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祖慶 鄭蓉
[摘要]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使得供應鏈在迎接新的機遇時也面臨著更大的風險管理挑戰。通過收集2011-2021年供應鏈風險管理文獻248篇,構建供應鏈風險管理知識網絡,利用CiteSpace對關鍵詞、時區分布等進行可視化分析。研究結果表明,供應鏈風險管理研究的主要關鍵詞是風險管理、供應鏈管理、供應鏈、供應鏈金融,其演變與時事熱點緊密相連,未來的研究熱點與供應鏈金融息息相關,但科學的風險度量方法也相對缺乏,對風險的研究也缺乏整體性和系統性,對其他供應鏈風險的關注度不夠。
[關鍵詞]供應鏈;風險管理;知識圖譜;CiteSpace
[中圖分類號]F2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52X(2021)12-0001-05
Hotspots and Trends of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 Researches in China:A Knowledge Mapping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HUANG Zuqing,ZHENG Rong
(School of Management,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by reviewing 248 articles on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 by Chinese scholars done from 2011 to 2021,we constructed a knowledge network of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and used CiteSpace to visually analyze the keywords and time zone distribution,etc.,of the articles. The research result showed that the main keywords of the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 researches in China included risk management,supply chain management,supply chain,and supply chain finance,whose evolution wa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current events and hotspots;future research hotspot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supply chain finance;but scientific measuring methods of the risks were still relatively lacking,and the researches also lacked in wholeness and systemicity,and failed to include other supply chain risks into their scope.
Keywords:supply chain;risk management;knowledge mapping;CiteSpace
0引言
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給供應鏈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使其擁有了更大的成長空間,但同時,也使本來就具有復雜性的供應鏈面臨更加廣泛的風險。
在供應鏈的運作過程中,由于自然災害以及其他一些不可抗力因素,會導致供應鏈中斷造成其他損失,如2011年,日本大地震給IT產業零部件供應鏈帶來風險“厄爾尼諾”現象加劇供應鏈企業對自然風險的關注。市場的不確定性,如供給和需求的不確定也會給供應鏈企業帶來風險,當供給不足時,會對企業的經營乃至社會造成不利影響;當需求不確定時,也不利于供應鏈企業的發展。2019年,中美貿易戰使得全球貿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美國對中國的各種消費品征收新的進口關稅,由于許多產品的核心技術或重要零部件被美國企業掌控,導致重要材料的供應在高峰時段面臨中斷風險;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并在全球范圍蔓延,各種防疫物資面臨著供應鏈中斷的威脅。此外,供應鏈網絡的復雜性、供應鏈成員之間合作的不確定性、各種信息的不對稱也都有可能導致供應鏈風險的產生。因此,對供應鏈的風險管理尤為重要。
