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麗 趙慧



摘要:我國自然資源豐饒,農耕文明深遠,是地理標志農產品生產和消費大國,農產品是居民日常飲食結構中的重要種類,研究地理標志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對于保證食品安全、改善地理標志農產品供應鏈具有重要意義。我國地理標志農產品品類齊全、數量眾多,針對地理標志農產品存在的質量安全問題,以及地理標志農產品質量安全投入的正外部效應問題,建立了行業協會的規范經營程度與地理標志農產品供給者質量安全投入程度的演化博弈分析模型,并進行求解分析。最后根據模型分析得到演化穩定策略,從促進地理標志農產品質量安全提高的角度出發,引入政府監督機制,建議行業協會加強監管,強化對地理標志農產品的懲罰力度,強化正向效益給企業帶來的效應等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地理標志農產品;演化博弈模型;行業協會;供給者;雙重監管;演化穩定策略
中圖分類號: F203;S323.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1)13-0001-06
我國是農業大國,自古以來就對“三農”問題極為重視。從2003年以來,連續17年,我國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會涉及到農民、農村和農業發展問題。地理標志農產品揭示了產品地域、品質信息,提高地理標志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產業化、集聚化的強有力舉措。
地理標志農產品本身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承載著巨大的財富。但區別于其他產品的是,地理標志農產品是一種典型的俱樂部產品,對內具有非排他性和壟斷性。它是某一區域內集體的財富,在產地內具有非競爭性,因為它被來源地所有生產者共同使用,就容易出現個別供給者的違規行為影響到整個地標農產品效益的情況,導致市場機制失效,最終導致市場失靈。事實上存在少部分人為了獲得地理標志農產品聲譽帶來的高收益,會以次充好、以假冒真,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在公共領域中搭便車現象時有發生,致使市場中供給大增,但在質量上名不副實。在這種情況下,就須要建立行業協會對地理標志農產品進行規范經營管理。
地理標志農產品具有其特殊性,要想保證地理標志農產品質量安全須要多方參與主體共同努力,如政府、地理標志農產品供給者、農戶、行業協會、消費者等。在整個系統內,有部分主體不采取相當的標準措施來對系統內部的要素進行約束,就會存在不安全地理標志農產品出現的隱患。因此,如何保證地理標志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問題也逐漸進入學者們研究的視野。地理標志是區域內生產者共同的財富,首先應是區域內的行業協會對其進行管理、規范經營,保證地理標志農產品名副其實,但這些主體也是經濟人,存在經營效果差、效率低或謀私的情形,通過引入政府監管的要素,討論地理標志農產品供給者與行業協會之間的演化博弈,探討不同策略下的相互影響,進而尋求不同情況下演化博弈的穩定均衡解,為保證地理標志農產品質量安全提供相應的政策建議,進而不斷提升地理標志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證消費者權益,維護市場秩序穩定。
近年來,我國對于地理標志農產品的研究逐漸增多,通過對其進行分類、總結、整理,梳理的進展如下:第一,關于地理標志農產品的法律保護機制研究[1-2];第二,關于提升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競爭力的研究[3-5];第三,關于地理標志農產品經濟效益的研究[6-8]。同時,我國學者對于演化博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相關問題上[9-11],但專門針對地理標志農產品質量安全博弈的文獻較少。
綜上所述,我國學者研究關于地理標志農產品的保護和發展的文獻較多,但對于地理標志農產品利益主體間相互博弈的文章較為少見,而且研究方法也較為單一,實證研究、理論闡述的學者較為常見,但其他方法出現得不太多。由此可見,我國對地理標志農產品質量安全研究有待提高。因此,本研究通過探討地理標志農產品供給者與行業協會之間的演化博弈分析,探討相關的策略,提出相應的意見與建議,在這方面做出了適當的補充。同時,在現實中,行業協會與地理標志農產品供給者在一次決策中得到最優方案是很難出現的,因此,利用演化博弈的方法對二者的行為進行研究,更具有現實意義。
