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喜旺 岳維云 宋建榮 王娜 劉鴻燕 魏志平 趙尚文 安勤生
摘要:冬小麥新品種中梁42號是天水市農業科學研究所以自育材料11110(白芒麥//04H668/天選50號)為母本、蘭天19號為父本雜交,采用系譜法經過多年選育而成。在2017 — 2019年進行的甘肅省隴南片冬小麥川區組區域試驗中,2 a 10點(次)平均折合產量為6 956.25 kg/hm2,較對照品種蘭天33號增產3.17%;在2020年進行的甘肅省隴南片冬小麥川區組生產試驗中,平均折合產量為7 465.50 kg/hm2,較對照品種蘭天33號增產3.90%。中梁42號屬冬性普通小麥,生育期245 d,平均株高90.35 cm,平均穗粒數46.5粒,千粒重46.02 g,容重748 g/L。經接種鑒定,苗期對條銹菌混合菌表現免疫,成株期對條銹菌供試小種及混合菌均表現免疫。適宜在甘肅省隴南、天水川地冬小麥品種類型區種植。
關鍵詞:冬小麥;新品種;中梁42號;選育
中圖分類號:S512.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1001-1463(2021)08-0009-04
doi:10.3969/j.issn.1001-1463.2021.08.003
Abstract:Zhongliang 42 is a new winter wheat cultivar, bred from parental combination of self-breeding material 11110(Baimangmai//04H668/Tianxuan 50) with Lantian 19 by using genealogical method for many years. In 2017 — 2019, the average yield of 2 a 10 sites(times) was 6 956.25 kg/hm2,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cultivar Lantian 33 increased by 3.17% in Longnan Winter Wheat Regional Test of Gansu Longnan. In 2020, the average yield is 7 465.50 kg/hm2,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cultivar Lantian 33 increased by 3.90% in Winter Wheat Production Test of Gansu Longnan. The growth period of Zhongliang 42 is 245 days, the average plant height is 90.35 cm, the average grain number is 46.5 grains, the average 1000-grain weight is 46.02 g and the average bulk density is 748 g/L. By inoculating identific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t is immune to mixed isolates of stripe rust mixture at seeding stage, and immune to all provided races and mixed isolates of stripe rust mixture at adult stage. It is suitable for growing in the valley areas in Longnan and Tianshui region of Gansu Province.
Key words:Winter wheat;New cultivar;Zhongliang 42;Breeding
