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麗杰 鄭英達 鞠浩 張鐵利 程旭








摘 要 榛子產業是農村經濟發展的一項主導產業和農民致富增收的一條有效途徑。
野生榛園改造技術的應用直接關系到榛農的收入。文章通過設置對照處理,對帶狀墾復、疏株更新、墩叢狀管理、矮化技術、合理施肥、病蟲害防治等改造技術進行了探析。
關鍵詞 野生榛園;改造;榛園管理
中圖分類號:S759.3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21.02.027
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榛子產業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一項主導產業和農民致富增收的一條有效途徑。由于目前野生榛林面積很大,管理跟不上,嚴重制約了榛子產業的發展,因此急需先進的技術及改造措施來提高榛林的產量和質量,保證榛子產業健康持久發展,并產生巨大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野生榛園改造技術的應用對于促進當地經濟發展[1],提高榛農的收入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帶狀墾復、疏株更新、墩叢狀管理、矮化技術、合理施肥及病蟲害防治等改造技術措施規范野生榛園生產操作,可對野生榛園生產實現規范化、規模化、確保穩產高產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2]。
1 帶狀墾復
選蓋度在60%以上、集中連片的陽坡或半陽坡野生榛林為經營地,再根據山形、道路、溝塘等自然條件,劃分面積為500~1 500 m2的若干小區,平茬后,待枝條生長到15~20 cm高時,噴一次殺蟲、殺菌和植物生長調節劑(多效唑),當枝條長到20~25 cm高時,沿等高線規劃出50~80 cm的生產帶,區間保留2 m左右作業道,割除道內雜草灌木。榛園的作業道要作為永久的作業道,所以在當年平掉的作業道里,還要用除草劑進行2~3次的滅生性的除草,使作業道不再長榛樹。具體指標見表1。
由表1可以看出,野生榛園實施帶狀墾復后,榛園的產量、榛果的質量都有很大的提高。
2 疏株更新
帶狀墾復之后要進行疏株,把每平方米面積的株數按照不同的樹齡和植株的高度進行稀疏。一般2年齡的榛子樹20~30株??m-2,株距15~20 cm;3年齡的保留12~15株??m-2,株距25~30 cm;4年齡的保留6~8株??m-2,株距40~50 cm,利于改善榛樹的光照條件,提高果實營養品質。疏株一般在早春大地開化、樹體萌動前進行,一般保留粗壯、高大、側枝多的植株,或保留榛樹葉多的植株,疏掉瘦弱矮的發育不良的植株,榛樹在合理的密度下會發育茂盛,坐果也會優良。具體指標見表2。
由表2可以看出,野生榛園帶狀墾復后進行疏株更新,榛園的產量、榛果的質量有一定的提高。
3 墩叢狀管理
當平榛帶狀改造結束后,在當年秋季,待榛子采收結束后將劣質榛材割掉或連根刨出,留下結果性狀好的榛材,按留1 m去1 m的方法將帶狀榛材變為墩叢狀,即每667 m2保留130~135叢,每叢保留20棵1~4年生枝條為宜。之后,每年都要進行疏株管理,去劣存優,去弱留壯,以保證高產的連續性。具體指標見表3。
由表3可以看出,野生榛園實施墩叢狀管理后,不但解決了榛園用工過多的弊端,同時榛園的產量、榛果的質量都有大幅度提高。
4 矮化技術
在當年11月中旬以后,開始疏株,每延長米保留15株左右健壯的結果枝條,即每667 m2留4 000株左右結果枝條即可,多余枝條短截,高度在30~50 cm,每延長米短截5~8株,以備做來年結果枝條,多余全部去掉。留下的生產帶按長勢,在翌年5月中旬,平茬后新生枝長到10~15 cm,噴灑3~4次25%的懸浮劑多效唑,每667 m2每次劑量15~20 mL,每次間隔20 d,能有效控制榛材的生長高度,提早讓新發榛材枝條木質化形成和雌雄花分化成熟,生長出強壯的枝條和花芽,為高產打下基礎。具體指標見表4。
由表4可以看出,野生榛園實施墩叢狀管理后,可以進行矮化處理,這樣可以有效控制枝條生長高度,增加枝條和花芽成熟度,從而提高榛園產量。
5 施肥技術
一般榛園每年施2遍肥,每次施10~15 kg摻混復合肥。第1次為5月中旬,第2次為6月下旬。常用的氮磷鉀復合肥含量比例為13∶17∶15、12∶18∶15和15∶15∶15。在6月中下旬也可以施磷酸二氫鉀或者鋅硼二氫鉀,每隔15 d一次,每667 m2每次100~200 g。施肥后榛園的產量和質量都有明顯提高。具體指標見表5。
6 病蟲害防治技術
6.1 防治榛癭蚊
榛癭蚊的危害期是5月上旬—6月上旬。防治方法有2種:一是施用氰戊菊酯+丙溴磷或高效氯氟氰菊酯+滅多威合劑。第1遍在5月4日—5月10日用藥,間隔15 d左右,即在5月20—25日實施第2遍用藥;二是用毒死蜱+辛硫磷+聯苯菊酯全園施藥。通過藥劑防治后,榛園病蟲害發生率明顯減少,調查數據顯示,榛櫻蚊發生株率降低4%~8%,效果非常好。
6.2 防治榛實象甲
榛實象甲危害期是在5月上旬—7月中旬[3]。榛實象甲雖然5月末就出土,但是初期不為害榛果,因此在6月下旬和7月中旬用高效氯氟氰菊酯+馬拉硫磷+代森錳鋅+鋅硼二氫鉀進行全園施藥,同時這個季節也是白粉病的發生初期,所以預防時還要在藥里加上預防性殺菌劑代森錳鋅。通過藥劑防治后,榛園病蟲害發生率明顯減少,調查數據顯示,榛實象甲發生株率降低4%~9%,效果非常好。
6.3 防治榛果苞蛀蛾和褐苞病
榛果苞蛀蛾和褐苞病一般發生在7月底—8月初。果苞蛀蛾用滅幼脲、甲維鹽、阿維菌素都可以;褐苞病則用咪鮮胺和氟硅唑效果非常好,發生株率一般可降低4%~7%。
各種病蟲害生物防治效果見表6。
7 野生榛園采用多種改造技術的研究
在研究單一的改造措施同時,我們還針對條件比較好的野生榛園進行了多種改造技術同時使用的對比研究。通過運用帶狀墾復技術、矮化技術、墩叢狀管理技術、合理施肥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等綜合改造措施來提高野生榛園的建設質量,從而提高榛園的產量。具體指標見表7。
由表7可以看出,野生榛園采用多種改造技術措施后,榛園產量和質量提高的同時,還為榛園園藝化管理提供了最好的解決方案,從而對野生榛園產業化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4]。
參考文獻:
[1] ?王克瀚.淺析平歐雜種榛栽植管理技術與效益[J].防護林科技,2019(2):78-79
[2] 郭杰.野生榛子實用管理技術探討[J].林業建設,2019(10):192-193
[3] 卞婧.雜交榛子栽培技術研究[J].林業勘查設計,2019,48(4):32-34
[4] 王力海.野生榛子林改造管理技術[J].林業科學,2018(8):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