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發達
摘 要:在現代化建設中,我國提出健康可持續發展理念,對當前環境污染治理工作開展具有一定的輔助作用。在環境建設中落實可持續發展理念,發現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間的聯系并將其作為現代化建設重點關注的課題。文章將研究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現狀,接著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給出改進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工作的方法。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理念;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協調發展
中圖分類號:P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1064(2021)08-072-02
DOI:10.12310/j.issn.1674-1064.2021.08.036
經濟社會的發展為人們帶來諸多便利,但是也對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其中水資源污染問題極為突出,不僅會危害到生命安全與健康,更會打破生態平衡,對人類發展造成一定的威脅。隨著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出,人們逐漸聚焦于環境保護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而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治理工作也成為人們關心的內容。要研究地下水狀況,并在相應工作中融入可持續發展理念,在該理念的指導下結合對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建設地下水系統,促進人與自然協調發展。
1 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工作的主要內容
1.1 水文地質工作
水文地質工作要調查當地的生態狀況、水文氣象條件、地下水文化學同位素與地球化學情況、地下水利用狀況和實際開發情況、地下水實際人工調節狀況、邊界位置處理情況、地下水排泄和徑流情況、地下水系統狀況、地下水補給狀況、地下水實際類型、地下水含水層與隔水層狀況。
1.2 環境地質工作
環境地質工作進行期間,調查研究人類活動對地方地質形成的破壞或調查與之相關人的行為,發現經濟活動與環境地質間的關系。在環境地質工作中,要監測當地的實際地質環境條件,研究實際環境地質條件,完成地質調查與勘查工作,掌握當地地質工作條件并整理環境地質信息,清楚破壞環境地質情況以及相應問題形成原因,分析當地人類活動對地質形成的問題,考慮相應問題對人類生活造成的影響。要做好環境地質治理保護的研究工作,促使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1]。
2 我國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工作現狀
2.1 水文地質工作現狀
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推動了水文地質工作的發展,可以更好地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與過去相比,如今的水文地質工作水平得到一定提升,但工作人員缺乏對地質設計與勘察工作的正確認識,在調研資金方面投入有限,致使水文地質工作難以按照規劃路線有序發展。很多研究成果僅停留在理論層面,沒有在合理的引導下應用于具體工作,無法掌握研究成果在社會生產活動中的發展情況。另外,還存在很多客觀制約因素,未能找到相關處理方案,使研究信息不能得到良好的利用,影響了調研成果的價值。
2.2 環境地質工作現狀
我國地域遼闊,由南方梯田到沿海三角洲,從戈壁沙漠至黃土高原,不同地區、不同省份的地質環境各不相同,各有其獨特的地文地貌,地質環境研究難度隨之增加。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由于環境保護工作不到位,對地方地質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會出現滑坡、污染、水土流失、泥石流、地震等災害,因此需要采用科學的方式開展環境地質工作。相關工作人員應明確環境地質工作要求,研究環境地質與水文地質之間的關系,合理選擇環境地質工作開展方式。在當下我國與環境地質方面仍存在水土流失、淡水資源減少、地質災害頻發、化工業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等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亟待認真研究和分析,從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給出解決對策。
3 可持續發展理念下開展工作的建議
3.1 正確理解和落實可持續發展理念
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存在一定的問題,會影響到社會經濟發展,所以,應對其給予高度重視,快速結合掌握的信息,提出解決方案并進行合理處置。地方政府已經意識到自然環境與社會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必須在社會發展期間進行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工作,同時發動社會公眾,通過集體力量完成水文與環境地質保護治理工作[2]。
在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工作期間,要從自然環境保護與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層面出發,始終將生態環境保護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課題,將實現人與自然持續發展作為工作核心要點。以貴州省為例,在資源開發利用期間,貫徹黨中央的要求,重視不可再生資源保護工作,通過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資源的利用,替代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實現自然資源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為當地居民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與經濟環境。
3.2 重視可持續發展
關注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以可持續發展理念開展各項治理工作,協調環境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提高資源開發利用水平。我國實施改革開放以來,大力推動經濟發展,在此階段采用單一的發展方式,為了經濟發展忽視其他工作,生態環境保護與自然資源應用便在此階段遭到不小的沖擊。由于長時間專注經濟發展,人們也將著眼點停放在短期利益,忽視環境資源與社會經濟持久發展的協調工作,使生態環境遭到污染、自然資源使用超量,在相應行為下,使當下人群的可用資源不足。以貴州省為例,其部分河流支流已經出現水資源入不敷出的情況,當對相關人員進行治理工作便根據河流支流的具體情況,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選擇節水技術,提高地方水資源應用的有效性、合理性,大幅度提升當地自然資源的利用率[3]。
3.3 正視人類經濟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人們的生產生活中,如果過度關注經濟利益,會對當地自然資源保護造成巨大影響。以貴州省某中小型河流為例,由于附近居民沒有合理地應用水資源,導致該河流水量快速枯竭。現階段,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要落實可持續發展理念,引導人們深入探索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與人類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轉變利用資源實現利益最大化的觀念,推動實現環境資源可持續發展[4]。
3.4 加強多學科合作
要考慮到治理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二者之間的關系,更好地提高工作治理水平,促使多學科領域相互協作,在共同合作下整合各自資源,應用各自研究結果,從而通過氣象學、大氣科學、環境科學等學科知識,快速分析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問題成因,并選擇最佳的處理方法,提高治理工作效果。例如,研究天津市土壤水源,當地的農業部門與氣象部門相互合作,互相分享各自的工作信息,在協同作業下可以確定地下水位。開采灌溉情況要結合掌握的信息決定是否進行回填。在農業部門與其他部門的合作下,可以確定各時段的天氣狀況,了解降水信息便捷和掌握的天氣情況,輔助人工降水的方法,在水文地質工作中獲得良好的工作表現[5]。
開展環境地質工作要與環境部門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通過資源共享,合理應用對方獲取到的信息開展環境地質工作,在控制采礦工作與環境保護方面達成共識。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工作必須組織多學科進行合作,通過資源共享、協作發展提高工作質量[6]。
3.5 明確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工作特點
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落實到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工作的各個環節,并通過地質治理工作實現人與自然循環發展,在明確工作目標后,構建地下水環境健康系統,分析多學科在工作中的應用需求,對系統應用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考慮系統構建的影響因素,把握各方面利益關系,從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角度出發,合理設計工作方案,由此提高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工作的合理性,并借助相應工作帶來綜合效益。在工作進行階段,必須確定環境地質與水文地質的特點,考慮到影響工作進行的因素,完善方案內容,達到預期設想的工作要求。
4 結語
在我國提出可持續發展理念并將其落實到具體工作的過程中,逐漸關注環境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關注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工作階段出現的問題,協調自然資源環境與人類經濟,推動雙方協同發展。要提高公民的環境保護意識,為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保護工作的開展提供有利條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曉紅.可持續發展理念下的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工作研究[J].科技資訊,2020,18(7):254,256.
[2] 王福坤.可持續發展理念下的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工作[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4):782.
[3] 王寶川.環境保護視角下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策略分析[J].工程技術研究,2020,72(16):253-254.
[4] 張浩,鄧裔奇瑞.環境地質勘察中水文地質勘察的運用[J].冶金與材料,2020,40(1):187-188.
[5] 劉磊.淺談水工環地質的現狀及發展趨勢[J].價值工程,2020,39(9):248-250.
[6] 李躍武,馮建明,劉代飛,等.水文地質勘查在環境地質勘查中的應用分析[J].世界有色金屬,2020(19):2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