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 1970-) ,男,遼寧彰武人,專科,工程師,主要從事森林培育相關領域研究。
摘 ?要:沙棘具有很強的水土保持及改善生態環境功能,為農民脫貧致富和改善生態環境的重點推薦樹種。本文介紹了大果沙棘在彰武沙地的育苗及造林技術,主要包括育苗地選擇及準備、種子處理、播種、苗期管理、起苗貯藏、苗木造林和撫育管理等內容,為類似地區發展大果沙棘提供借鑒。
關鍵詞:沙地;大果沙棘;育苗;造林;撫育
中圖分類號:
沙棘屬胡頹子科沙棘屬(Hippophae rhamnoides L.),沙棘在醫藥界開創了廣泛的用途,有人將之稱為“神秘果”。國內外研究發現,沙棘黃酮具有抑制動脈粥樣硬化,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及增加心臟收縮和舒張等功能,具明顯的抗心肌缺血及抗心律失常作用[1];維生素、黃酮類物質、多酚等具有抗過氧化和清除體內自由基作用,可以提高機體免疫能力并延遲衰老;黃酮類與多酚類及5一羥色胺等具有綜合抗癌的成分,能夠直接抑制癌細胞和阻斷致癌因素;維生素、胡蘿卜素、油酸甘油脂、脂肪酸等具有增強新陳代謝和促進損傷組織恢復的作用,可使組織再生和潰瘍愈合[2]。沙棘不但具有醫藥功能,還有促進生態平衡、改善環境的重要作用。沙棘生長迅速,根系發達,有根瘤。因此,沙棘適應性強,抗風耐沙,耐干旱、鹽堿瘠薄,耐酷暑、低溫,是改良土壤、水土保持、防風固沙、護岸固堤等珍貴樹種[3]。本人通過多年的沙棘培育生產實踐,對沙棘在彰武沙地的育苗及造林技術作一簡要總結。
1 育苗技術
1.1 育苗地選擇及準備
選擇育苗地:育苗地應選擇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土質疏松、土壤肥沃的沙壤土,無地下病蟲害,勞力充足,交通方便的造林地附近,粘重和鹽堿較大的土壤不宜選作育苗地[4]。
做床:下床。床寬110cm 為宜,凈寬度在95cm,埂寬15cm,長度15~20m為好。床面過寬浪費土地,過窄不便于中耕作業。床面要平,以免灌水時沖刷一側,而另一側又灌不到水。同時床面不要過于順水,使床面灌水不足。
施肥:一般有機肥施肥量為60 m3~75 m3/hm2,復合肥施肥量為375 kg~450kg/hm2。施肥后,肥要與床土混均。播種前2~3d灌一次透水,當土壤5cm深處溫度穩定在8℃以上時即可進行播種。為了預防土壤本身所帶病蟲害,在施底肥時也應噴灑甲基托布津和毒死蜱,做到土壤消毒和毒殺地下害蟲。
1.2 種子處理
沙棘種子小且皮厚而硬,并附有油脂狀膠膜,妨礙種子吸水萌發。因此,播種前要進行種子催芽處理。播種前5~7d,將預播的種子用50℃左右溫水浸泡24~48h,中間換水1~2次。然后將種子撈出,用0.3%~0.5%的高錳酸鉀溶液浸種1 h,用清水沖洗干凈。最后將種子與2~3倍的細沙混合,加適量溫水使細沙達到濕潤狀態,放在塑料布上,上面用塑料布蓋嚴。放在向陽處催芽,保持一定濕度,每天翻動2~3次,約5~7 d可出芽,當種子發芽達30%以上時即可播種。
1.3 播種
播種時間:沙棘是耐寒樹種,種子和幼苗均具有較高抗寒能力,播種宜早不宜晚[5],根據當年春季氣溫回升情況和育苗地地溫情況,本地播種時間一般在4月末至5月初。
播種方式:在準備好的苗床上,用三齒鉤縱向開溝。行距在18~20cm,溝寬8~10cm,播幅5~7 cm,床面上可開4~5條溝,深2~2.5cm,先踩底隔,然后均勻撒種,撒種后用釘耙背面將播種溝覆土蓋平,土厚0. 3~0. 5cm。最后用腳踏實播種面。
1.4 苗期管理
澆水:出苗期為保持苗床表面土壤濕潤,適時酌情澆水,做到少澆勤澆。同時,設置遮蔭物,減少水分蒸發造成的的苗床表面土壤干燥板結,影響出苗。幼苗出齊后到苗木扎根時期,一般情況下,2~3d澆水1次,澆水量應較前有所增加。苗木生長旺盛時期,本地正處7~8月份,天氣炎熱,蒸發量大,苗木需水量大,可采取次少量多的澆水方法,3~5d澆水1次。隨著氣溫逐漸降低,從8月下旬至10月初,苗木高增長逐漸停止,木質化加強,粗生長加快,應逐漸停止澆水,加速苗木木質化,提高其抗寒性。
