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靚 李曉燕 康華
摘 要 陜西省長江防護林工程經過30多年的建設,對改善生態環境、增加森林資源、增強森林生態功能具有極大促進作用,但因建設資金、建設內容、科技支撐等方面原因,長江防護林工程建設高質量發展受到了制約,新時期秦嶺生態保護給長江防護林工程建設從政策引領、科技創新、建設方式等賦予了新的思路、新的內容、新的動力、新的要求。
關鍵詞 長江防護林;建設現狀;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S727.26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21.02.019
長江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是國家生態綜合治理林業重點工程,于20世紀80年代末啟動實施。工程的實施關系到長江中上游水土保持及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1]。陜西省地處長江流域中上游,是長江一級支流漢江、嘉陵江和二級支流丹江的發源地,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的水源地。陜西省長江防護林體系建設對于秦嶺生態保護、改善長江中上游的生態環境、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引水工程長期發揮效益和三峽水庫安全運行、實現“綠色陜西、生態陜西”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 工程區自然概況
陜西省長江流域界于105°29′—111°03′ E、31°42′—34°15′ N,北部秦嶺橫亙,南部巴山、米倉山盤踞,漢江、丹江橫貫其中,涉及漢中、安康、商洛、寶雞4市30個縣(區)。土地總面積751.2萬hm2,有林地面積588.3萬hm2。陜西是我國長江中上游防護林建設的重點區域,是全國有名的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也是實現美麗陜西奮斗目標的短板區域[2]。
陜西長江防護林建設區屬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帶,平原、丘陵、山地分別占總面積的5.9%、5.7%和88.4%;年平均氣溫9.7~15.7 ℃,≥10 ℃活動積溫2 400~4 900 ℃,年降水量700~1 400 mm,海拔1 000~3 000 m,地帶性土壤主要有棕壤、黃棕壤和黃褐土;植物區系豐富多樣,約有種子植物3 000余種,占全國總數的13%[3]。
2 工程實施情況
30多年來,陜西長江防護林工程建設秉承“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發揚革命老區人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的精神,克服長防林工程國家投入不足等困難,通過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國家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大力開展造林、科學育林和退化林修復等工程,全面禁止了商業性天然林采伐,全面實行封山育林,助推以營建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為主要建設內容的防護林[4],努力構筑以保護秦嶺生態和長江流域綠色生態屏障的防護林體系,保護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生態安全。
1989—2000年,陜西省長江防護林一期工程,超額完成了規劃任務,共完成人工造林27.3萬hm2,封山育林17.6萬hm2,飛播造林19.1萬hm2,低效林改造3.5萬hm2,幼林撫育5.3萬hm2,健全了工程區縣、鄉兩級基層林業組織機構。
2001—2010年,陜西長江防護林二期工程,國家投資嚴重不足,項目區生態建設受到了一定影響,僅完成人工造林1.1萬hm2,封山育林1.8萬hm2,飛播造林3.4萬hm2,低效林改造0.2萬hm2,有害生物防治6.8萬hm2,建種子園及母樹林0.2萬hm2,建立苗圃47 hm2。
2011—2020年,陜西長江防護林三期工程,完成各類營造林4.9萬hm2,其中人工造林1.2萬hm2,封山育林3.5萬hm2,退化林修復0.2萬hm2。
3 存在的問題
30多年來,秦嶺生態保護通過實施長江防護林工程,使長江中上游生態屏障建設得到了有效發展,對恢復和增加森林植被、改善生態環境、加快當地攻堅脫貧、促進鄉村振興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隨著秦嶺生態保護工作的加強,人們對自然環境需求的變化及工程建設內在因素的影響,也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
3.1 建設資金投入不足
