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斯明
新體育課程標準課堂教學要求體育教學要“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培養強健的體魄”。為更好的落實“健康第一”的理念,教師應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觀。基于此,本文就初中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結合以生為本的教育觀,探討初中體育教育如何實施以生為本的教學策略。以望促進學生有終身運動,健身健體的好習慣。
新體育課程標準課堂教學要求體育教學要“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培養強健的體魄”。為促進該標準的落實,我國教育部和社會各界紛紛響應,力圖解決當前學生在體質上的問題。從我國歷次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報告顯示,雖然我國青少年的體質問題得到了一定的緩解,但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初中體育作為義務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升青少年的身體素質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為更好的落實“健康第一”的理念,教師應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觀。基于此,本文就初中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結合以生為本的教育觀,探討初中體育教育如何實施以生為本的教學策略。
1 以生為本的內涵
所謂以生為本是指教師的教學實踐立足于學生,科學設計教學計劃,將邊緣化的學生拉回教學活動的中心位置。據《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文件,為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倡導對基礎教育進行改革。學校的教學實踐要從既往的以“教”為主,轉變為以“學”為主。這要求教師的教學實踐要以育人為本,以生為本,真正做到立德樹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對于教師而言,要真正做到以生為本,不僅要重視師生之間的和諧,還要重視學生和課堂之間的和諧。師生之間的和諧是指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與課堂的和諧則是指課堂的氛圍營造,要讓課堂中的學生自我管理,約束自我,積極參與課堂活動。這兩種“和諧”都能避免大部分的課堂沖突和教學意外。
2 初中體育教學中的存在的問題
2.1 單一的教學模式
在初中體育教學實踐中,許多體育教師常以熱身、學習、練習、自由活動的課程進度開展教學,學生在進行熱身時,學生容易懶散,對熱身動作的態度敷衍。此外,由于課時有限初中體育教師并不能針對性地對反復練習動作的同學做姿勢調整,使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為后續體育教學埋下安全隱患。
2.2 未認識體育課的重要性
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和其他科任老師并未對體育給予過多的關注。具體而言,學生對體育課堂上的理論學習態度不端正,認為體育課可以聊天、打鬧。其他科任老師向體育老師“借課”,用來為學生補充相關學科的教學安排,這些都使得學生無法正確認識體育課程設置的必要性,缺少主動鍛煉身體的興趣。
2.3 教學觀念出現偏頗
由于體育在中考成績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存在著一部分初中體育教師更為重視對學生的身體素質進行訓練,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心理素質的關注。例如,學生在平時的訓練中,教師只關注對動作的教學,而未關注學生的心理,學生會因為一次失敗否定自我,對運動失去信心。
3 初中體育教學中以生為本的實施策略
3.1 豐富教學方式
為提高青少年的身體素質,教師應主動從固有的以“教”為主,轉變為以“學”為主,豐富教學方式,因材施教,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有趣的課堂氛圍。為此教師首先要轉變教學觀念,不拘泥于傳統的教學模式,主動創新教學設計,調動學生鍛煉身體的積極性,要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體育課當中,發現體育的魅力,繼而提高體育教學成效。
3.2 創設教學情境,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情境是為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一種教學手段。教師通過創設一個教學場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體會體育學習的作用,主動參與到體育鍛煉之中。初中體育教學的特點主要以模仿為主,動作單一又乏味,但創設教學情境,能夠無意地讓學生探索教學內容,并拓展延伸教學內容的實際運用。
3.3 轉變教學觀念
初中體育教師應在體育教學中結合差異化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案,提高教學生效。中考體育對學生的體育素養給予一定的標準,也對學生的心理素質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初中體育教師要注重教學活動的設計,主動進行自我提升,與專家、校領導、學生多加交流以形成一套實際有效的教學方案,提升體育課堂的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
4 總結
概言之,體育活動是每個人終身參與的事業,只有擁有強健的體魄,才能更好地適應新時代。初中體育教學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體質,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即便初中體育教學中存在著許多問題,但“以生為本”的教學策略有利于解決當前困境。因此,在今后的體育教學中“以生為本”應成為每一位體育教師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體育教師專業的發展鋪路。
(作者單位:廣西梧州市岑溪市三堡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