冬小麥是甘肅隴南麥區的主要糧食作物,常年播種面積22萬hm2左右,占全省冬小麥種植面積的40%以上[1 ]。小麥條銹病是甘肅隴南小麥生產上最主要的病害,培育和種植抗病品種是防治該病最經濟有效且利于環境保護的措施[2 - 3 ]。然而,由于小麥條銹菌的寄主專化性和高度變異性,常常造成生產上原來的抗病品種喪失抗性,變為感病品種,給生產帶來嚴重威脅[4 - 5 ]。CYR34的出現,導致生產上長期利用的抗源材料貴農22、南農92R及其衍生系品種的抗銹性屢屢喪失,生產上可利用的抗源材料和抗病品種嚴重匱乏[6 - 9 ]。因此,必須不斷尋找新抗源、培育抗銹新品種以持續控制該區小麥條銹病。天水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小麥育種人員經多年的選育研究,2020年育成抗條銹、豐產的冬小麥新品種中梁42號,于2021年3月通過甘肅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20210020)。
1? ?親本來源及選育過程
中梁42號以自育材料11110(白芒麥// 04H668/天選50號)為母本、蘭天19號為父本雜交,經系譜法選育而成。組合為白芒麥//04H668/天選50號///蘭天19號,原系譜號為12173-10-18。白芒麥為農家品種,田間抗病性表現突出,但豐產性差、熟性晚;04H668引自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田間表現早熟、矮稈、豐產性好,抗條銹病,抗寒抗旱性較差;天選50號為天水市農業科學研究所育成品種,具有抗病性突出,豐產性好的特點;蘭天19號引自原蘭州商學院小麥研究所,是天水及周邊地區主栽品種,具有抗寒、抗旱、高抗條銹病,豐產性好的特點,但感白粉病,易倒伏,不抗穗發芽。2012年配制雜交組合,經連續多年定向選擇,2016年入選株系12173-10-18遺傳表現基本穩定,提升到品鑒試驗,2016 — 2017年度進行品鑒試驗,2017 — 2018年度進行品比試驗, 2017 — 2019年參加甘肅省隴南片川區組冬小麥區域試驗,2019 — 2020年度參加甘肅省隴南片川區組冬小麥生產試驗,同期進行抗性鑒定、品質分析、轉基因檢測、DUS測試等。
2? ?產量表現
2.1? ?品鑒試驗
2016 — 2017年度在天水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甘谷試驗站進行的川水地冬小麥品種(系)鑒定試驗中,中梁42號平均折合產量7 875.00 kg/hm2,較對照品種蘭天33號增產10.00%,居30個參試品種(系)的第4位。
2.2? ?品比試驗
2017 — 2018年度在天水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甘谷試驗站進行的川水地冬小麥品比試驗中,中梁42號平均折合產量8 026.50 kg/hm2,較對照品種蘭天33號增產13.40%,居12個參試品種(系)的第2位。
2.3? ?區域試驗
2017 — 2019年參加甘肅省隴南片冬小麥川區組區域試驗,中梁42號2 a 10點(次)試驗中有7點(次)增產。平均折合產量6 956.25 kg/hm2,較對照品種蘭天33號增產3.17%,居13個參試品種(系)的第5位。其中在2017 — 2018年度5點(次)試驗中,有3點(次)增產,2點(次)減產;平均折合產量6 528.00 kg/hm2,較對照品種蘭天33號增產3.14%,居12個參試品種(系)的第7位。2018 — 2019年度5點(次)試驗中,有4點(次)增產,1點(次)減產;平均折合產量? 7 384.50 kg/hm2,較對照品種蘭天33號增產3.20%,居13個參試品種(系)的第4位。
2.4? ?生產試驗
2019 — 2020年度參加甘肅省隴南片川區組生產試驗,中梁42號5點(次)有4點(次)增產,1點(次)減產。平均折合產量? ? 7 465.50 kg/hm2,較對照品種蘭天33號增產3.90%,居5個參試品種(系)的第2位。
3? ?特征特性
3.1? ?植物學特性
屬普通型冬性小麥,全生育期245 d。幼苗半直立,葉綠色,分蘗中等。株高90.35 cm,株型緊湊。旗葉上沖,整齊度好,穗層整齊,熟相好。穗棍棒形,白殼,長芒。穗長7.3 cm,小穗數18.16個,穗粒數46.5粒。籽粒飽滿,白粒,硬質,千粒重46.02 g。落黃好,熟性早。
3.2? ?抗病性
3.2.1? ?條銹病? ?2018 — 2020年經甘肅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連續2 a在蘭州溫室進行苗期混合菌接種和甘谷試驗站小種圃成株期分小種及混合菌接種鑒定,該品種苗期對條銹菌混合菌表現免疫,成株期對條銹菌供試小種及混合菌均表現免疫,總體抗條銹病性表現優異。