1 基本假設與模型的建立
假設存在地理標志農產品供給者與行業協會2個群體,每次從該供給者群體中隨機抽取1名供給者與行業協會進行配對并博弈。地理標志農產品供給者和行業協會都是有限理性的,他們通過不斷學習改變自身策略直到達到均衡為止。
1.1 基本假設
假設1:模型中包括2類參與主體,地理標志農產品供給者和行業協會。假設地理標志農產品供給者S和行業協會T均是有限理性的博弈參與主體,他們完全了解彼此的博弈規則和博弈過程。在演化博弈的過程中,地理標志農產品供給者和行業協會隨機匹配,反復博弈。在整個過程中,雙方通過不斷學習改變策略,直至達到均衡。
假設2:地理標志農產品供給者的策略集為{強化質量安全投入,不強化質量安全投入};行業協會的策略集為{規范經營,不規范經營}。地理標志農產品供給者強化質量安全投入的比例為x(0 ? ? 假設3:地理標志農產品供給者強化質量安全投入時的生產成本為CH,地理標志農產品供給者不強化質量安全投入時的生產成本為CL,顯然CH>CL>0;行業協會規范經營的成本為CA,行業協會不規范經營的成本為CB,顯然CA>CB>0。
假設4:地理標志農產品供給者獲得的正常收益為R,如果被行業協會發現其不強化質量安全投入,勢必會對其進行懲罰,假定罰款額為FS。如果行業協會規范經營,對地理標志農產品供給者進行嚴格管理,整個市場買賣狀況良好,行業協會會受到上級部門的表揚,設獎勵額為JT;如果行業協會不規范經營,與某些生產者謀私,放縱地理標志農產品供給者的質量安全,選擇低投入,使得不安全的農產品在市場中流通泛濫,上級部門會對其進行懲處,設罰款額為FT。
假設5:本研究引入政府監管機制,討論在政府監管的作用下對于地理標志農產品供給者和行業協會2個行為主體策略選擇的影響。當行業協會規范經營時,監管成功的概率為α,付出的監管成本為CA。當行業協會不規范經營時,若地理標志農產品供給者強化質量安全投入,則不會出現地理標志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行業協會的收益為0。但行業協會的監管并不能解決全部問題,仍然須要依靠政府部門的力量來保證地理標志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因此,假設政府監管時對于地理標志農產品供給者的罰款也為FS。因政府部門具有監管職責,監管的概率較高,假設一直存在政府部門的監管,β為政府監管成功的概率。同時,當政府進行監管時,會根據自身的評價機制對地理標志農產品供給者進行評判。正向評價會給地理標志農產品供給者帶來正向的收益為E,如提升知名度、美譽度、信譽度等,并使其潛在客戶增多;負向評價會使地理標志農產品供給者獲得損失為T,如形象受損、聲譽受損、信任受損等,喪失現有和潛在顧客。
1.2 模型構建
根據以上假設,具體設定參數的定義如表1所示。
基于以上假設,構建行業協會(T)經營管理和地理標志農產品供給者(S)質量安全投入的演化博弈的收益矩陣,具體如表2所示。
1.3 構建復制者動態方程
行業協會選擇規范經營策略與不規范經營策略的期望收益分別為UTY、UTN。
因此,當0αFS+βFT>0或者βFS-αFS<00>αFS+βFT且|JT-CA+CB|<|αFS+βFT|時,系統的演化穩定策略(ESS)為(1,1),對應的策略組合為(規范經營,強化質量安全投入)。
推論4表明:當行業協會規范經營時,上級部門將會給予行業協會足夠多的獎勵,同時地理標志農產品供給者強化質量安全投入所帶來的正向收益足夠大時,行業協會將會選擇規范經營策略,地理標志農產品供給者為了避免被行業協會懲罰,相對應地會選擇強化質量安全投入策略。
3 結論與建議
3.1 研究結論
盡管目前人們對地理標志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廣泛關注,但行業協會經營管理仍存在效率低下、成本高、效果不理想等現實情況,通過引入政府部門監督機制,建立了行業協會與地理標志農產品供給者2個行為主體之間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二者之間策略選擇的演變趨勢,求解出不同情況下演化博弈的穩定均衡策略與均衡解。當行業協會經營管理程度不同時,地理標志農產品供給者也會相應地選擇不同程度地行為策略,會依次出現(不規范經營,不強化質量安全投入)、(不規范經營,強化質量安全投入)、(規范經營,不強化質量安全投入)、(規范經營,強化質量安全投入)等演化穩定均衡情況。結論表明:
(1)行業協會經營管理存在某些缺陷,可能會導致行業協會經營管理效率低下、成本過高、效果不理想的情況。行業協會經營管理成本偏高而且沒有額外獎勵,其結果必然是缺乏規范經營的動力。當上級部門對于其的監管力度不到位時,行業協會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慮,存在不規范經營的可能性,就會放松對地理標志農產品供給者的管理,就可能會使低質量安全的地理標志農產品流入市場,擾亂市場秩序,不利于市場穩定。
