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
2021年8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會議提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三次分配作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重要補充,在我國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日益凸顯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如何認識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
“分配”是指按一定標準支配事物。經濟學觀點中的“分配”是指將生產資料分給生產單位或把消費資料分給消費者,前者稱為生產要素分配,后者稱為消費資料分配。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為,“生產決定分配,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而生產條件的分配,則表現為生產方式本身的性質”。還有學者將分配定義為國民收入在政府、企業和居民之間的分割,從流量角度稱為收入分配,從存量角度稱為財產分配。通俗描述三種分配的邏輯,初次分配強調效率,再分配彰顯公正,三次分配體現平等和關愛。
三次分配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特有概念,最初是在20世紀90年代由厲以寧教授提出,后來逐步被學術界接受并最終被黨中央文件采納。2019年10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重視發揮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這是黨中央明確將三次分配作為我國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提出:“要發揮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事業,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
初次分配是按勞分配與按要素貢獻分配相結合,主要是指根據不同要素貢獻進行的收入分配,比如勞動力要素獲得工資、資本要素獲得利息和利潤、土地要素獲得地租、數據要素獲得收益等。再分配是指政府部門履行國家意志,通過稅收政策、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和補貼體系等在不同收入主體之間實現收入調節,特別是注重公平底線,使所有人能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務。三次分配則是社會主體在自愿的基礎上,以民間捐贈、慈善事業和志愿行動等公益方式進行的財富流動與資源分配。初次分配體現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再分配體現政府社會管理的主導性作用,而三次分配則體現社會自我組織、自我服務、自我完善的力量,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重要補充。
我國三次分配地位作用不斷提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確立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這是由我國基本國情和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隨著我國社會進入新發展階段,社會財富不斷積累,文明程度不斷提升,三次分配的地位作用也獲得不斷提升。
一是三次分配制度體系不斷完善。1994年,三次分配概念正式被提出。2004年,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將慈善事業作為社會保障體系的組成部分。2005年,《中國慈善事業發展指導綱要(2006-2010年)》發布。2012年,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支持發展慈善事業”。2016年,《慈善法》頒布實施,隨即地方性法規和配套政策密集出臺。2019年以來,黨和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關于三次分配和慈善事業的重要文件。
二是三次分配規模價值不斷提升。《中國慈善發展報告(2020)》的數據顯示,我國社會捐贈總量約為1330億元,志愿者貢獻總價值為903.59億元。根據中國慈善聯合會《2019年度中國慈善捐助報告》研究數據,2006年我國接受境內外款物捐贈僅占當年GDP的0.05%,這一指標到2019年上升至0.17%,部分企業家捐出股權設立慈善信托,構成了三次分配的重要形式。2020年,全國備案的慈善信托有482單,慈善信托合同規模為24.7億元。
三是志愿服務和公益組織不斷壯大。根據《2020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截至2020年,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中匯集注冊的志愿者人數高達1.9億人,全國經常性社會捐贈工作站點和慈善超市達到1.5萬個。2020年,全國民政領域有2401.4萬人次提供志愿服務累計達5741.1萬小時。2020年,全國共有社會公益組織89.4萬個,吸納社會就業1061.9萬人,分別比2019年增長了3.2%和5.2%;社會組織捐贈收入1059.1億元,同比增長21.3%;2016~2020年,公益基金會年均增長率在10%以上。
四是三次分配主體和領域不斷擴展。從分配主體看,資源貢獻者從少數高收入者轉向覆蓋眾多的社會群體,近年來我國中等收入群體在各類基金會中的捐贈占比不斷提高,慈善捐贈群體趨向“平民化”和“中產化”。從分配內容看,慈善行為逐步超出貨幣或實物捐贈,趨向各種志愿服務;網絡捐贈、社交平臺捐贈和眾籌捐贈等新渠道不斷出現。從涉及領域看,三次分配從扶貧濟困逐步轉向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環保等領域,從結果公平逐步轉向機會公平。
完善我國三次分配制度面臨的問題
一是三次分配規模尚非常有限。根據筆者研究,我國慈善捐贈增長幅度明顯低于GDP增長速度,占GDP比重甚至有所降低。目前,我國三次分配總體規模與發達國家相比尚有較大差距。2019年美國捐贈總量達到4496.4億美元,占GDP比重保持在2%左右。2020年我國GDP超過100萬億元,若慈善捐贈總量達到GDP的1%,則三次分配的規模將超過1萬億元。
二是三次分配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目前,我國三次分配結構不盡合理,慈善捐贈主要來源于企業捐款,2019年企業捐贈占到捐贈總規模的61.7%,個體捐贈比重偏低,資金來源受經濟波動影響較大。與此同時,我國三次分配的地區差異也較大,如北京、廣東、江蘇三省市基金會數量占全國基金會總數的36%以上,資產規模占全國的60%以上,全國整體慈善力量分布不均衡。
三是三次分配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目前,我國已經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等相關法律,但仍存在公益捐贈、公益認定、稅收優惠和志愿服務等領域的法律法規建設滯后問題,如公益性捐贈單位資格認定范圍過窄、慈善捐贈個體稅收減免程序復雜等,特別是慈善信托稅收優惠問題有待完善。
四是政府和社會組織定位不清晰。根據筆者研究,我國慈善事業發展中存在政府監管定位模糊、社會組織發展存在缺乏監管與過度監管等問題。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和社會組織在三次分配中的角色定位不清晰,如在發展模式上是采取政府主導還是社會組織主導,或是政府與社會組織相結合發展等。
促進三次分配健康發展的政策建議
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慈善捐贈。完善激勵體系與保障體系,發揮社會道德輿論和稅收傾斜作用。在國家榮譽制度體系中,授予捐贈額度達到一定規模的企業和個人慈善榮譽稱號。鼓勵開展多種形式的三次分配探索,支持發展慈善信托和慈善基金會,鼓勵公民參與志愿服務。開辟多元化慈善公益渠道,提升公眾參與認知體驗。大力發展數字公益,通過互聯網募捐平臺提升捐贈便捷性。
完善三次分配的法律法規和配套政策。發揮稅收對社會捐贈的激勵作用,適當放寬捐贈稅前扣除限制,簡化慈善稅收減免程序。以慈善信托制度為突破口,探索慈善信托享受稅收優惠,尤其要完善公益股權信托的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地方為三次分配相關法律法規落地探索更為細致的制度安排。
明確政府在三次分配中的角色定位。堅持黨對三次分配工作的領導,建立由政府、行業、慈善組織、社會輿論主體組成的多元化治理體系。明確政府監管職責,加強頂層設計、政策引導和管理監督。突出社會組織在三次分配中的主體地位,引入競爭機制和評價機制。建立激勵約束機制,有效平衡社會多方利益。
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慈善組織模式。加強慈善公益組織規范化發展,培育現代慈善公益組織。建立專業化社會組織管理團隊,加強慈善組織公信力建設,完善慈善資金使用跟蹤反饋機制,提高信息公開透明度。建立內外部相結合的監督機制,完善慈善組織內部監管,加強全社會對慈善組織運作的外部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