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云峰
自2009年,教育部和國家體育總局聯合下發《關于發展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開展的通知》以來我國校園足球事業得到快速發展。在校園足球蓬勃發展的同時,廣大的理論工作者也從頂層設計、訓練模式、競賽模式、運行模式、訓練方法等角度進行理論研究。其中如何有效融合體育和教育各自優勢,促進校園足球高效發展成為研究的重點。為此,本研究在借鑒前人的研究基礎上探索校俱合作的校園足球訓練模式,實現校園足球和職業足球的優勢互補,促進校園足球高效發展。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基于校俱合作的校園足球訓練模式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南通大學圖書館和南通市立圖書館藏書、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和互聯網等資源,檢索有關校園足球訓練與足球俱樂部合作的相關文獻,并著重注意相關研究的最新進展,為研究的有序進行提供理論基礎。
1.2.2 專家訪談法
通過對市校足辦領導、足球特色學校校長、一線體育教師、職業足球俱樂部負責人和相關專家進行訪談,獲取有關校園足球訓練和足球俱樂部合作的一手資料,為研究的開展提供材料和建議。
2 結果與分析
2.1 校俱合作的校園足球訓練模式理論支撐
2.1.1 “教體融合”政策支撐
2020年8月,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印發了《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稱為《意見》),根據《意見》要求全國各地各部門要主動作為,積極探索教育和體育相互融合路徑,充分發揮兩者優勢將全國青少年體育工作推向新的高度。校園足球和校外足球俱樂部相互合作,符合政策和理論背景。
2.1.2 “走訓模式”理論支撐
“走訓模式”作為歐美和日本校園足球極為普及的訓練模式,其訓練主體是在校學生和職業梯度隊員,在此模式下職業梯度隊員能夠在訓練之余到學校進行文化課學習,在校學生在學習之余可以到職業足球俱樂部進行專業訓練,這樣訓練主體可以在文化和足球專業方面均得到有效發展,有效避免了兩者缺點。“走訓模式”在國外的成功對我國校園足球的開展具有重大啟示意義。
2.2 校俱合作的校園足球訓練模式現實需求
2.2.1 校園足球發展的現實需求
通過搜集我國校園足球發展現狀相關研究資料表明,我國校園足球在取得蓬勃發展的同時主要面臨場地設施不足、教練員人數不夠、訓練計劃不合理、競技水平不高、賽事組織不系統等發展困境。校園足球面臨的這些困境對于職業足球俱樂部來說均能夠得到有效解決。
2.2.2 足球俱樂部發展的現實需求
以往的職業的足球主要注重競技水平的提高,但對隊員的文化課學習不重視,這導致眾多的職業足球運動員文化知識欠缺不能夠有效的適應當今社會的需求。如何在保證職業足球運動員競技水平提升的同時保證其文化知識的學習成為制約職業足球發展的困境。學校作為文化學習的主陣地,幫助職業足球運動員提高文化成績具有先天優勢。
2.3 校俱合作的校園足球訓練模式類型
2.3.1 學校+專業教練員訓練模式
此種模式是以學校為主,學校聘請校外職業足球俱樂部專業教練進校對學校校園足球進校訓練,本校學生不出校,職業足球俱樂部梯度隊員不進校進校文化課學習。此種模式對校俱雙方優勢資源利用率均不高,合作深度不夠。
2.3.2 學校+俱樂部訓練模式
此種模式能夠有效利用雙方優勢資源,實現“體教融合”的深度發展。在此模式下學校學生可以以梯度隊員的身份參與職業足球俱樂部的足球訓練和比賽,職業足球俱樂部梯度隊員以學生的身份到校進行文化課學習,雙方的優勢資源能夠互相融合利用。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3.1.1 校俱合作的校園足球訓練模式具有理論可行性和現實可行性
職業足球俱樂部與校園足球合作進行足球訓練在理論上有“體教融合”和“走訓模式”支持,能夠滿足雙方的現實需求。
3.1.2 校俱合作的校園足球訓練具有學校+教練員和學校+俱樂部兩種模式
職業足球俱樂部與校園足球合作進行足球訓練有初級的學校+專業教練員和高級的學校+俱樂部兩種合作模式。
3.2 建議
3.2.1 協同目標,形成真合作
校俱合作能夠在長遠角度為學校能夠提高學生訓練水平,提供學生出路,對俱樂部來說能夠提升隊員文化成績,提升知名度和增加選材面。所有在合作中要協同目標,形成真合作。
3.2.2 增加投入,保障基礎
校俱合作對于雙方發展具有深遠意義,但短期內需要雙方增加資金、時間、制度等方面的投入,為長遠的合作奠定基礎。
3.2.3 建立人才通道,解決成才顧慮
校俱合作從學校方面應能力建立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的升學通道,職業俱樂部建立業余運動員+梯度運動員+職業運動員的成才通道,讓合作中的隊員都能夠選擇一個通道成才。
(作者單位:南通市第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