肖存利
小華,今年13歲,是一名初二學生,在重點中學學習,成績優異。小華是傳說中的“考二代”,父母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并且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對學習要求比較嚴格。小華從小就是大家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各方面都非常優秀。然而,到了青春期,一直玩手機、玩游戲,不去上學,跟父母對抗。一開始父母用各種方法哄騙孩子去學校,沒去幾次,小華無法忍受學校老師嚴格的要求,又不去上學了,但父母已經用盡所有招數,軟硬兼施皆無效,為了不去學校孩子甚至用死亡威脅父母。
1家庭教育中的規則意識出現異常。規則是保證有序非常重要的前提,這些孩子除學習以外,其他的空間被無限地開放,使得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規則變成“井”字型,“井”的中心是他的學習。而現實社會中人的規則是“田”字型,我們的活動是有邊界、有框架的,我們在“田”的幾個框架內來回游動,進行自由探索,其實它是一個有序的過程,不同人的差別只是“田”字大和小而已。無限自由是一個幻影,沒有邊界和規則是非常可怕的。
2這些孩子的家長力量不夠。這些孩子家長在溝通中常常發現,其中一方沒有力量,或者說在孩子教育過程中沒有底線,在無限允許的過程中,孩子會比較恐懼,會一直尋找,一直試探。到了青春期,這種早年的自我確認危機開始在這個時間段發酵,孩子不斷地試探家長的底線到底在哪里,結果發現真的看不到底,孩子也很困惑。
3這些孩子朋友比較少。在學校里邊很少有關系要好的朋友,很容易被同學欺負等,容易被孤立。

在青春期,孩子開始要自我認同,在認同過程中,如果同性父/母跟他的聯結很少或者沒有力量的時候,孩子可能會挑釁、試探父母的底線到底在哪里。那么就在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孩子出現不上學、甚至用自殺要挾等,讓家長覺得很崩潰、無力。我們看到這類孩子在用這種超強的力量控制住了父母,讓孩子變成了父母的一個反轉。
到了青春期以后,孩子會更在意自己的內心感受和變化,尤其是對別人的眼神和評價。隨著年齡增長、社會化程度的升高,越在意這個方面,就越會增加自卑感,他就會覺得在學校不好玩,就會逃離到游戲中、家中等。享受著剩下的愉悅感和意義感,那么他就會不再學習。
因為這個時間段對孩子來說是從孩子過渡到成人的關鍵時刻,對家長來說,其實是一個力量碰撞的時間段。有一些問題是在童年已經出現,在青春期凸顯,會出現對抗,甚至用極端事件要挾,如絕望后的自殺;有一些孩子找不到活下去的價值和意義,甚至喚醒了很多童年的負性體驗。
家長需要知曉青春期孩子已經有了很強的獨立意識,想成為自己,而不是家長期望的自己。孩子有想從家長保護下脫離出去的幻想,但又沒有能力。家長要把他當大孩子對待,或者是“別人家的孩子”,只有這樣才能保持距離,做好與孩子分離的準備,包括對孩子學習的干預等。
家長一定要和孩子有一個清晰的邊界范圍,首先,不能無限退讓和延展,去通過誘惑孩子試探家長的底線,其實這個過程是和孩子共謀玩這樣的“游戲”。家長需要的是穩定和堅守邊界,孩子是通過對抗在學習家長的邊界是什么,什么是堅守,看到我們的榜樣是什么。其次,家長不能無限去滿足孩子的需要,還有的家長是無限想了解孩子的一切,對孩子的侵入感讓孩子不能忍受,這些都需要家長明確守護邊界。家長一定要有這樣的定力,才讓孩子在不穩定、煩躁、恐懼時,能夠感受體驗父母的穩定。
青春期的孩子會從各方面模仿大人,尤其針對家長,如家長的情緒、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價值觀、處理危機方式等。
青春期是相對敏感的年齡段,對外界的各種關系會很在意,而且很容易受到關系的傷害。這是一個正常的生理變化,同時也會隨之出現心理變化,過了這個年齡段,又風平浪靜。
對自己的人生價值和責任區要有一個基本清晰的目標
首先,知道自己的邊界在哪里;其次,和父母去建立保護自己的邊界;最后,尋找與父母求同存異的溝通和連接通道,建立保護自己的小隱私和父母關心之間的橋梁,建立起自己權利與責任的邊界。
摸索出哪個通道家里可以接受,有些家庭用的方式是攻擊,有的是一起吃東西、看電影等,不同的家庭可能用到的通道不太一樣。孩子在這個點上和父母對接的時候,留一個切口可以讓他們跟我們有一點點的連接,因為父母有時候太渴望跟孩子進行連接,給父母留一小部分連接也可以。這是雙方在邊界上的理解。
日常學習中,可能因為家長盯得太緊了,造成“學習是給家長在學習”的假象。其實大多數孩子在學習過程中使用的是家長的資源和關注,用的是家長的財富和關心,以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是為自己在學習。這一點可能常常被家長和孩子忘掉。在與其他人對抗時,毀的是自己,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過二十年后,也許只徒留悔恨,痛恨自己沒有為自己而學習,但是已經沒有辦法改變,時間已經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