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這個面積60多萬平方公里的小國,因地理位置重要,歷史上屢遭大國的入侵,但它們都未能得逞,反而讓阿富汗獲得了“帝國墳場”的稱號。近200年來,“日不落帝國”英國、曾經的蘇聯和“世界霸主”美國都在此吃了虧,悻悻而歸。
三大強國入侵阿富汗
1840年前后,英國作為“日不落帝國”,在世界上基本是“橫著走”,唯獨在阿富汗栽了跟頭, 出兵阿富汗的16000多人幾乎全軍覆沒,那場戰爭還花費了英國將近一年半的財政收入。1878年和1919年英國又對阿富汗發動了兩次戰爭,都以失敗告終。
美蘇“冷戰”時期,蘇聯為了打通南下印度洋的通道,通過扶持阿富汗軍人,制造了三次政變,想建立一個“聽蘇聯話的阿富汗”,但均以失敗告終。1979年,蘇聯直接派遣10萬兵力占領阿富汗,此舉遭到了阿富汗人民的強烈抵抗。在十年時間里,蘇聯先后在阿富汗耗費資金450多億盧布,傷亡人數達5萬多人,損失慘重。1989年,蘇聯從阿富汗撤軍,兩年后蘇聯解體。
蘇聯解體后,美國成為了唯一的世界強國。“9·11”事件爆發后,美國以反恐的理由,發動了阿富汗戰爭,打擊阿富汗境內的塔利班政府。阿富汗戰爭持續了十幾年,美國雖然推翻了塔利班政權,但卻并沒有獲得戰爭的勝利,數千美軍在阿富汗陣亡,軍費也耗費了2萬多億美元。
大國為何不能打敗阿富汗
阿富汗因為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引起了眾多國家的覬覦。
雖然是個彈丸小國,但阿富汗位于西亞、南亞、中亞的交匯處,可謂是亞洲的“心臟”。阿富汗也被稱為“中亞的十字路口”,從這里出發,向東可以到遠東文明區,向西可以到達波斯文明區,向南可以到達印度文明區,向北可以到達中亞文明區。占領了阿富汗,就相當于打通了進軍整個亞洲大陸的堅實基礎。
自古以來,阿富汗都被大國強國包圍,北邊是俄羅斯及其勢力范圍,西邊是伊朗和阿拉伯帝國,東北方向時不時出現蒙古帝國這樣的游牧帝國,東南方向則是印度以及一度占領印度的大英帝國。因為地處這些大國的交界地帶,所以很自然地,它成為了大國征戰的通道。
大國頻頻入侵阿富汗,但為何都鎩羽而歸?
首先是地理條件。阿富汗是一個幾乎完全被山地覆蓋的國家,人類只是聚居在山間的峽谷地帶而已。在這種地形地勢中,現代化的裝備和戰機很難發揮作用。19世紀的英軍,被阿富汗的山地磨平了銳氣。20世紀80年代的蘇聯,以重裝機械化部隊為主要特色,面對阿富汗的地形,處處碰壁,機械裝甲武器“毫無用武之地”。2001年的美軍,機械化程度高的同時還擁有輕型突擊部隊,但依然受困于阿富汗的地形。再有,阿富汗軍隊利用復雜的地形,修建了大量的山洞和地下工事,完美地隱藏自己。敵軍一旦開始轟炸,他們就躲進去,等敵軍撤退之后,他們再從里面出來,侵擾敵軍,敵軍追擊時,他們又會“憑空消失”。這樣的戰術,令敵軍頭疼不已。
其次,民風彪悍。從有文字記載以來,阿富汗地區就一直處于異族統治之下。貫穿其中的,是阿富汗人的反抗斗爭。常年的戰爭練就了阿富汗人民勇敢的性格,絕大部分的阿富汗人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從軍。在戰場上,你幾乎無法分辨出誰是平民、誰是戰士。
再次,是多民族和宗教。從族群看,阿富汗沒有主體民族,普什圖人、塔吉克人、哈扎拉人、亞洲突厥語族群(烏茲別克人、土庫曼人等)、俾路支人等是阿富汗比較大的族群。從社會結構上看,阿富汗絕大多數人民依附于土地和傳統的生活方式,把他們聯系在一起的是宗教、親緣、部落等關系,這些都是國家范疇之外的概念。因此,可以說阿富汗不是一個現代國家,民眾對于部落、家庭的忠誠度要高于對國家、政府的忠誠度。這也造成,強國即使占領了喀布爾也只是開始,接下來還要一個城市接著一個城市、一個部落接著一個部落、一個村莊接著一個村莊地去征服,這種漫長而低效的戰爭,造成大國無法事實上完全占領阿富汗。
近代以來,無論是曾經的大英大國,還是蘇聯、美國,這些占領者都不是伊斯蘭國家,這些國家在阿富汗的占領行為無論動機如何,最后都會轉化為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之間的矛盾,這也使得非穆斯林國家很難在阿富汗實現自己的目標,并陷入文明沖突的陷阱。
阿富汗這個小國,其重要的戰略位置注定了只要大國間的博弈爭斗不停,和平就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
(摘自《中華志愿者》、封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