供應鏈風險管理作為供應鏈管理的一個領域,其主要研究如何有效地管理供應鏈的中斷和不確定性,具體包括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控制和風險監管等[1]。合理有效的風險管理能減少供應鏈流程的不確定性,針對這些不確定性建立相應的預警機制,能夠規避、減少供應鏈的風險,或是增強風險發生時供應鏈的反應及恢復能力。
為了進一步推動供應鏈風險管理的本土化研究,本文通過可視化的知識圖譜分析,揭示供應鏈風險管理這一主題在國內的研究現狀,發現其不足,同時把握未來的研究趨勢和走向,在進一步豐富供應鏈管理理論的同時,可為供應鏈企業更好地防范風險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1數據來源與方法
1.1數據來源
本文利用中國知網學術期刊庫高級檢索平臺,以“主題=供應鏈風險管理”為檢索條件,期刊來源類別選擇北大核心、CSSCI和CSCD,檢索時間為2011- 2021年(時間截止到3月底),篩除無效文獻,最終獲得有效數據248條。
1.2研究方法
為了能夠清晰直觀地看出供應鏈風險管理研究之間的知識結構和關系,本文利用CiteSpace軟件,對從CNKI檢索到的248篇有關供應鏈風險管理文獻資料,通過關鍵詞共現、熱點聚類、時區圖等構建供應鏈風險管理的知識結構網絡圖譜,并分析供應鏈風險管理的知識結構。
2國內供應鏈風險管理研究的文獻特征分析
2.1文獻發文量統計分析
如圖1所不,2011-2020年這十年的時間里,供應鏈風險管理相關的發文量總體上呈波動下降趨勢,其中,2013年達到了最高發文量。根據普賴斯(D.S.Price)關于發文量的定律,在科學研究趨于成熟階段,發文量一般較為恒定或是增長緩慢;而在研究完備階段,則發文量是處于下降趨勢的。基于此,從總體上看,現有的供應鏈風險管理的研究日趨成熟,走向完備。然而,馬丁·克里斯托弗(Martin Christopher)在1992年曾提出“21世紀的競爭不再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因此,僅從發文量對研究的完備性判斷顯得不夠充分,供應鏈的風險管理在當今社會的發展和經濟增長的大環境下,仍然會隨著新的政策和制度不斷變化,并且會出現新的研究方向。
2.2作者共現網絡分析
合作研究能促進知識的交流與共享,實現資源優勢互補,學者之間的交流碰撞可能會擦出火花,同行間的意見可能會使研究有意想不到的結果。使用CiteSpace對供應鏈風險管理進行作者共現網絡分析,結果如圖2所示。從圖2中可以看出,對供應鏈風險管理進行研究的學者相對來說較為分散,雖有如杜娟、倪得兵和唐小我之間的合作連線以及從張圣忠展開的合作連線,但總體上相互間的連線不多。事實上,供應鏈風險種類繁多、范圍過大可能是學者間聯系少的其中一個原因,但也有學者之間相關的合作、聯系和交流較少的可能性存在,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可以增加合作交流,共同進步。
2.3研究機構共現網絡分析
使用CiteSpace繪制機構共現圖譜,如圖3所示,圖中的連線代表各機構之間的合作關系。上海交通大學中美物流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和南通大學商學院等有較其他機構來說相對明顯且相對數量較多的連線,但從總體上看,各機構之間的合作不多。
3國內供應鏈風險管理研究的熱點、前沿及其演進
3.1供應鏈風險管理研究的關鍵詞可視化分析
關鍵詞能夠反映所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等,而關鍵詞的可視化分析,能夠清晰直觀地把這些結果通過可視化圖像展現。本文利用CiteSpace軟件,選擇“Keyword”,輸出關鍵詞圖譜,如圖4所示。圓圈的大小表明關鍵詞出現頻率的大小,連線越粗,則關聯性越大。從圖4中可以看出,供應鏈風險管理相關研究的重要節點有風險管理、供應鏈管理、供應鏈、供應鏈金融、供應鏈風險管理、供應鏈風險、風險評估、農產品供應鏈等。
與供應鏈金融息息相關的主要是信用風險、信息風險、中小微企業等關鍵詞,供應鏈金融主要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并且在此過程中往往伴隨著信用風險,因此供應鏈金融與供應鏈融資、中小微企業、信用風險的關聯相對比較大。如劉園,等[2]就對中小企業供應鏈融資模式及風險管理進行了研究;李光榮,等[3]則分析了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特征并進一步提出了相應的管控對策。
與風險管理、風險評估、供應鏈風險、供應鏈風險管理較為相關的關鍵詞則是在風險管理過程中常常會出現中斷風險、供應鏈中斷、風險識別以及一些伴隨著風險管理過程中的度量、研究評估等出現的關鍵詞。如,王靜和陳希[4]針對存在供應鏈中斷風險的制造商風險應對問題,分析了基于分層決策和綜合決策兩種供應鏈風險管理決策方式的中斷風險應對方案;楊寶華[5]運用博弈分析的方法探討了如何通過供應鏈企業間的協作,實現供應鏈中斷風險管理的“雙贏”,乃至“多贏”;李彬,等[6]、郭茜,等[7]都對供應中斷風險的管理進行了研究,前者提出了降低企業供應中斷風險的供應鏈模式,后者認為有效地中斷管理戰略是企業供應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于農產品的供應鏈問題,研究學者多是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如,丁冬,等[8]從八個可能引起糧食供應鏈風險的因素出發,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際信息收集、信息平臺建設、風險預警等方面提出了風險防范對策;而付焯,等[9]則是針對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中的傳遞問題,在物流時間約束條件下,對物流服務延誤造成的超期風險進行了分析;呂國清[10]深入分析了農產品綠色供應鏈中存在的各種風險,健全了風險預防制度。
