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在變化,學生和家長也在變化,教育沒有一個固定的思路,要因時因人而異,所以老師需要不斷地學習調整。”
做個好老師
馮文廣當老師二十四年了,當被問到第一次走上講臺是什么感受時,他毫不掩飾地說,自己是帶著十二分的不情愿才踏上三尺講臺。
當老師并不是他對人生最理想的選擇,師范畢業的時候,他正處于大多數年輕人必經的階段,對人生充滿了迷茫和無助。轉折發生在2002年前往仁懷市魯班鎮共心小學的一場支教。
“去之前我先做了一番心理準備,想著那里的條件肯定不好,但事實還是超出我的想象。”馮文廣形容當時的心情是荒涼與悲壯相互交織在寒山瘦水中。上課的教學樓裂開了縫,老師們吃住在一間低矮的小破房子,幾塊簡易的木板架起就是一張床。最令人尷尬的是,學校沒有廁所,老師和學生不得不借附近農戶家的豬圈“方便”。
物質環境的貧瘠只是第一道沖擊,更大的震撼在馮文廣去學生家里家訪時。平時班上總有一個經常打瞌睡的學生,性格沉默寡言,馮文廣去家訪時才明白背后的辛酸。兩年前,孩子的媽媽已經去世,為了生活,孩子的爸爸到當地小煤窯挖煤,但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又奪走了他的右手。父子倆的生活舉步維艱,家庭重擔落在孩子身上,他既要上山做活,又要料理家務,還要護理父親。
命運對于這個家庭太過不公,那一夜馮文廣徹夜難眠。心想著自己又能為他們做點什么呢?也許,唯一能做的便是把這個孩子教育好,幫助他好好學習,依靠讀書走出大山。也正是在此刻,他似乎找尋到了當老師的價值感。
“那一年與其說是在教書育人,還不如說是我在接受鄉親和孩子們的洗禮,讓我明白了教育的擔當與責任。”馮文廣說,離開共心小學的2003年7月8日,那是他永生難忘的日子。學生和家長們自發組織步行五十里山路到鎮上購買鞭炮為他送行,孩子們眼神中的不舍令他記憶猶新。
多年過去,鄉親們深情的送行場面仍然是他內心最柔軟的部分,那一刻,曾經迷茫的“愣頭青”開始真正明白了教育的“以人為本”,他在心底發誓:一定要做個好老師。
終身學習
什么樣的老師才能算得上好老師?多年來,在“四有好老師”的要求之下,馮文廣有一個切身的體會——教師要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
“學歷代表現在,學習才代表未來。作為一名鄉村教師,我們擁有的資源十分有限,更需要自己不斷思考、不斷探索、不斷創新,這樣才能有進步,成就自己也不耽誤學生。”數學老師馮文廣是個真實的探索者,他善于發現問題,又能解決問題。
多年的教書生涯讓他慢慢探索出一條破舊立新、始于課堂的教學改革之路。他將小學一至六年級的數學教材爛熟于心,他的課堂常常立足教材又跳出教材,開展跨單元、跨學段融合教學。每周他用一至二節課的時間,讓學生熟悉一個單元的課程。隨后,設置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討論,鼓勵學生在自學中盡可能提出新問題、再討論、再解答。
在馮文廣的課堂上,學生和老師的課堂角色隨時隨地發生著變化。學得快、學得好的學生到講臺講解時,他便在臺下引導提問,遇到共性的或學生不能當場解答的,他就上臺引導、點撥,讓學生討論解決。
“沒遇到馮老師之前,我害怕上數學課,擔心不會的問題成為學習中的攔路虎,但是自從馮老師允許我們暴露不會的問題,鼓勵我們多與同學交流,那些難題似乎變得簡單了,數學課成為我最喜歡的課。”曾經對數學課有畏難情緒的學生也開始變得喜歡數學、喜歡學習。
他在鄉村小學任教二十年,連年帶學習基礎最薄弱的班級,卻又創造了無數次逆襲成為全市第一的“神話”。近年來,多次被評為仁懷市優秀班主任、仁懷市優秀教師、仁懷市教育三年攻堅先進個人、仁懷市優秀共產黨員;多次獲仁懷市優秀教學成果一、二等獎;輔導學生參加各項比賽多人次獲省、市級獎勵。多年來,他成了仁懷市當地最具標桿意義的鄉村名師。
勵志教育
2018年,馮文廣考調入仁懷市城南小學任教,擔任三個年級47個班的教研組長,并成立了自己的名師工作室,引領更多教師在專業上獲得成長。相比于繁重的教學任務,他說,新環境下工作難點是如何滿足學生家長越來越高的期待值。
“社會在變化,學生和家長也在變化,教育沒有一個固定的思路,要因時因人而異,所以老師需要不斷地學習調整。”馮文廣每次都接手生源偏弱的班級,他都能夠將學生的學習激情激發起來,孩子們在家長眼中完全大變樣。
背后究竟有什么方法?“學習本身是痛苦的,如果讓學生在玩游戲和做作業之間選擇,毫無疑問他會選擇玩游戲。”馮文廣告訴記者,自己的處理辦法就是給予學生一個期待值。
每次新接手一個班級,無論有多難帶,三天的勵志教育之后,學生的學習勁頭就被激發了出來。“有教無類,我們不能只關注那些聰明的孩子,也不能忽視那些調皮的孩子。”馮文廣記得,曾經班上有一個學生,上小學幾年了還不會寫自己的名字。他的母親有精神障礙,父親也是六十多歲,家里根本無人教育。這個孩子從小就偷東西,從來不受人喜歡,但是他動作靈敏,練就了一身爬窗、翻墻的本領。馮文廣知道后,便鼓勵他將特長發揮在學校的運動會上,還鼓勵他好好學習,長大了去雜技團當演員,一定可以有個好出路。
這個學生從此以后便開始認真學習,改掉了偷東西的毛病,上初中以后成了學校的運動健將,整個人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馮文廣不僅對學生進行遠大的人生觀引導,也會給學生一些近在眼前的承諾,比如“只要能做到全市第一名,每一個同學都在合格以上,老師請你們吃肯德基,一人一套新班服!”。平日里,他會省下食堂早餐里的雞蛋帶到教室,在那些生活條件不太好的學生表現有進步時,就獎勵一枚雞蛋,給這些孩子送上默默的關心。
“二十多年了,到今天為止,我對我的學生做過調查,沒有一個人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他們都過上了屬于自己的小日子。”馮文廣說,做個平凡而又幸福的老師就是一種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