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經綾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核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建立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融資具有先行性和前瞻性的特征,融資問題是困擾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大瓶頸,如何有效地解決融資,實現有效“供血”,是實現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近年來,我國的文化產業投融資市場快速發展,有效地促進了文化產業的創新和發展;但文化產業的融資困境仍然很明顯,受資管新規及其配套政策的持續影響,文化產業的“融資難”困境深化,急需尋找新的融資模式以緩解愈發明顯的融資困境。
文化產業融資困境的特征
文化產業融資規模總體偏低,近年來投資規模呈下降趨勢。根據清科研究中心的數據,2019年至2020年上半年,中國文化產業披露投資事件3438起,披露投資總額2037億元,兩者均呈波動下降趨勢。同時,以銀行為主的間接融資規模較小。受限于數據的可獲得性,我們能找到的最新官方數據為中國銀行業協會2018年8月發布的《銀行業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報告(2018)》,截至2017年末,21家主要銀行文化產業貸款余額達7260.12億元,為當年銀行人民幣貸款余額的0.61%。相較于其他產業的中小企業融資困境,文化類中小企業面臨的困難更甚。我國文化產業的中小企業占比達98.5%,根據中國證監會公布的數據,截至2020年三季度,共59家文化企業上市,僅比2018年多一家。其中,新聞和出版業23家,廣播、電視、電影和影視錄音制作26家,文化藝術業9家、體育業1家。即便是科創板和新三板,也鮮有文化類中小企業的身影。雖然近年來,在政策和制度紅利下出現了不少文化產業投資基金,一些私募基金和VC也開始涉獵文化產業,互聯網巨頭也大舉購買電影IP、文學作品、游戲IP等,但大量的小微文化企業仍然舉步維艱。
文化產品天生具有高風險性,風險控制難。作為信息符號載體的文化產品,在當前數字文化經濟的背景下,相較于高額的生產成本,其傳播成本和復制成本很低,甚至近乎為零。以唱片為例,為制作唱片,需要在作曲、錄制、混音和編曲上耗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但一旦“母帶”制作成功,復制成本極低,這也導致盜版問題非常嚴重。國際唱片業協會資料顯示,中國地區每年因網絡盜版所造成的音像行業損失就高達50億美元。然而,極低的復制成本有利于提高普及程度,這也是現代文化產業飛速發展的根本性因素之一。此外,文化產品的專用性不強,不確定性較大。文化產品的經濟價值的實現源于產品的外溢效應,而這又主要決定于產品的普及程度,通過提高普及程度實現規模效應,從而降低長期平均成本以實現經濟收益。由于普及程度不可控,也無法預測,如電視節目收視率、電影票房、視頻點擊率、電子書售賣數量等不可預測,從而導致收益的不確定性很強,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難度大。
文化企業無形資產占比很高,較大地影響了融資效率。文化企業的資產主要以知識產權、文化價值與創意理念等為主,這天然地決定了文化企業的融資基礎多以無形資產為主。首先,文化企業以無形資產作為融資的基礎資產,最大的問題來自于產權權屬是否明確。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產權權屬引發的社會熱點爭論從未停止,從郭敬明、于正的文學作品抄襲事件,到《野狼disco》的版權風波,以及各大電視臺各種節目涉及的版權問題,無不反映了明晰產權權屬的重要性。其次,無形資產容易隨著政治經濟的變化發生巨大的變化,使得價值穩定性較差。再次,無形資產的評估有很大的主觀隨意性,在缺乏市場驗證的情況下,很難對其價值進行準確評估,從而導致抵押融資和風險再分配難度增加。一般來說,廠房、設備等固定資產的價值評估較易,銀行等金融機構可以實現風險轉移和還款管控;但無形資產變動率高、評價難等因素,增加了文化產業的融資難度。也正因如此,亦導致了無形資產流動渠道不暢、轉讓和處置的不確定性相對更大。
文化市場的交易復雜性過高,加重了金融機構“惜貸、慎投”。一方面,現代社會文化產品很多都屬于體驗性產品,往往以創新性、現代性和主觀性為其核心競爭力,在技術快速迭代和信息飛速傳播的時代,文化產品很容易被淘汰,文化市場的更新速度很快。另一方面,由于現代社會的消費者多,消費行為分散,依靠原子態個體無法有效搜集所有信息來實現確認機制。因此,必然需要解決信息分散和信息不對稱的“統一賬戶”對交易信息進行綜合比較、核驗與確認。銀行就是融資中心化確認機制的典型。在銀行體系的中心化系統中,其“統一賬戶”里掌握了“權威”數據,銀行根據這些數據對文化企業的經濟行為進行確認,進而進行借貸行為。由于所有人都是文化產品的消費者,且文化產品的個性化格外顯著。相較于其他產業,文化產業的消費者規模更為龐大,消費行為更為分散,從而導致銀行“統一賬戶”中的文化企業信息失真現象更甚,而“權威”數據偏差,加劇了文化企業的融資難度。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不健全、無形資產評估體系不完善、文化產業的專業評估人才缺乏的現實情況下,文化產業的融資困境似乎成為必然。