松土除草:適時松土除草,松土時要注意保護幼苗和尚未出芽的種子,除草則應做到“除早、除小、除了”。中耕疏松土壤,促進苗木生長,中耕和除草結合進行。在整個苗期全部用手鋤細心松土、除草,禁止用大鋤,以免傷及幼苗。全年中耕除草10次左右。
間苗:在苗高3cm時開始間苗,間掉雙株苗,去弱留壯。苗高在5~6cm 時定苗,保留苗木170~200株/m2。
施肥:結合灌水和中耕除草,采用地表追肥和葉面噴肥相結合,各施肥2~3次,采取少量多次原則,一般300~450kg/hm2。幼苗生長進入速生期,此時應加大水肥促進生長,氮、磷、鉀配合施用,但不能過量,防止寒冬來臨,苗木木質化程度達不到要求,產生凍害,影響苗木質量。
病蟲害防治:在育苗期間著重預防病害,苗木出齊后開始噴撒甲基托布津或多菌靈兌水500~600倍藥液,間隔5~7d噴1次,連續噴5~6次,能有效防治立枯病的發生。噴藥后應用清水噴洗粘在葉面上的藥液,若發現有立枯病株應及時拔除。對于蟲害可在施底肥時用溴氰菊酯或毒死蜱進行土壤處理,出苗期用毒死蜱拌熟谷誘殺地下害蟲。
1.5 起苗貯藏
秋季起苗時要注意保持苗木根系的完整性,按照苗木不同等級進行分級捆扎。人窖前就地假植,苗木吸足水分后,用河沙層積。本地一般10月下旬起苗,10月末至11月初入窖貯藏。
2 造林技術
2.1 配置及栽植
雌雄株配置:沙棘植物系雌雄異株,雌雄株配置對果實產量影響較大。雌雄株比例大小與花期的主風向、地勢走向、當地的氣候特點和花粉量有直接關系。一般雌雄比以8:1~10:1為宜。
精細栽植:清除雜草、平整土地,確定定植點,株行距為2m×4m或3m×4m。穴狀整地,規格為30cm×30cm×30cm,栽植深度可根據苗根長短而定,但要比苗根兒深10cm~15cm,栽植時苗木扶正,前后左右對直,然后填土,當填入一半時將苗輕輕向上提一下,原根頸要低于平面下5cm~8cm,進行填土踏實,使苗木根系完全舒展且土壤緊密結合。定植后,灌足底水。待水滲下后,進行封土保墑。
2.2 撫育管理
松土除草;沙棘在栽植后前3年必須進行除草松土撫育,根據幼樹生長情況和雜草茂盛程度確定撫育次數。一般第1年進行3次,第2年2次,第3年1次。撫育最佳時間為第1次在6月份,第2次在7月份,第3次在8月份。在幼樹四周,及時清除雜草和疏松土壤,注意不要傷到植株根系。4~8a結果期要及時修剪死枝,以免影響結果量。沙棘建園初期,采取行間種植矮稞農作物或經濟作物,以耕代撫,可抑制根蘗苗的萌生數量,減少雜草,降低撫育經費。同時,給農作物施肥可促進沙棘的生長發育和結實。間種能在短期內增加產量和經濟收入,收到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病蟲害防治:在大果沙棘栽植管理中,也會發生病蟲害,如沙棘干縮病、甜菜夜蛾等,要注意觀測,對癥施藥,確保經濟效益不損失。
參考文獻:
[1] ?Peter C. H,Hollman.Analysis and bealth effects of flavonoids. Fmd Chemistry,1996.57(1):43-46.
[2] 熊丙全,余東,袁軍等.中國沙棘屬植物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現狀[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第23卷第2期2004年4月:25-26
[3] 桂明珠,胡寶忠主編.小漿果栽培生物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4] 徐勝利,劉江林.迭部林區沙棘播種育苗及造林技術[J].甘肅科技,第26卷第16期2010年8月:170-172
[5] 王久偉,羅玉亮,邢亞娟.俄羅斯大果沙棘栽培價值及實生苗育苗技術[J].延邊大學農學學報,第25卷第1期2003年3月: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