供應鏈風險管理實際上與供應鏈以及供應鏈管理息息相關,要對供應鏈進行有效管理,離不開對風險的管理,因此,圖4中供應鏈及供應鏈管理與供應鏈風險管理聯系的相關聯系也是較為密切的。
供應鏈風險管理研究相關的主要高頻關鍵詞的頻次及中心性見表1。
3.2供應鏈風險管理研究的熱點聚類分析
可以根據研究熱點聚類共現分析圖(如圖5所示)看出,經過CiteSpace界面導出的數據,將供應鏈風險管理的研究分為7個聚類,分別為#0供應鏈管理、#1供應鏈金融、#2供應鏈、#3供應鏈風險、#4供應鏈風險管理、#5農產品供應鏈、#6供應商選擇。
3.3以關鍵詞為中心的供應鏈風險管理研究
主題演進
時區圖可以看出研究問題的前沿熱點,以及研究問題的關鍵詞隨時間變化的情況。使用CiteSpace的時區圖譜對供應鏈風險管理進行可視化分析,2011-2021年該研究的高突現性關鍵詞如圖6所示。從圖6來看,不同的時間段有著不同的關鍵詞,呈現出一定的階段性。
首先,如供應鏈、供應鏈管理這些與主題相關的關鍵詞出現較早,由于檢索的時間為近10年,說明相關研究已經較為成熟。
2012-2019年,除去對傳統風險問題的研究,一些學者逐漸把眼光投向供應鏈金融,但研究的熱點沒有完全聚焦。供應鏈金融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發展而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最早出現在2012年,而近些年來,學者們對供應鏈過程中金融問題的關注越來越高。關于供應鏈金融,劉園,等[2]、唐毅青,等[11]、趙雅麗[12]都對風險管理和供應鏈融資之間的影響進行研究;徐淑芳,等[13]、柴正猛,等[14]都對供應鏈金融進行了研究評述,前者認為目前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用風險,而較少關注其他風險,而后者主要聚焦在供應鏈金融風險識別、度量與控制,他們認為現有的研究集中在信用風險及供應鏈金融的模式分析上,但方法單一且重復性高,對預警體系研究薄弱;李光榮,等[3]針對供應鏈金融的信用風險,提出六要素系統分析框架和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管控對策;朱孟進[15]則對產業互聯網平臺主導下的供應鏈金融風險的特征進行了探討,闡述現有的風險管理手段和存在的不足,為供應鏈金融可持續發展提供風險管理的依據和參考。綜上,供應鏈金融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風險,這種風險主要集中在信用風險方面,卻不僅僅局限于信用方面,因此,對風險進行研究時仍需考慮其他風險,不能顧此失彼,從整體上達到風險控制的目的才是真正實現了風險的有效管理。
2019-2021年間,供應鏈風險管理的研究熱點有中小微企業和投資風險、“一帶一路”等。前者仍與供應鏈金融息息相關,可見,供應鏈金融問題在未來仍有可能受到廣泛關注,后者則是結合了國家熱點政策探討了供應鏈的風險問題。一些學者如王歡歡,等[16]分析了“一帶一路”投資中實物資產供應鏈安全保障問題,并構建了相應的概念框架,還提出了持續保障和應急保障兩方面供應鏈安全保障的實現路徑;丁冬,等[8]對如何準確識別與及時防范糧食供應鏈風險進行了研究,他們認為糧食供應鏈風險的分析和防控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內在要求,更是應對國際形勢、深化改革開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這些關鍵詞出現的原因在于2020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因此,研究者對時事熱點的關注度高于以往,同時,這些有一定時效性的時事熱點和政策導向會給研究者帶來新的研究思路。而可持續發展一詞的出現也能引起一定的注意,生態文明建設在黨的十八大上被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可見,對供應鏈風險的管理正不斷契合綠色發展的理念。
近10年的關鍵詞突現如圖7所示。主要的關鍵詞有供應鏈、風險評估、風險規避,以及這些年逐漸走進人們視野并且受到廣泛關注的供應鏈金融,2011-2012年,供應鏈屬于研究熱點,2013年風險評估開始成為研究熱點直到2014年,而在2016年,風險規避則成為研究熱點,供應鏈金融則從2018年開始受到廣泛的關注,成為研究熱點。結合圖7以及現今社會的經濟發展現狀,可見,供應鏈金融仍是未來的研究熱點,但對風險管理來說,風險的評估、度量、規避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與風險評估相關的研究可能也會隨著各種風險管理問題研究的深入得到發展和完善。
4總結與展望
4.1供應鏈風險管理研究結論
本文使用CiteSpace進行知識圖譜的可視化分析,得出如下結論:
