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晨密
幼兒戲劇活動通常依據幼兒喜歡的繪本故事進行,繪本相當于劇本。然而,大部分繪本或是故事情節過于簡單,或是沒有體現幼兒的經驗,無法滿足幼兒表演需求,因此,劇本編創成為了幼兒戲劇活動的重要內容。主動創編劇本是幼兒在戲劇活動中展現自主性的起點,教師應盡可能地把想象與創造的空間留給幼兒,使他們的主體性得以充分發揮。基于我園近年來對幼兒戲劇活動的持續探索,我們總結出如下策略,促進幼兒主動創編劇本,積極開展戲劇活動。
策略一:斷續接龍,片段組合
在劇本創編時,小班、中班的孩子們受思維發展水平的限制,往往只能將注意力集中在劇情的某個片段上進行討論。雖然這時劇本內容離完整的劇情框架還差得遠,但教師應鼓勵幼兒討論當下的劇情,并組織幼兒就這個片段愉快地進行表演。當一個片段的創編和表演結束后,教師通過“接下來劇情會怎樣發展”等問題,促進幼兒對下一個劇情片段進行思考,開展新的劇情討論,在教師支持下形成新的劇情片段,再次進行新劇情片段表演。這樣,通過斷續接龍或片段組合的形式逐步豐富劇情,直至完成整個劇本的創編。該策略不僅尊重了中小班幼兒還處于邊玩邊想、先玩后想的思維發展特點,及時捕捉幼兒片段化的戲劇創編想法,大大降低幼兒戲劇創編的難度,同時也能增強幼兒大膽創編的自信心,激發幼兒對戲劇編創的興趣。
例如,在《螞蟻與西瓜》的劇本創編前,孩子們一開始的興趣都在螞蟻如何把這個大西瓜搬回家。于是第一次劇本創編時,教師和孩子便把重點放在設計螞蟻搬運西瓜的方法和動作上,孩子創編了各式各樣螞蟻搬運西瓜的方法——扛西瓜、拖西瓜、舉西瓜、抱西瓜等。隨著主題活動的不斷深入,孩子們對于螞蟻的認識越來越豐富,對螞蟻的生活習性、活動特點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孩子們又自發衍生出了“螞蟻找朋友”“螞蟻做客”“西瓜加工廠”等精彩情節。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緊跟幼兒的游戲興趣,尊重幼兒的認知經驗,以片段創編的形式,在邊編邊演的過程中,不斷收集、補充、豐富劇本內容,最終形成了完整的劇本。
策略二:七嘴八舌,集思廣益
在劇本創編前,教師會先請幼兒進行一場思維碰撞,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討論,教師則負責將幼兒討論中包含的可能發生的表演劇情一一記錄。在此基礎上,幼兒再集體商量,確定劇本的情節框架。這種策略適用于已經習慣自主開展討論活動的中班和大班幼兒。
雖然每個幼兒關于表演情節的想象可能不太完整,但它就像是拼圖的圖片,一個幼兒的想象就是一片圖片,所有的圖片都出來了后,整合起來就是一幅完整的劇情拼圖。該策略可最大程度地尊重幼兒的集體智慧,使得幼兒在熱烈的氛圍中發揮想象,劇本生成的過程,是幼兒主動性體現的過程,教師則是討論活動的支持者。比如,在創編《白鷺來了》劇本情節時,孩子們就“白鷺為什么能成為廈門的市鳥”的話題展開了熱烈討論。他們先從白鷺怎么來到廈門島、白鷺在島上都做些什么等問題開始探討,接著,又加入了關于蛇妖想要霸占小島的情節。經過一番頭腦風暴,很快為《白鷺來了》劇本設計出“白鷺安家”“勞動最光榮”“大戰蛇妖”等有趣的情節。
“七嘴八舌,集思廣益”可以使幼兒在同伴的互動交流中不斷得到啟發,產生思維“互激效應”,充分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自己的想象來拓展情節,劇本內容也在幼兒的討論中越來越豐富,越來越精彩。
策略三:先弱后強,均衡機會
在編創戲劇人物、臺詞與劇情時,教師邀請思維能力較弱的幼兒先發言,思維能力較強的幼兒最后發言,以避免出現幼兒想法被“帶風向”的現象。每個幼兒的家庭背景與自身經歷不同,他們之間也存在一定的能力差異。每個班都存在能力較強、思維敏捷的幼兒,在以往的活動中,這些孩子總是順理成章地成為班級游戲的主導者,而一些性格內向、慢熱型孩子往往只能作為“跟隨者”,沒有展示和表達的機會。長此以往,不但會使這些幼兒思維能力發展受到限制,還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在戲劇創編活動中,教師須基于“全體發展”的教育原則,創造機會激發不同性格幼兒的主動性,將表達和展現的機會給予每一位幼兒。
