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號留言讀者

疫情來襲,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新冠肺炎疫情雖不時地在小范圍內發生,但隨著有效防治措施的順利開展,我國疫情防控已進入了常態化。有專家認為:疫情常態化下抑郁風險增加,全社會更需關注精神心理健康問題。
回想疫情發生以來,你曾面對過哪些困境和焦慮?是否曾因恐懼病毒而不知所措?曾因無法出門而心情抑郁?曾因公司裁員而悲觀絕望?曾因無規律的生活而徹夜難眠……我們本期的互動話題就聊一聊:疫情常態化下,如今的你是否已經走出了“疫情焦慮”?
很多讀者朋友通過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參與到了此次的互動話題之中,交流了疫情常態化對自己工作生活的影響,也分享了他們在疫情中應對焦慮的寶貴經驗。
經歷了去年最嚴重、最緊張的那段時期,見證了國家雷厲風行、安全有度的防疫措施,習慣了戴口罩、日常防疫排查、打疫苗,即使看到偶有確診病例的新聞報道,也放松多了。因為內心有個聲音說,不怕,一切都可以解決,一切都可控,一切都有人頂著,只要安安穩穩地照顧好自己就可以。相信政府,相信國家,相信自己,我們一起前行!
作為醫務工作者,疫情常態化、疫情防控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正因為有了重重關口的駐守,才有了我們如今自由的生活!工作雖辛苦,我仍為自己身為醫務工作者而驕傲!
應對疫情焦慮,首先,要進行身體調整。通過放松身體來緩解焦慮,加強體育運動,練習瑜伽,正念,冥想。其次,尋求支持幫助。有一般焦慮情緒時,主動找人傾訴,與親密關系人員建立聯結。如果遇有不能解決的焦慮問題,會向專業人員求助。最后,疫情焦慮問題,重點還是掌握一些情緒應對技巧,時刻學會感知和感受自己的情緒狀態,不被極端情緒奴役。
《夏目友人帳》中有句臺詞:“只要有想見的人,就不是孤身一人”。疫情期間,因未知而害怕過,因分離而焦慮過,而讓自己迅速成長的動力是:我心中有想見的人,有想守護的人,我們彼此支持,彼此鼓勵,想象著春花爛漫時的相見。如一句話,彼此思念的人相見才更有意義。思念的力量讓我更加堅定。

6月,我在疫情風暴的中心——廣州。這座城市經歷了非典,去年的疫情,面對再一次“加強版”的疫情來襲,我們一邊排隊測核酸,一邊排隊買燒臘,大家互相調侃,互相提醒,沒有一絲慌亂。高考時期也是舉全城之力,做到一個考生也沒落下。一個城市的性格,在大災大難面前更加明顯。疫情很快會過去,加油!必勝!
新冠肺炎的大流行讓我們對健康的關注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面對未知、強制隔離我們難免出現恐懼、抑郁、焦慮等不適情緒。如何自我關懷、增進個人精神健康福祉呢?我想起香港大學陳麗云教授從上世紀90年代起一直在實踐發展的全人健康干預模式(I-BMS),我自己嘗試后也覺得很受用的。I-BMS以東方文化中的人生哲學和傳統醫學中的身心互動理念為基礎,吸收積極心理學的知識和技巧,強調身體、心理、靈性和社會的和諧互動,重視發掘個體的內在潛能和正面能量。技巧方面具體包括呼吸練習、瑜伽、健康飲食、正念冥想、內觀自省、藝術性自我表達等。如果出現難以應對的不適情緒,我們不妨多多學習和嘗試練習。
作為一名學校心理老師,疫情就像催化劑,加重了日益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怎樣更好地做好校園心理危機干預,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擺在目前很重要的課題。我們在工作中發現,僅僅做好“救火隊員”是不夠的,還要做好全員心育。做好全員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和教師心理健康的保健,從而提高大家的心理求助意識,降低病恥感,建立良好的心育氛圍。同時很多心理問題其實是系統性問題,每個人都是這個系統中的一分子,療愈自己照顧好自己,也才能將更好的能量傳遞出去。
對于這次疫情,我真是感慨很多:作為一名心理咨詢師,因疫情不能出門賺錢,頂著房租的壓力以及鋪天蓋地的消息帶來的焦慮感,同時還要參加疫情心理救援工作。疫情期間最大的收獲就是網上開了很多心理課程,讓我們有了很多的學習機會,眼界得以提升。同時疫情也讓廣大的民眾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漸漸理解我們這個行業。如今,我已基本走出了疫情焦慮,想分享的經驗就是停下來聽一聽內心,你焦慮的是什么?接納它,安撫它,不忙著去阻抗。
正如我們的讀者留言一樣,疫情讓我們經歷了很多個人生中的第一次,也讓生活發生了很大改變:口罩成了我們必備的生活用品;良好的衛生習慣得以廣泛推廣和應用;網上工作和學習變得不再陌生;以往是“小孩子專利”的疫苗接種也成了我們每個人必備的防病利器……
無論是醫務工作者還是普通群眾,都在這場“戰役”中承載了太多壓力和情緒,而且隨著疫情常態化,這些改變和情緒可能也會常態化地伴隨著我們的生活。我們需要做的是放松自己的精神和身體,正視和適應環境的變化,學習情緒管理,讓疫情負面影響最小化……轉“危”為“機”,讓我們在不斷改變中遇見更好的自己!
感謝讀者朋友們對本期話題的關注,期待更多朋友關注我們雜志的微信公眾號(微信公眾號:xinliyujiankang)并參與到互動話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