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克錦
盡管德爾塔變異毒株導致的新冠病例大幅增多,7月19日,英格蘭全境仍解除絕大部分防疫限制措施。倫敦頓時恢復久違的熱鬧景象,街上交通擁堵,入夜后年輕人在酒吧里盡情狂歡。不少人將這一天稱為“自由日”。
舉世皆知,約翰遜首相的個性有些狂放,但不少人可能沒想到,他在病例激增時還能作出這個決策。爭論自然非常激烈。
支持解封的人有兩大理由:一,英國疫苗接種率高,重癥的人少,醫療體系足以應付;二,從英國實際情況看,不可能清零病毒,與病毒共存成為必然,這種情況下,政府不能一直“管”下去,責任應該更多地轉向社會機構和個人。
西方主要大國中,截至7月下旬完成接種疫苗的人口比例為:法國約44%,德國約49%,美國約49%,英國比較高,約55%。雖然完全接種疫苗后,能否防到變種病毒是個疑問,但能讓大部分人不轉為重癥是肯定的。
英國過去幾個月的數據顯示,盡管有時感染人數激增,但入院治療和死亡的人數變化不大,英國的醫療系統也足以應對。這種情況下,無論是從經濟需要、對自由的需求,還是從對病毒認識的角度(總會有人死于病毒導致的疾病,如流感),支持解封的人認為,嚴格的限制措施已無必要,應該更多照顧到公民的生活,依靠公民的判斷力和自我約束力,盡量讓生活回歸正常。
英格蘭全境解封后,蘇格蘭和威爾士地區近期也想跟進。悉尼街頭幾千人也上街游行,反對澳大利亞政府的封鎖政策。
在另一廂,反對解封者自然也有理由。7月18—24日,英國日均新增病例4萬多,這種情況下解封,不是“魯莽”“不負責任”的賭博行為,又是什么?有分析甚至說,如果解封意味著“自由日”的來臨,那也是病毒的“自由日”。
英國的《星期日泰晤士報》甚至說,約翰遜這個舉措,和當年英國鐵娘子撒切爾夫人在馬島問題上對阿根廷開戰一樣,是個豪賭。
雙方爭論激烈,身處英國的人怎么看?筆者就此請教了正在牛津大學訪問的國際關系學者文晶女士。文女士稱,她身邊的人似乎都比較淡定。過去兩個月來,大家的生活慢慢走向正常,解封不解封,似乎都差不多,已經不是大家熱議的話題了。一般英國人在感染后,除非是重癥,大多數人也不會去醫院接受專門治療。文女士的一位英國同學從學校回家后就發現自己感染了,因為癥狀較輕,只是感到疲勞,所以也就居家恢復。牛津大學如果有病例,一般也只是要求居家隔離十天,沒有更多要求。人心淡定,和大家覺得“疫苗還是起作用了”有很大關系。文女士也強調,盡管如此,大家還是會做好自身保護措施,比如加強鍛煉,在公共場合堅持戴口罩等等。
從英國和澳大利亞的媒體采訪看,不少民眾的心態是,“現在終于可以正常工作”“做自己想做的事了”,只是在享受自由時,也有“一點點擔心”。
看來大家還是沒有十足把握,正如《星期日泰晤士報》所言,“全世界都在看”這場狂賭。約翰遜也許會成功,也許會一敗涂地。但不管怎么說,人們一定會從英國的解封中學習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