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 趙文龍
摘 要 民國時期甘肅省沿黃造林工作在20世紀40年代取得了實質的發展,因為環境條件限制,甘肅省沿黃造林的范圍始終在蘭州市內。根據甘肅省會造林委員會規劃,沿黃河兩岸造林規劃中確定了沿黃造林的具體范圍、時間等;但每年的造林成活率不高,這是由很多原因共同造成的。
關鍵詞 民國時期;沿黃造林;造林委員會
中圖分類號:S727.2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21.02.024
甘肅省位于中國西北內陸,自古以來就有著重要的戰略地位,被歷朝歷代統治者所重視和開發。而幾千年的開發移民,也意味著甘肅省的生態環境在千年的時間里始終在被破壞。尤其是近代以來,甘肅人口迅速增長,甘肅省森林資源遭到更進一步的破壞。面對嚴峻的環境惡化情況及西北重要的戰略地位,甘肅省環境保護被日益重視,而沿黃河兩岸植樹造林是當時甘肅省環境治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隨著環境史學的興起,民國時期植樹造林活動的研究得到重視,并發表了許多相關研究著作和論文。本文以甘肅省沿黃河兩岸為主要研究區域,探析民國時期沿黃河兩岸造林的歷史背景、主要計劃措施、造林效果等。
1 民國時期甘肅省早期的造林工作
民國建立初期,中央政府公布了一系列關于森林保護的法律法規。但是20世紀10—20年代,正值中國軍閥混戰階段,當時中央政府命令本就難以被各地切實執行,更何況甘肅省地處西北內陸,交通不便,國民政府的政令更加難以在甘肅省施行。甘肅省的森林保護、植樹造林的工作一直沒有進展。甚至隨著人口增長和政府對森林資源的開發,使甘肅省森林資源不斷減少,“到20世紀30年代,全省森林覆蓋率僅為8.0%”[1]。“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華的程度不斷加深,甘肅省位于西北內陸,戰略地位上升。國民政府官員、農林業專家到甘肅省進行考察,開始重視甘肅省經濟、社會建設和發展。
1936年7月12日,實業部中央模范林區管理局局長皮作瓊到達甘肅省,帶來了實業部所起草的《西北造林計劃綱要草案》,與甘肅省會造林委員研討后,確定甘肅造林工作直接由甘肅省會造林委員會辦理造林相關工作,以此來保持甘肅省造林的獨立性。甘肅省會造林所需要的經費由實業部和甘肅省省庫共同撥款,其中沿黃造林經費一開始規定由省庫支出8 037元,后又有實業部預計“在沿黃造林協擬款6 000元”[2],共計14 037元。
1937年6—7月,實業部再次派皮作瓊到陜甘洽商西北造林事宜。計劃從1938年開始,正式進行西北陜甘地區植樹造林工作。“西北造林,自本年起切實籌備進行,限期制定調查等報告與計劃,期于明年度開始實施”[3]。
1938年3月,甘肅省建設廳對沿黃造林的部門進行調整,確定成立甘肅省沿黃造林辦事處。4月1日,甘肅省沿黃造林辦事處正式成立。然而,沿黃造林辦事處成立后并沒有發揮多大的作用,一直到1940年甘肅省沿黃造林工作,因為人力、經費短缺,以及甘肅省建設廳的不重視,造林工作“粗具規模,而根本大事,未能展開”[4]。
1940年11月,出于戰略目的考慮,國民黨政府決定改組甘肅省政府。此時正是中國全面抗戰的中期,國民政府首都已經遷至重慶,西北是當時的抗戰大后方,作為地理位置中心的蘭州戰略位置更加重要。故當時國民黨政府喊出了“開發西北”的口號,極力穩定和加強在甘肅的統治[5]。1940年冬天,著名農業經濟學家張心一先生擔任甘肅省建設廳廳長,改進農林系統,甘肅省農林建設工作取得實質性發展。
“1942年,張心一先生主持擴大組織甘肅省會造林委員會”[4],甘肅省會造林委員會研究甘肅省植樹造林的工作時,提出黃河貫穿甘肅省中東部區域,“沿黃河造林極為有利,榆中、靖遠、皋蘭、永靖、景泰等縣均有宜林空地”[6]。之后省會造林委員會制訂了甘肅省五年造林計劃,沿黃河兩岸造林就是造林計劃中一項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因為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所限,甘肅省沿黃造林工作的具體實施范圍,始終在蘭州市區及周邊縣城之內。
2 民國時期甘肅省沿黃造林的具體措施
1943年2月,根據甘肅省會造林委員會制定的五年造林計劃草案,蘭州市政府和造林委員會進一步規劃了蘭州市區內沿黃河兩岸造林的范圍、枝干來源等內容:
計劃中對蘭州沿黃造林的范圍有明確的規定,“沿市區內黃河兩岸插植楊柳枝條,河長28 km,沿兩岸,每隔一公尺各植三行”[7]。經省會造林委員會調查,蘭州市區內的楊樹、柳樹數量較少,能夠被砍伐的數量不多,不足以支撐沿黃造林所需要的楊、柳樹的枝干。所以剩下所需要的楊柳枝干要到市區附近各地及黃河上游運輸條件便利的地方采取。同時蘭州市政府和造林委員會還規定了1943年沿黃造林所需采集楊柳枝干的數量,“一共需要35 000株,其中蘭州市區內采用15 000株,市區外采用20 000株。采集楊柳枝干的費用由蘭州市政府及各縣政府支付,而且不能討價還價”[7]。
沿黃河兩岸春季造林的時間適宜在春天地皮解凍后到樹木發芽前的這一段時間內進行。根據蘭州市區的氣候,大約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之間,保證樹木的成活率。
造林委員會制訂了各區域栽植株數的總體計劃:“東南區、西南區、東北區、西北區各栽植6 000株,河灘區栽植11 000株”[7]。考慮到黃河兩岸的地形參差不齊,所以植樹時不能強行要求單位面積內栽植樹木的數量;而是要因地制宜,在能夠栽植的地帶盡量多地栽植樹木,不能栽植的地帶,不要強行栽植。甘肅省會造林委員會計劃在未來5年內有步驟地推進沿黃河兩岸的造林工作,1943年先在比較容易植樹的地帶植樹造林,之后陸續向其他區域逐步擴展。
1943年春季,根據甘肅省會造林委員會的規劃,蘭州市各單位、個人在沿黃河兩岸開展了植樹造林工作。根據實際情況,采集各地的楊柳枝條共計22 000株,遠沒有達到造林計劃中35 000株。各單位發動職工參加植樹造林,“為職局發動警員參加春季沿黃造林”[8]。
此后的幾年,甘肅省會造林委員會每年春季和秋季都會繼續開展沿黃河兩岸造林的工作。在造林結束后,造林委員會還會不定期或定期的檢查樹木的成活率,分析造林成活率高低的原因,為下一次造林工作做準備。
3 民國時期甘肅省沿黃造林的成效
沿黃河兩岸造林后,造林委員會多次考察樹木的成活數量。1943年5月底,沿黃造林委員會會同蘭州市警察局檢查了春季造林的成活數量,“樹木共成活9 090株,占原種植數目的41%”[9]。根據調查總結,所栽植樹木死亡的原因主要有土壤含堿度高、被人搖動、缺乏灌溉、樹木枝干太細嫩等。為了保護存活下來的樹木,甘肅省政府委托周圍的機關單位、學校、軍隊對剩下的樹木加以保護。10月,甘肅省會造林委員會再次審查統計了1943年春季沿黃造林的成活率,此時成活的樹木僅有5 668株,“成活率為25%”[10]。
1944年5月,甘肅省會造林委員會統計了1944年春季造林的植樹造林情況。“沿徐家灣、廟灘、雁灘、中河灘東等區域的黃河兩岸,栽植了6 500株”[11]。1944年秋季,造林委員會再次審查了蘭州市1943年秋季和1944年春季的造林情況,相比1943年春季造林成活率有所提高,但是依舊很低。而這一次成活率低的原因主要是1944年干旱少雨,降水少,樹木得不到及時的澆灌,導致不少樹木沒有發芽,“其中以中河灘之成活率為最高”[12]。
針對植樹造林成活率低、所栽植樹木大量死亡的情況,蘭州市政府、造林委員會除了補種死亡樹木外,還使死亡的樹木能夠物盡其用。蘭州市政府公開招標銷售沒有成活的樹木,“簽呈悉仰將砍伐樹木悉數變價充作該市育苗費,并具報核查”[13]。將銷售樹木的資金用于繼續購買新的苗木,減輕財政負擔。
雖然從1943年開始,在甘肅省政府、蘭州市政府和甘肅省會造林委員會的主導下,沿黃河兩岸造林工作切切實實地開展了,各機關單位、學校、軍隊和人民群眾都參與到了沿黃造林的工作中去。但是正如造林委員會每年審查統計的結果所呈現的那樣,甘肅省的沿黃造林工作并沒有取得多少成績,而這樣的結果是由很多原因共同造成的。
4 民國時期甘肅省沿黃造林沒有取得成績的原因
甘肅省沿黃河兩岸造林工作從1943年到新中國成立前,成活率非常低,一直沒有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主要是下面幾個原因:
4.1 自然災害頻發
根據檔案文獻資料可知,1943年蘭州市發生了一次洪水,沖走了許多春季沿黃河兩岸種植的樹木。1944年又發生旱災,降水稀少,整個蘭州市區內除中河灘樹木成活率略高外,其他區域所種植樹木因為沒有得到降水和灌溉,甚至沒有發芽。樹木成活需要適量的水澆灌,但是幾次旱澇災害卻沒有使黃河兩岸的樹木得到應有的澆灌。
4.2 土壤鹽堿化嚴重