(2)地理標志農產品供給者在與行業協會的博弈中,應該考慮行業協會經營與政府監管部門的情況,當行業協會對于生產低質量安全的地理標志農產品供給者的懲罰力度足夠大或者低質量安全的地理標志農產品在市場中流通給地理標志農產品供給者帶來的負向效應足夠大時,地理標志農產品供給者就會強化質量安全投入,生產高質量安全的農產品,滿足消費者的生產、生活需要。
3.2 政策建議
(1)行業協會首先要做好宣傳工作,對地理標志農產品產業鏈上利益相關者進行培訓與教育,提高質量安全能力與意識,形成社會認同。讓其了解什么是地理標志農產品,注冊地理標志農產品的作用、意義是什么,以及為什么要提高地理標志農產品質量,提高質量后能夠給供應鏈上的利益相關者帶來哪些收益等相關問題。通過深入的調查與廣泛的宣傳,使得供應鏈上的利益相關者更加關注自身行為,保護自身權利,減少生產投機行為的發生,剔除“搭便車者”。如果某些供給者存在僥幸心理,生產出的產品拉低平均質量水平,可以在行業內部建立檔案,逐漸驅逐劣質地理標志農產品。行業協會借助組織成員內部的自律力量形成屏障,更好地保證地理標志農產品質量水平不被破壞。
(2)強化正向效應。在廣泛社會公眾的參與下,正向效應被各種媒介傳播并放大,使地理標志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受到更多人的關注。隨之而來對行業協會的財政撥款、會員會費、社會捐贈、附加收入等資金來源被拓寬,多種多樣的社會資本跨越多方在此形成集聚效應。在資金充足的條件下,行業協會通過整合資源共享網絡,能夠更靈活地運作,更細致地進行管理與服務,更迅速地解決實際問題,更能夠及時準確地反映利益相關者的聲音。從而推動產品競爭力提升,進一步加快品牌建設步伐,提高保障地理標志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效率。
(3)加大違規處罰力度。無論監督制度再嚴格、再完善,也會有漏網之魚的存在。因此,設置嚴格的問責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對于行業協會存在的不作為、亂作為現象,先找主管部門,再找相關負責人,層層篩選,逐級問責,立誓要將一切權力關進制度的牢籠。對于地理標志農產品供給者,應加大
對其不按照標準規定強化質量安全投入的懲罰力度,提高對違規地理標志農產品供給者的罰款額。
參考文獻:
[1]張 晨. 地理標志農產品的法律保護機制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學,2009.
[2]趙彩霞. 農產品地理標志法律保護問題研究[D]. 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1.
[3]王文龍. 中國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競爭力提升路徑研究[J]. 青海社會科學,2018(5):110-116.
[4]王志本. 實施地理標志保護 促進中國東北大豆產業發展[J]. 中國農村經濟,2006(12):25-31.
[5]童 智. 新零售視角下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提升策略探究[J]. 現代營銷(信息版),2019(10):82.
[6]夏 龍,姜德娟,隋文香. 中國地理標志農產品的空間分布與增收效應[J]. 產經評論,2015,6(1):78-91.
[7]李娜娜. 基于Logistic二元回歸的陜西地理標志農產品經濟效益研究[J]. 浙江農業科學,2019,60(6):1064-1067.
[8]彭貝貝,周應恒. 信息不對稱情況下地理標志農產品“檸檬市場”困境——基于淘寶網“碧螺春”交易數據的分析[J]. 世界農業,2019(5):91-95.
[9]朱立龍,郭鵬菲.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演化博弈與仿真分析[J]. 統計與決策,2018,34(20):54-58.
[10]許民利,王 俏,歐陽林寒. 食品供應鏈中質量投入的演化博弈分析[J]. 中國管理科學,2012,20(5):131-141.
[11]徐耀群,于騏嘉. 基于演化博弈的食用菌質量投入研究[J]. 北方園藝,2018(7):193-198.
[12]Friedman M,Savage L J,Becker G S. Milton friedman on economics:selected papers[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