(1)通過對當下供應鏈風險管理的研究路徑、前沿熱點及主要機構和作者的分析,認為在不同時間段供應鏈風險管理研究重點和方向有所不同,且與同時段國家一些指導性政策、時事熱點緊密相連。
(2)關鍵詞分析中風險管理、供應鏈管理、供應鏈、供應鏈金融、供應鏈風險管理、供應鏈風險等詞出現的頻率最高,這與主題的選擇密切相關,而供應鏈金融在近些年受到了較多關注。
(3)從時區圖與關鍵詞突現可以知道,新關鍵詞的出現主要是圍繞著新的時事熱點、國家政策,同時,供應鏈金融在未來仍是研究熱點。
(4)從作者和合作機構來看,對供應鏈風險管理進行研究的作者與機構之間合作并不多,互相之間的連線也很少,實際上,同行之間的交流合作、思想碰撞對研究的改進提升,以及更進一步的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未來可以加強學術交流合作,共同探討。
4.2供應鏈風險管理研究不足
當然,供應鏈風險管理的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之處:
(1)由于風險本身不能量化,難以度量,因此,供應鏈風險管理的評價度量方面仍是采用較為主觀的評價方法,缺少較為科學的度量模型。
(2)供應鏈金融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之后,對其他供應鏈風險問題的關注度不足,且對供應鏈金融風險方面的研究較多集中在信用風險。因此,在關注新熱點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原有問題在時代發展下新的演繹,同時,盡管信用風險是供應鏈金融需要關注的較為主要的風險問題,但整體上還是缺乏對供應鏈金融其他風險的關注。
(3)現有的供應鏈風險研究主要聚焦于傳統的供應鏈風險管理問題,而逆向或是閉環的供應鏈風險問題較少得到關注,相關的文章也鮮有所見。
4.3供應鏈風險管理研究展望
針對上述的不足,未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
首先,在風險的評估和度量方面,優化、改進、創新風險度量的模型和方法,對風險的合理有效度量能為風險的有效管理奠定基礎;其次,對供應鏈金融風險的研究不應局限于信用風險或融資方面,也可以從其他角度出發,如從系統性、整體性的角度對風險進行研究;除此之外,可以發展和完善對其他供應鏈風險的研究;最后,除去對傳統供應鏈風險問題的關注,還可以豐富和充實對逆向物流以及閉環供應鏈方面的風險研究。
[參考文獻]
[1]宋華,楊曉葉.供應鏈風險管理文獻綜述[J].供應鏈管理,2020,1(3):33-45.
[2]劉園,陳浩寧,任淮源.中小企業供應鏈融資模式及風險管理研究[J].經濟問題,2016(5):57-61.
[3]李光榮,官銀學,黃穎.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特征、分析框架與管理對策[J].商業經濟研究,2020(13):167-169.
[4]王靜,陳希.考慮供應鏈中斷風險的制造商風險應對方案研究[J].工業工程與管理,2019,24(3):27-34.
[5]楊寶華.供應鏈中斷風險管理的博弈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1(18):173-175.
[6]李彬,季建華,孟翠翠.基于降低供應中斷風險的供應鏈管理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1(9):5-7.
[7]郭茜,蒲云,李延來.供應鏈中斷風險管理研究綜述[J].中國流通經濟,2011,25(3):48-53.
[8]丁冬,楊印生.中國糧食供應鏈關鍵風險點的識別及防范[J]. 社會科學戰線,2019(5):247-250.
[9]付焯,嚴余松,郭茜,等.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物流風險傳遞機理及控制[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18,53(3):654-660.
[10]呂國清.知識溢出視角下集成化農產品綠色供應鏈的風險管理制度研究[J].農業經濟,2016(5):133-135.
[11]唐毅青,陳雪甍,譚德慶.風險規避與信用擔保比例對供應鏈融資選擇的影響[J].工業工程,2020,23(4):18-27.
[12]趙雅麗.供應鏈融資中的企業信用風險管理問題研究:以聯想集團為例[J].財會通訊,2016(29):93-96.
[13]徐淑芳,楊露梅.供應鏈金融研究述評[J].武漢金融,2014 (8):33-35.
[14]柴正猛,黃軒.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研究綜述[J].管理現代化,2020,40(2):109-115.
[15]朱孟進.產業互聯網平臺主導的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研究[J].新金融,2020(9):53-57.
[16]王歡歡,蘭洪杰,鄭凱.“一帶一路”實物資產供應鏈安全保障研究:概念框架及實現路徑[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9(4):1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