蘭州市位于黃土高原,本身土壤鹽堿化嚴重,土壤中的鹽堿影響樹木吸收水分,對沿黃造林工作造成較大的阻礙。沿黃河兩岸造林后,因為土壤中含有的高濃度鹽堿,使樹木無法吸收水分和土壤中的營養成分,也就無法正常生長。
4.3 路人搖晃樹干及附近居民偷偷砍伐
沿黃造林的區域多位于交通便利的地帶,行人也能很輕易地來到這些地方。處于玩樂或無意識,不少人會攀折樹木,搖晃樹干。剛剛栽植不久的樹木在被攀折、搖動后,死亡數量勢必增加。
居民偷偷砍伐樹木作柴薪的情況不在少數。20世紀40年代蘭州市煤炭價格不斷上漲。從1940年5月一擔(25 kg)3.1國幣元,上漲到1945年6月的一擔800國幣元,“抗戰時期由于通貨膨脹日益嚴重,零售煤價迅速上漲,蘭州1945年6月比1945年5月上漲了258倍”[14]。蘭州市柴薪的價格也從而提高了幾倍,1937年到1941年,僅僅5年時間價格從39元上漲到190元[15]。很多普通收入的人家根本無法負擔如此高昂的煤炭價格。周圍的民眾自然會將目光轉到周圍的樹木上。沿黃河兩岸造林的區域主要在蘭州市區內,不僅離民眾距離近,樹木多在地勢開闊平坦地帶,給民眾偷偷砍伐樹木提供了便利。
4.4 地方管理部門、監督人員不重視
雖然甘肅省造林委員會積極推動沿黃河兩岸的造林工作,但是各部門并沒有重視沿黃造林。很多植樹造林的任務分配下去后,各單位、個人都沒有認真對待。比如學校參加植樹造林,開始還有一些老師學生積極倡導造林,但大部分師生態度漠視,時間久了大家都會失去積極性。
自然環境、天災、管理部門和人員的不重視,在這些因素的綜合影響下,民國時期甘肅省沿黃造林沒有取得地方政府、造林委員會所期待的成果。
5 民國時期甘肅省沿黃造林的歷史評析
雖然甘肅省政府、蘭州市政府、甘肅省建設廳和甘肅省會造林委員會積極地推動沿黃河兩岸的植樹造林工作。每年春秋都進行植樹造林活動,但很多工作最后都流于表面。
民國時期沿黃河兩岸造林是當時甘肅省植樹造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政府對甘肅省的環境治理和社會建設的重視。民國時期有一些有目標有志向的領導切實想要發展建設甘肅,但是已經被破壞的環境、民眾思想上的落后、管理人員的不作為或消極態度,都使得當時的甘肅省造林建設舉步維艱。
參考文獻:
[1] 馮尕才,嚴耕.民國時期甘肅森林生態思想及其歷史影響[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0(4):1-6
[2] 甘肅省建設廳.關于告西北造林計劃草案意見的公函[R].1936年7月12日,27-1-533-2,蘭州:甘肅省檔案館藏
[3] 實業部.關于派中央模范林區管路局局長赴陜甘洽商西北造林事宜的公函[R].1937年6月26日,27-1-534-1,蘭州:甘肅省檔案館藏
[4] 羅舒群.民國時期甘肅農林水牧事業開發狀況研究[J].社會科學,1986(3):97
[5] 張其遵.谷正倫在甘肅[J].貴州文史叢刊,2005(4):50-52
[6] 羅舒群.民國時期甘青寧三省林業建設論略[J].社會科學,1988(3):57
[7] 蘭州市政府,甘肅省政府.關于發沿黃造林實施計劃的訓令[R].1943年2月3日,59-11-222-14,蘭州:甘肅省檔案館藏
[8] 甘肅省政府.關于轉告發動全體警員參加沿黃河造林植樹成活的植樹[R].1943年4月22日,27-1-519-2,蘭州:甘肅省檔案館藏
[9] 甘肅省會造林委員會.關于報春季沿黃植樹成活調查表的呈[R].1943年6月1日,27-488-11,蘭州:甘肅省檔案館藏
[10] 甘肅省會造林委員會.關于報本年春季造林成活統計表的呈文[R].1943年10月22日,27-1-500-1,蘭州:甘肅省檔案館藏
[11] 甘肅省會造林委員會.關于報本會本年春季植樹工作統計表的呈文[R].1944年5月8日,27-1-500-6,蘭州:甘肅省檔案館藏
[12] 甘肅省會造林委員會.關于報一九四三年秋季及一九四四年春季兩次舉行各項造林活動總成活統計表的呈[R].1944年9月28日,27-1-488-20,蘭州:甘肅省檔案館藏
[13] 蘭州市政府.關于報砍伐不能成活樹木招商標售情形的呈[R].1948年1月30日,27-5-105-13,蘭州:甘肅省檔案館藏
[14] 唐凌.抗戰時期的中國煤炭市場[J].近代史研究,1996(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