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5年初,中共中央考慮到國內外的復雜形勢,決定停止在東南沿海的攻勢,主動提出“和平解放臺灣”的倡議。然而,臺灣當局依仗與美國簽訂過《共同防御條約》,一直拒絕和談,國民黨軍對大陸的襲擾也沒有完全停止。因此,黨中央、毛主席決定以靠近大陸的金門為作戰目標,尋機對國民黨軍實施軍事打擊。
1958年7月,美國出兵黎巴嫩,蘇聯馬上舉行大規模的軍事演習,作出強硬反應,毛澤東也迅速決定要有所表示。7月17日,彭德懷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傳達命令:空軍和地面炮兵立即開始行動,空軍轉場入閩越快越好。7月18日晚,毛澤東召集中央軍委和空軍、海軍負責人,正式定下金門作戰的決心。由此,金門戰事一觸即發。
初戰:三比零的勝利
炮擊金門主要是使用炮兵作戰,但其斗爭焦點還在空中。因為若想在金門的前線密集使用炮兵,特別是進行較長時間的高強度炮擊,必須奪取制空權,解決空中掩護問題。為此,解放軍空軍果斷作出入閩作戰的部署,決定投入殲擊機團23個、殲擊機達520余架。
為奪取初戰勝利,空軍司令員劉亞樓周密安排、妥善籌劃。7月27日,空軍航空兵第一師第一團和第十八師第五十四團作為第一批入閩部隊,分別隱蔽轉場至福建連城機場和廣東汕頭機場。當時正值臺風季節,連天陰雨,國民黨空軍未能發現解放軍空軍的入閩行動。
7月29日,國民黨空軍一大隊副中隊長劉景泉率4架F-84戰斗機竄至閩粵邊界的南澳島地區,進行偵察襲擾。空軍航空兵第十八師師長林虎得知后迅即命該師一個中隊4架米格-17戰斗機起飛迎敵。11時許,3號機高長吉首先在右前上方距離3~5公里處發現敵機兩架,得到長機命令后,迅速占據有利攻擊位置,在相距170米時,擊落1架敵僚機,隨即向4號機張以林靠攏,實施攻擊掩護。張以林對企圖逃脫的敵長機緊追不放,從2000米高空一直追到600米,終于在相距150米處,連續三次開炮,將其擊落,副中隊長劉景泉被迫跳傘。在3、4號機進行攻擊時,帶隊長機趙德安對實施支援的敵3號機進行攻擊,一舉擊傷敵機尾部,逼其迫降澎湖島。與此同時,2號機黃振洪始終保持著對長機有效的掩護。“七·二九”空戰,解放軍空軍地面指揮正確,飛行員科學編組、密切協同,歷時僅兩分鐘就干凈利落地擊落擊傷敵機3架,自己無一損傷,這就是有名的“三比零”空戰。
空軍首戰告捷,揭開了解放軍空軍入閩作戰的序幕。臺灣海峽上空的“絞殺戰”就此開始。
爭奪沿海制空權
“七·二九”空戰后,國民黨空軍發現解放軍空軍入閩后十分驚慌,空軍司令陳嘉尚連日召開緊急會議部署空防,決定:每天出動飛機100余架次在臺灣海峽上空巡邏,同時派出戰斗機掩護偵察機在福建上空進行偵察。
8月7日,國民黨空軍第五大隊副大隊長汪夢泉,率領8架F-86戰斗機,掩護兩架RF-84偵察機向福建沿海飛來,企圖對晉江、惠安兩地機場進行偵察。該機群剛進入福建上空,即遭駐漳州機場的解放軍空軍航空兵第九師8架殲-5戰斗機的截擊。雙方戰機一照面,汪夢泉便被解放軍飛行員岳崇新攻得連連后退,此后5分鐘雙方從9000米高空一直格斗到3000米。緊緊纏住敵機的岳崇新,看準時機4次開炮射擊,一舉將汪夢泉駕駛的F-86戰機擊傷。其余敵機一看形勢不妙,紛紛逃往外海。
8月13日,國民黨空軍出動12架F-86戰斗機、2架RF-84偵察機偷偷潛入福建上空,企圖對福州機場實施偵察,又被由青島轉場至此的海軍航空兵第四師十團發現,當即起飛4架米格-17戰斗機攔擊。雙方在閩江口上空展開短兵相接的格斗廝殺,敵機被沖得陣腳大亂,兩架RF-84偵察機先后中彈,落荒而逃。
7月29日至8月22日,解放軍空軍共出動飛機255批1077架次,擊落國民黨軍飛機4架,擊傷5架,己方被擊落1架。國民黨空軍連戰皆敗受到打擊,被迫收縮活動范圍,不敢再輕易進入福建上空。當時福建軍民紛紛歡呼:“現在我們頭頂上也真正解放了!”
“雙十節”的絕響
10月6日凌晨,毛澤東以國防部長彭德懷名義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公開聲明暫以七天為期,停止炮擊,并建議兩岸雙方舉行談判,實行和平解決。但是,臺灣當局為了顯示己方還有戰斗能力,國民黨空軍還是于10月10日(臺灣當局的“雙十節”)發動了一次空中攻勢,這次空戰,國民黨空軍損失3架戰機。
此后,懾于解放軍空軍的強大實力,國民黨軍飛機的活動區域退至福建海岸線以外,臺灣海峽的上空逐步趨于平靜。
(摘自《炎黃春秋》劉軍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