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杰
清明剛剛過去,野外是一片繁花,我想起了遠在西北的乾陵,那是武則天和唐高宗合葬的陵墓。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很有改革意識和創新精神的政治家。她從建立周朝,到立王子哲為太子,最后被迫退位。周朝覆滅,唐朝重興,武則天的政治生涯走了一個圈。拋開她為了稱帝而采取的恐怖慘殺手段不談,她的政治手腕,爭權奪利的能力,都玩得相當高妙。
自春秋戰國以降,歷史上有許多希望推動社會進步的革新者,如戰國時期的商鞅、北宋的王安石和清代的戊戌六君子,他們的變法都曾在中國歷史上產生重大的政治影響。參與變法的改革者,都來不及看到自己的政治成果對社會所產生的積極影響。因為在此之前,其個人命運已經發生了變化。商鞅兩次變法,使原本較為落后的秦國很快富強起來,諸侯各國對這個新興的強國不得不心存畏懼,商鞅為此得到了十五座城池的封賞。但秦孝王去世后,惠文王即位,商鞅最終被處以五馬分尸的酷刑。
再說王安石。王安石被迫下臺后,司馬光當政,將推行了十六年之久的新政全部廢止,王安石聞之此事不久即離開了人世。參與戊戌變法的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躲的躲,逃的逃,被殺的被殺,結局真是可泣之極。在封建社會的文化和政治背景下,所有變革的艱難和失敗,以及作為改革者的孤獨,其處境和結局是非常相似的。以后人的觀點來看,當一個社會出現了要求變法和改革的聲音的時候,這個社會也就是需要來點刺激的時候了,就推動社會進步而言,變法當是比社會動蕩和爆發戰爭更好的程序和佐料。在封建社會,歷代變法者都頂著層層的壓力,其結果多以失敗告終,不能不讓人感到人類社會進步的可疑。深入考察發現,最致命的一點是社會的變化多樣以及變革者的力不從心,以及封建君主的多疑和政治局限。商鞅、王安石貴為丞相,康有為、梁啟超等戊戌六君子也得到光緒帝的支持,按道理其變法的力度應是很大的,但迫于既得利益和頑固勢力的壓力,同時受制于變法韜略的局限,最后是空有報國志、難以展宏圖。
與之相比,武則天的作為就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作為一個女人,武則天最初的想法與當今流行的看法是一致的,即所謂“通過征服男人來征服世界”,其實在達到這個目的之前,她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她清除了皇帝身邊那些礙手礙腳或已無利用價值的女人,包括王皇后和蕭淑妃。武則天征服唐高宗后,開始實施她的“女性企圖”,這時還不是奪取皇位,而是生幾個皇子,安插若干個親信,培植一些外戚,偶爾發表一些“治國方略”。位高權重的武則天遇上了貴體欠安的唐高宗,她的“婦人之見”也就逐步得以實現。但她并沒有裹足不前。在這一點上,她比慈禧太后更為高明也更為開拓。慈禧太后至多不過是垂簾聽政,最大的愿望也只是實現一個女人的愿望,尚不敢自立為帝,還是得拿一個傀儡皇帝當遮羞布。但武則天不,她心中應該有著更高的理想和追求。高宗在位后期,長期染病,且也畏懼武則天的威權,此時的武則天已然親政,表現出她杰出的治國才能。高宗駕崩后,武則天稱帝的野心更為強烈,她的政治手腕絕不亞于任何當朝皇帝。廢卻中宗、幽禁睿宗、屠殺唐室直至廢唐建周后,她終于得以一展自己的政治才能和治國方略。
實事求是地說,武則天能從一個“后宮佳麗”演變為一個名垂千古的女皇,美色的意義已經讓位其雄才大略了。她實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治國主張和用人之道,不是沒有阻力,沒有風險,更多的是得益于她是手握生殺大權的皇帝,既能在號稱男人世界的朝廷中游刃有余,又能善于聽取不同意見。按照常理,武則天只要稍稍用點勁,鞏固其武氏政權,這天下可能就如當初秦王嬴政所希望的代代相傳,成為武家天下了。以她的智慧來看,她是完全有這份能耐和條件的。即使遇到唐朝舊臣的反對,即使武氏后代出現過多的無德無能之輩,已經羽翼豐滿、江山穩固的武則天也是完全有辦法傳位于武氏后代的,若不是武則天以國家的發展為重抑或被太陽照花了眼,誰又能改變得了這樣的歷史進程!大約是武則天當久了皇帝,便有了高處不勝寒的感覺,也許還有那么些許的懺悔之心,或是不想讓后人對她的作為指手畫腳,于是便產生了讓江山重歸李家的想法。對于這樣一件有悖常理的事情,武則天做便做了,而且是雁過水無痕,想來真是有趣,就像當初她從李家奪走江山一樣,現在她又從容不迫地把江山還給了李家。這樣的大氣誰學得來!武則天的豪氣使之獲得了一個善果,這便是她死后得以和唐高宗合葬在一起,長安邊上才有了被后人稱之為一絕的兩個皇帝、一對夫妻的乾陵。
那一次拜謁乾陵,本是秋高氣爽的季節,卻不料是陰雨連綿,正應是如今春季的征兆。看著連綿的細雨和高高的山峰,浮云一別,流水十年,是不是也是一個小小的輪回?
責任編輯林 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