例如,教師發現大家對《西游記》的故事都很熟悉,于是在對《西游記》劇本的改編中,教師先把發言和表達的機會給平時表現較少的孩子,在他們發言的基礎上再請其他的孩子進行補充和豐富,以這樣“先弱后強”的方法完成劇本的編創。
在戲劇活動中,促進幼兒增加主動表達的欲望和大膽表現的自信心,比起掌握表演技能重要得多。這就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兒發展中的個體差異,賦予每個幼兒自由表達的權利。
策略四:師幼共創,平等互動
在劇本創編活動中,當幼兒思維出現瓶頸時,教師可以通過與幼兒的平等互動,啟發幼兒思維。在案例《小熊請客》劇本創編過程中,孩子們都不喜歡狐貍干壞事的情節,教師通過談話的形式,與小朋友討論大家都不喜歡狐貍的原因。孩子們提出故事里的狐貍好吃懶做,還欺負其他小動物,最后是被大家給打跑的,所以大家都不喜歡狐貍的角色。這時,教師提問:“不喜歡狐貍那怎么辦呢?”把問題拋給孩子們。孩子們發揮想象,有的孩子提出狐貍也可以干好事,這一想法獲得大家的認可。于是,孩子們一起進行故事改編,把好吃懶做的壞狐貍變成了受大家歡迎的可愛狐貍。
從這一案例中,可以看到當教師在幼兒創編劇本情節受阻時介入,是一個恰當的時機,通過循序漸進的師幼談話,引發幼兒的共情心理,支持幼兒展開想象,巧妙進行劇本改編,從而完善了劇情。
策略五:共畫“劇本”,達成共識
劇本創編過程中,通過小組共同協商,孩子們對于劇本的故事情節、劇中人物、使用的材料和道具等達成共識,并采用繪畫的形式進行記錄。通過這樣的方式,有助于幼兒將紛繁復雜的表演內容、形式等梳理清楚,并在后續的排練、表演等環節中“有據可依”,防止在表演中出現“遺忘劇情”或再次對情節、角色或道具等產生爭議等情況。這體現了幼兒的協商、計劃、記錄和執行能力,對幼兒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教師的作用就是尊重且支持孩子們在劇情創編過程中自由地表達和自主地創作,并支持他們將自己的想法得以實現。
例如在《地鐵歷險記》劇本的創編中,小組成員們七嘴八舌地分享著自己的故事創想??纱蠹叶加洸蛔∑渌橹v的故事情節,于是他們自發提出用紙筆將故事畫下來。意見不同時,孩子們通過小組協商達成共識并畫下來,然后再根據畫下的“劇本”情節依次進行講解和介紹,最后由組員們一起投票決定最終的演出劇本。就這樣《地鐵歷險記》的劇本在大家的集體討論中誕生了!
策略六:認同“新版”,無限可能
孩子們初期創編的劇本往往就是一個簡單的故事框架,沒有生動的臺詞,也沒有細致的動作設計。但在一次次的排練中,孩子們對劇情的演繹會愈加深入,對內容也有了更多想法,此時,就會有新的情節、片段增加到劇本中,有時還會出現劇情反轉。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應給予鼓勵與支持。
例如,在《食物大戰》劇本中,孩子們起初的創想只是關于各種蔬菜、水果等食物的展示秀。但在表演的過程中,有孩子提出希望增加一些他們喜愛的食物,如薯條、蛋撻、香腸、燒烤等食品。這時,孩子們展開了一場對健康食品和不健康食品的辯論,通過辯論大家對食品和身體健康的關系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于是便在原劇本的基礎上增加了“(向不健康食品)下戰書”“進攻美食城堡”等情節。
戲劇表演是孩子們都樂意參與的綜合性活動,將劇本編創還給孩子,支持孩子們創編、演繹屬于他們自己的戲劇,才能讓孩子真正成為戲劇活動的主人。在創編活動過程中,孩子們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教師應鼓勵他們大膽地表達表現,積極解決問題,這對于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培養主動學習、積極思考、樂于表現的良好品質十分有益。在戲劇創編中,教師應始終追隨幼兒,尊重幼兒的游戲意圖,允許幼兒提出不同的見解和想法,為劇本的創編提供無限多的可能的機會。
本文為福建省教育科學規劃“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課題“運用本土教育資源優化幼兒園戲劇活動的實踐研究”(課題立項批準號:FJJKXB19-583)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