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秋紅 李紅娟
隨著教育改革進程的逐步推進,高校體育教育也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新機遇。體育教學是提升大學生體育素養的有效方法,也是踐行“終身體育”思想的重要途徑。體育教師應積極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積極探索和創新教學方法,致力于加速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推動高校體育事業的發展,進而為社會和經濟建設培養更多具備綜合素養的優秀人才。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高校教學機制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體育課程的教學安排、教學方法及指導方針仍存在著一系列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體育教學效果的進一步提高。基于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堅持“健康第一”的原則,在積極做好課程設計的同時,也能積極優化教學內容與模式,以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激發其學習熱情。另外,也要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努力構建平等、互助、友好的師生關系,并不斷優化評價模式,讓體育的價值深入學生內心,使其自覺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促進體育精神的有效發展與傳承。
1 完善基礎設施,構建特色教學模式
為順應教育改革的要求,不少高校都在傳統體育項目的基礎上,增設了瑜伽、輪滑、搏擊操、體育舞蹈、街舞、跆拳道、擊劍等新型項目,雖然有效提升了教學內容的多樣性,但由于基礎設施尚未建設完善,導致實際教學只能流于形式,不僅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容易引發教學秩序混亂的問題。基于此,高校應充分認識到體育教育改革的本質與意義,加大經費投入,完善教育教學配置,以提升自身的體育教育實例,為體育課堂教學增添更多色彩。另一方面,體育活動是多種形式的,學校應從學生的不同發展狀況出發,構建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以凸顯體育教學的可選擇性、自由性。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以學生的需求為導向,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其開展健康的體育行為,進而將課改要求貫穿于體育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也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以促進學生身體素質機能與心理健康狀況的共同發展。
2 優化教學內容,創新課堂教學方法
教材的合理選用是優化體育教學內容的前提條件,高校應充分考量自身區域特色,積極構建多樣化的體育教材體系,進而為學生創造更多的體育課程選擇機會。現代社會發展迅速,在具體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教師應立足于學生終身運動的長期需求,兼顧學生生活、養生、健身、休閑等多個方面,以提高體育課程的受歡迎度。例如,可以增設游泳、棒球、爬山等運動項目,這樣不僅符合社會發展趨勢,也能調動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想要使先進的指導思想充分落實于教學實踐中,教師就必須改變落后的教學方法,致力于課堂教學的創新。首先可以積極引入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課堂上給予學生更多的交流和討論時間,凸顯其課堂主體地位,以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同時,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微課、慕課等新型教學手段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教師可以利用先進性的網絡技術向學生分享最新的體育賽事新聞、視頻,也可以自行制作動作分解視頻課程,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反復觀看,以鞏固課堂所學知識與技能。體育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教師應充分認識到體驗式教學的優勢,在課堂上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互動,利用比賽、游戲等形式引導學生體驗和練習體育運動技術動作,同時高校也應積極組織全校范圍內的運動會,以促進學生體育運動水平的整體提高。
3 細化組織形式,優化教學評價體系
體育作為高校的一門公共課程,往往課堂上接受教育的學生人數較多,體育基礎也參差不齊,也無疑增加了教學的難度。基于此,教師可以積極實施層次化教學,首先評估學生的運動能力,并據此對其進行分組,不同的小組有不同的學習目標與分數標準,每隔一段時間進行一次綜合考核,當學生的學習成績提升到一定水平后,可將其分到標準更高的小組。同時,也要改變以期末考試為主的單一評價體系,將學生的平時表現、學習態度、小組整體表現等指標納入考核范疇,這樣能有效提高評價的全面性與公正性,使體育學習變成一個輕松愉快卻又充滿挑戰的過程。大學生具有較強的自主意識,教師應鼓勵其參與到教學評價中,積極引入學生互評這一新形式,同時注意確保評價過程的公開透明性,以促進體育教學評價體系的多元化發展。
結束語:現階段,雖然大部分高校都致力于不斷豐富體育教學內容,但課堂組織方式仍相對傳統,教學方法也以落后的演示、講授教學為主,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基于此,高校首先要加快完善學校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為體育教師的教學創新創造條件,教師也應以科學的教學思想為引導,深入貫徹“以人為本、健康為本”的教學宗旨,探索符合學生學習需求的特色教學模式,努力實現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統一。
(作者單位:重慶移通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