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中國 孫立舟
摘要:伴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在新技術、新媒介、新形式的社會環境沖擊下,教育行業也有了深刻的變化。在國家大力推行新課標、新課程、新高考的背景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須變革教育思維、改進教學方式、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去實現教育效果的最優化。在線上教學成為高中歷史教學主要手段之一的現狀下,如何結合本學科的特征進行高效教學,是高中歷史教師無法回避的問題。歷史經典著作作為歷史教學的重要課外資源之一,合理利用這些資源必將在現代化歷史教學中起著巨大的作用。
關鍵詞:高中歷史? 經典著作? 線上教學? 信息技術
2020年一場席卷全國的新冠肺炎疫情,擾亂了正常的教學進程,全國范圍內的線上教學由此全面展開。但是,線下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如教師的知識灌輸現象、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問題、重知識傳授而輕育人的現象等,從線下課堂又轉到了線上教學中來。線上教學中如何革除傳統教學的弊病、如何充分挖掘教學資源以提高在線教學的有效性,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充分利用歷史經典著作資源,增長學生學識見識
高考歷史學科的命題特點是擇取新的史料,創設新的試題情境,所選材料一方面立足于教材的基礎知識,但另一方面又不拘泥于教材,考查學生在新的復雜的情境中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打牢課本上的知識基礎,還需要有一定的知識寬度。高中學生的歷史學習內容涉及人類歷史上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思想等重大事件,受篇幅限制不能將人類歷史面面俱到,這就產生了大量的“知識空白”。如教材在分析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時,往往是些具有高度濃縮性的結論,如“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之類,但是生活方式的改變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教材中沒有展開來細講。而高考題就會選取人們生活變化中的一個具體細節或場景來設題,如城市居住環境的嚴重污染,人們時間觀念的變化,機器生產所帶來的家庭觀念變化、服飾變化。人們休閑生活、文化生活的改變,等等。教師在教學中,通過查找史料或閱讀史學著作的方式,將教材上這些“骨感”的濃縮性的結論,變得生動、具體起來,然后在課堂上呈現給學生。《全球通史》中在敘述工業革命的影響時,就有關于工業革命后婦女社會角色轉變的具體論述,這是教材中并未涉及的,如“工業革命……賦予了婦女新的角色……出現了女權主義運動,婦女要求平等權利,要求得到更多機會”在各類歷史考試中,《全球通史》就是各類命題者常利用的資源。這啟發一線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適度引入歷史經典著作中的新材料、新視角、新觀點,幫助學生增長學識見識。
在本次線上教學中,本人在《全球通史》中節選了不少材料作為課本知識的補充資源加以利用。例如,在探討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時,不僅讓學生歸納課本上給出的知識要點,而且引用了《全球通史》中的內容:“首先,中國幅員遼闊,這使得中國內地許多年未受到與西方交往的影響……其次,這一統治集團因以下事實而進一步受到約束:除佛教外,中國沒有或幾乎沒有借用外國東西的傳統……最后,年輕的、受過西方教育的中國人也應擔負部分責任……”這樣不僅增加了學生知識的儲備,也拓寬了學生的歷史格局。
二、積極挖掘歷史經典著作資源,發展學生學科素養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最大特色之一是凝練了學科核心素養,要求將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作為教學的落腳點。很長時間以來,相當多的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重知識傳授,輕能力、思維的訓練,學生的學科素養難以得到發展。伴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如何進一步改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以推動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的培育,是所有歷史教育工作者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
《全球通史》以人類重要的時間節點為分界線,把各個地區的文明放在同一章節來研究。讓學生意識到任何歷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產生的,而不同時間、空間的歷史事物之間又有相互的聯系或影響,這對學生樹立正確的時空觀念,養成正確的歷史時空意識和學科思維都有裨益。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史觀對我們的教學啟示是:要讓學生知道世界文明進程中的多樣性的特點,欣賞和尊重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明成果,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人生觀、文化觀和世界觀。舉例來說,教材中提到的甲午戰后列強受到日本人的刺激,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這一史實,《全球通史》是站在列強瓜分世界這樣的整體視角,從世界的背景下來審視這一近代中國歷史現象的。在教學中,教師可重視對《全球通史》等歷史經典著作資源的挖掘,運用這些資源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時空觀念等學科素養,從而達到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當然,《全球通史》是以西方為中心來編寫的,其中不少觀點體現的是西方價值觀。在學習中,引導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對作者的一些立場、看法進行評價,可以在“證偽”中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和史料實證等學科素養。
三、合理利用歷史經典著作資源,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提出,高中歷史課程的目標,是要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引導他們拓寬歷史視野,成為具有世界眼光的未來接班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觀,幫助學生發展起終身學習能力,為以后的生活與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當今世界,習近平總書記大力提倡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學習國別史時,我們要引導學生養成空間橫向聯系的意識,在近代史、現代史教學中,將一個國家的歷史事物或現象放在世界的大背景下進行分析,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世界眼光。
《全球通史》從人類整體視角出發,以全球視野關注全球范圍內各個民族和各個文化之間的互動,通過比較等方法來觀察人類居住的各地區的社會制度和文化交流。與傳統的世界史著作相比,在編寫視角、編纂范圍、研究方法、歷史分期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尤其超越了民族國家的界限,研究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和世界文明的整體發展及其特征。
如現行高中歷史教材在分析鴉片戰爭的影響時,側重于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開始遭到列強侵略的破壞,開始遭受西方的經濟掠奪,中國開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教材中強調了英國挑起的鴉片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沉重災難,但在此“沉淪”過程中,中國社會的艱難近代化歷程則所述不多。《全球通史》一書在論述了列強侵華給中國帶來民族屈辱和災難的同時,也客觀地指出,列強的侵略使清王朝中的先進士大夫進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近代中國開啟了緩慢而不斷深入的思想解放歷程,中國在艱難的改革和持續不斷的革命中慢慢地走向近代化。《全球通史》中強調了歷史事件的多面影響。這些資源在課堂中的應用有助于學生辯證地全面地認識中國近代在“沉淪”中的“奮起”,認識近代中國人在黑暗中為追求光明的不屈抗爭精神。
從《全球通史》的資源挖掘中,我深深地體會到:高中歷史教學要適應新課標和新高考的要求,必須保持史學閱讀的習慣,讓教師自身的史學素養不斷得到提升。在此基礎上,歷史教師才能做到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參考文獻: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第2版)[M].吳象嬰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