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俊
校園體育文化對培養大學生溝通合作、競爭意識、意志品質、健全人格等社會適應能力有重要作用,通過分析校園文化運行機制及影響因素,提出發揮學生主體主觀能動性、強化體育競技精神培養和增強體育參與意識等措施,發揮校園體育文化的育人作用,促進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大眾學習、工作和生活都發生了重大改變,社會對個體的社會適應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學階段處于走向工作崗位的準備期,除了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儲備外,更要注重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以適應未來的職業需要。校園體育競賽是學校體育中的體育文化載體,大學生崇尚校園體育文化,培養大學生勇于拼搏、敢于創新的精神和人際溝通能力等社會適應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1 校園體育文化培養社會適應能力的主要載體和運行模式
校園體育文化的培養社會適應能力的主要載體表現為兩類,一類是“有形”載體,另一類是“無形”載體。“有形”載體指的是運動基礎設施建設情況、競賽組織服務水平、競賽水平、競賽規模等物質文化,“無形”載體指的是參與意識和參與積極性等潛在意識。
從運行模式來看,體育影響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的主要因素有兩個:體育競賽和終身體育理念。體育競賽是校園體育文化的動力源、“發源地”,受運動場地設施、競賽組織、競賽水平、競賽規模等物質文化影響,體育比賽的大規模開展,決定了體育文化的建設根基,有利于推廣體育理念,提升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水平。
2 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主要策略
2.1 重視校園體育文化價值,弘揚體育精神
學生從參與或關注體育競賽過程中,開展人際交往,通過競爭激烈的體育比賽,協調人際關系,了解自己的處境,并學會公平競爭、做好情緒管理,在體育比賽規則允許下發展個性,發揮才能。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必須調試自己,適應環境變化,才能發揮個人價值,社會適應能力也隨之得到了提升。
2.2 加大校園體育硬件設施投入,推進體育競賽開展
校園體育文化建設需要體育競賽的動力推進,體育競賽的數量,從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水平,同時也影響著競賽文化的傳播,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所以,學校加大體育硬件設施投入,是提升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的可靠保證。體育競賽開展有賴于體育場地設施的支持,硬件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體育參與的活動質量,參與質量達不到,不利于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養成。
2.3 建立激勵機制,發展體育社團
體育社團是校園體育活動的主要組織,增強體育社團的活力,才能強化校園體育文化的根基。建立激勵機制,對積極參加體育比賽的學生,給予學分認定或加分認定,比如,獲得某項比賽第一名可以相應的給予體育加分。從運動會到各單項賽事,從體育參與到體育競賽,從體育教育到體育文化價值觀認同,要不斷的創新工作方法,開展多種多樣的體育競賽和體育活動,筑牢校園體育競賽文化建設的基礎。
3 校園體育競賽文化建設的協調保障
3.1 管理機制保障
學校相關部門要發揮資源整合作用,激發各部門參與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積極性,提高舉辦體育比賽的效率、數量和質量。以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為文化導向,通過舉辦體育比賽、組建體育社團、宣傳校園體育文化,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增強運動意識,提高體育鍛煉頻次,形成終身體育理念。建立有效評價機制,把握發展方向,對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情況進行實時評估,提高系統運行效率。
3.2 硬件設施保障
體育硬件設施是體育競賽開展的前提,場地和器材的充足和維護直接影響體育活動參與效果,同時質量水平也影響參與程度。既要保證運動場地的數量,又要保證后期維護保養,提高場地使用時的高質量。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增加防風、防雨、防曬的室內場館,增加運動的舒適性,使學生“可以練”“喜歡練”。
3.3 體育文化氛圍保障
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氛圍,是所有參與群體共同創造的精神文化環境,具有文化導向作用。弘揚體育傳統,改善人際關系,提升體育氛圍,對校園競賽文化建設有輻射作用。學校在校園競賽文化建設中,主動參與文化氛圍導向,不斷影響學校內部個體,形成體育意識覺醒和體育認同,是文化氛圍形成的主要動力。學校管理者、教師、學生在體育實踐中,相互溝通、相互影響,共同促進了校園體育文化的形成。
4 結語
強化體育競賽價值屬性,回歸體育競技本質,才能更好的發揮體育的育人功能。以生為本是校園體育文化建設重要原則,通過建設體育競賽平臺、創造更好的設施環境、建立高效的管理制度和激勵機制等措施,將極大推動校園體育文化氛圍的形成,提升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目的進而得到達成。
基金項目:肇慶學院科研基金資助項目(編號:201835);肇慶學院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編號zlgc201732)。
(作者單位:肇慶學院體育與健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