隨著長防林工程的深入推進,平緩、易造林、相對集中連片的地塊越來越少,亟須恢復森林植被造林的地方大多分布在漢江、丹漢沿線,且多為石質山地,土層薄、坡度大,局部還是巖石裸露,立地條件差,實施難度大,造林成本高[3];同時造林組織施工難度增加,營造林質量難以保證,營造林后的撫育和管護又缺乏資金支持;建設區絕大多數縣(區)屬國家或省級貧困縣,地方財政困難,對生態建設投入資金難以落實,只能依靠國家對工程建設投入。
3.2 營造林任務配置不合理
長江防護林工程區生態區位十分重要。近年來,洪水、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沿漢江、丹江、嘉陵江沿岸的森林植被經常遭破壞,生態環境依然脆弱。目前,國家下達陜西長防林建設任務嚴重不足,建設內容不盡合理。在安排建設任務時,應全面考慮,把工程建設與水源地保護、綠色長廊建設、城鎮綠化相結合,不僅實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還應該考慮安排低產林改造、森林撫育等相關內容的森林經營生產項目,在擴綠的基礎上,實現對現有森林資源進行提升改造,實現生態防護等綜合效能的優化升級。
3.3 科技支撐力度不夠
目前,長江防護林建設中央投資僅能滿足苗木投入,缺少專項經費支撐,工程監測評價體系建設滯后,信息化建設不到位,基礎數據不夠翔實,難以對工程本身的生態治理、檢查驗收、增產增收等方面進行連續、系統的科學監測,工程效益得不到量化體現[4]。應進一步加強工程建設與現代信息技術的融合,以創新和科技支撐為主線,努力解決林業生態建設中的“瓶頸”技術問題,提高工程建設的科技貢獻率。
3.4 工程管理機構不完善
近年來,由于國家下達陜西長防林工程建設任務較少,絕大部分市、縣(區)長江流域防護林工程建設機構被撤銷,項目建設多為代管,缺乏專職機構和隊伍,工程建設管理不夠完善,應亟待恢復健全長防林工程管理機構,完善長防林建設的經營體制,以利于長防林工程建設的管理與保護,有利于提高長防林的整體效益,有利于促進長防林工程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4 發展展望
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陜西長江防護林工程建設要堅持以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陜西為統領,以全面推行林長制為抓手,以提升森林質量為主攻方向,統籌三江迎水面、中高山區、平原區、道路、庫渠和人口遷移區、聚居區的工程建設,著力增加森林資源,增強森林生態功能,在保護和鞏固好現有建設成果的基礎上,堅持保護優先、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科學發展,以改革突破體制障礙,以創新破解發展難題,加快技術進步,增強發展動力,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不斷推動陜西長江流域綠色發展[5]。
4.1 精準施策,謀劃建設格局
陜西長防林工程區域93%的縣屬國家級貧困縣(28個),要按照不同區域功能定位,把生態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積極穩妥破除其傳統發展模式和路徑,為新動能發展創造條件、留出空間,探索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4.2 依托科技,狠抓造林質量
堅持以優化林種、樹種結構為突破口,采取立體復合型造林方式,使人工純林逐步轉變為生態效益較高的混交林、復層林。切實加強現有防護林管護和改造,提高低效林的生態防護效益。同時,實行宜造則造、宜封則封、宜修則修,多種生物措施相結合,提高長防林建設的質量和效益。
4.3 注重生態,助力鄉村振興
按照“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的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思路,將生態建設和后續產業發展結合起來。根據生態景觀、群眾需求配置核桃、板栗、杜仲、厚樸、銀杏、柑橘、茶等特色經濟林生態經濟型樹種,大力發展綠色產業、生態旅游業,有效發揮輻射帶動作用,積極探索出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新路子。
參考文獻:
[1] 姚善君.固鎮縣長防林工程建設實踐與可持續發展對策[J].防護林科技,2019(4):60-61
[2] 晏健鈞.陜西省長江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成效及存在問題和對策[J].陜西林業科技,2013(3):48-51
[3] 陜西省林業調查規劃院.陜西省長江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三期工程建設規劃[R/OL].(2013-04-10)[2021-01-10].http://www.forestry.gov.cn/portal/mail/s/72/content-594998/html.
[4] 張昕欣.河北省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防護林科技,2020(10):64-65
[5] 馬丹丹.長江流域防護林工程建設現狀及可持續發展淺析——以冷水江市第三期長防林工程建設為例[J].防護林科技,2020(8):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