3.2.2? ?白粉病? ?2018 — 2020年經甘肅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連續2 a在蘭州溫室進行苗期混合菌接種鑒定和甘谷成株期接種及自然誘發鑒定,該品種苗期對白粉病混合菌表現中感,成株期對接種及自然誘發的白粉病表現中感,總體表現中感。
3.2.3? ?黃矮病? ?經2017 — 2019年甘肅省隴南片冬小麥川區組區域試驗和2019 — 2020年度甘肅省隴南片川區組生產試驗的連續多年多點田間種植觀察,中梁42號對黃矮病表現免疫。
3.3? ?抗凍性
2017 — 2019年連續2 a在海拔2 100 m的張家川縣平安鄉、海拔2 200 m的武山縣龍臺鎮進行高山異地抗凍性鑒定,越冬率為98.50%~100%,平均為99.63%。抗凍性表現好,在天水、隴南川水地能夠安全越冬。
3.4? ?其他抗性
經2017 — 2019年甘肅省隴南片冬小麥川區組區域試驗和2019 — 2020年度甘肅省隴南片川區組生產試驗的連續多年多點田間種植觀察,中梁42號抗干熱風,抗旱,抗倒伏。
3.5? ?品質
2020年經農業農村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和甘肅省農業科學院農業測試中心測定,中梁42號容重748 g/L,籽粒粗蛋白146.0 g/kg(干基)、濕面筋302.0 g/kg(14%水分基)、賴氨酸4.8 g/kg(干基)、總灰分20.0 g/kg(干基)。沉淀值40 mL(14%水分基),吸水率64.4 mL/100 g,穩定時間1.6 min,延伸性133 mm,最大拉伸阻力80 E.U,拉伸面積14 cm2。達到中筋粉要求,為中筋小麥品種,適宜做面條、饅頭等。
3.6? ?轉基因檢測
2020年經農業農村部農作物生態環境安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合肥)檢測,中梁42號未檢測出CaMV35S啟動子、NOS終止子、bar或pat基因和NPTII基因,檢測結果為陰性。
4? ?適種地區
適宜在甘肅省隴南、天水地區川地冬麥區種植。
5? ?栽培技術要點
播前重施底肥,氮、磷配合,一般配施普通過磷酸鈣600~750 kg/hm2、尿素225 kg/hm2。起身拔節期結合春灌追施尿素150~180 kg/hm2。適宜播期為10月5 — 15日,適宜基本苗450萬~525萬株/hm2。抽穗后應及時防蚜,并葉面噴施2~3 g/kg磷酸二氫鉀溶液以增加粒重。此外,播種前要做好發芽試驗,曬種48~72 h后篩去草籽和癟粒。播前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2 000倍液拌種以防地下害蟲。成熟后及時收獲。
參考文獻:
[1] 張耀輝,李金昌,王? 偉,等.? 抗銹豐產冬小麥新品種天選57號選育報告[J].? 甘肅農業科技,2017(8):1-3.
[2] 李振岐,曾士邁.? 中國小麥銹病[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3] 李振岐.? 我國小麥品種抗條銹性喪失原因及其解決途徑[J].? 中國農業科學,1980(3):72-77.
[4] 康振生,王曉杰,趙? ?杰,等.? 小麥條銹菌致病性及其變異研究進展[J].? 中國農業科學,2015,48(17):3439-3453.
[5] 李? ?強,李高寶,岳維云,等.? 2002 — 2014年陜西省小麥條銹菌生理小種變化動態和小麥品種(系)的抗病性[J].? 植物病理學報,2016,46(3):374-383.
[6] 劉? ?博,劉太國,章振羽,等.? 中國小麥條銹菌條中34號的發現及其致病性[J].? 植物病理學報,2017,47(5):681-687.
[7] 黃? 瑾,賈秋珍,張? ?勃,等.? 小麥條銹菌新菌系G22-9(CYR34)和G22-14流行趨勢預測[J].? 植物保護學報,2018,45(1):101-108.
[8]賈秋珍,黃? ?瑾,曹世勤,等.? 感染我國重要小麥抗源材料貴農22的條銹菌新菌系的發現及致病性初步分析[J].? 甘肅農業科技,2012(1):3-5.
[9] 王? ?娜,宋建榮,周喜旺,等.? 冬小麥新品種中梁38號選育報告[J].? 甘肅農業科技,2020(9):7-9.
(本文責編:鄭立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