區塊鏈技術應用對文化產業融資困境的破解
相較于傳統文化產業,現代文化產業的互聯網特征與數字特征格外明顯,音樂、電影、視頻、電子書、直播、游戲等數字文化經濟的消費進一步強化。根據清華大學最新發布的《2012~2020年中國文化產業投融資報告》,2020年,我國數字文化經濟的發展勢頭迅速,其融資次數與融資金額占總量的比例分別為84.2%和82.9%。新冠肺炎疫情推動我國的線上文化消費進一步增加,更進一步助推了我國數字文化產業的發展勢頭。這不僅加速了文化產業融資的緊迫性,也加大了區塊鏈技術在文化產業融資的范圍,提高了可行性。
實現文化產品的確權,提高無形資產的價值穩定性。區塊鏈技術的核心在于通過改變數據存儲和使用結構,改變交易和交往的方式,用去中心化的方式建立新的社會確認和社會信任機制,這將有效打破無形資產的權利穩定性瓶頸。權屬的確認是所有融資的邏輯起點。由于區塊鏈技術具有不可篡改性和可追溯性,文化創意產品權屬可以得到確認。這項技術可以通過時間戳、哈希算法對文化產品進行確權,以確認某段文字、視頻、音頻、游戲等文化產品的存在性、唯一性和真實性。以無形資產為主的文化企業,確權問題更是尤為重要,每年由于版權、抄襲而產生的文化產業糾紛層出不窮。區塊鏈實行的“共同確認”新機制是去中心化,依靠分布式記賬(ledger)實現“交易民主化”,即不依賴銀行、保險公司等“權威”中心,這種“共同確認”的機制是由所有相關方共同認證,層層遞進,每一步都必須合規。這就有效地改進了文化資產的登記和交易流程,在根本上解決了內源融資的問題。文化產品一旦在區塊鏈上確權,其后續交易都會實時記錄。在確權的基礎上, 文化產品所有者可以通過區塊鏈對所有的文化產品消費者進行收費,這解決了文化產品因極低的復制成本(如盜版問題)而無法實現經濟價值的難題,增加了利潤。文化產品利潤的擴大,在根本上提升了文化產業內源融資的問題。同時,區塊鏈還有助于提高無形資產的轉讓與清算速度。
區塊鏈的分布式數據庫,能全面拓寬文化產業融資渠道。以銀行為代表的中心化系統下的融資機構數據庫,數據庫的創建、更新和刪除責任都是銀行。一方面,銀行因為信息壟斷地位而自然獲取了融資優勢,增加了其他潛在融資渠道的門檻;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產業的高度離散特征,銀行數據庫“失真”現象格外明顯。在兩者的共同作用下,文化產業的融資難度尤為突出。區塊鏈有公共共享賬本的功能,在區塊鏈架構中,每個節點都有完整的交易副本(數據包),區塊之間的鏈接依靠密碼技術,信息的存儲和傳輸是完全分散化(distributed)和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的。這就打破了銀行作為中心系統的壟斷地位。就融資而言,由于實現了信息的全面共享和賬本的共同生產(co-production),緩解了文化產業參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因此形成了不基于中介機構的社會信用關系。可以說, 所有文化產業的相關者都可以是潛在的資金供給方,既拓寬了融資渠道,也降低了交易成本。
區塊鏈+大數據,能逐漸實現文化產業供應鏈金融服務。交易管理和風險管理是融資的兩個基本環節,我國文化產業的融資在這兩個環節都存在較大的問題。中國當前的金融體系是依托銀行等“中心” 企業,而“分布式”是區塊鏈與大數據共同的關鍵特征。區塊鏈依靠智能合約、分布式記賬和可信性,能較好地解決交易問題,有效實現去中心化,提高數據的隱私性;大數據技術則能對超量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提升文化產業的風控效率。在傳統的融資模式下,文化產品高風險、文化企業輕資產、文化產業過于復雜的產品種類特征等都導致了中小文化企業幾乎很難融資。在“區塊鏈+大數據”下,交易過程中的行為數據是大數據的基礎資料, 融資的基礎是真實交易,交易過程中的風險更被看重;融資后的資金去向被嚴格監控;而還款來源則不再僅僅是借款方的現金流和再融資能力,而是利用供應鏈上的下游環節的資金回款來償還上游環節的借款。將新的技術應用于交易與風險管理, 逐漸實現供應鏈金融服務。
當前區塊鏈在文化產業融資中的應用場景
以龍頭企業為基礎建立區塊鏈框架的文化產業供應鏈金融模式。這種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實現文化產業供應鏈金融與區塊鏈信用傳遞之間的耦合,實現產業鏈條中所有相關方信息的無損失傳遞,以打破信息不對稱與信任壁壘。其本質上是基于區塊鏈的可信度與透明度,利用龍頭企業的信用背書,將銀行授信傳遞到整個文化產業鏈,實現供應鏈金融。我國文化產業的寡頭特性較為明顯,從文化產業的上市公司僅有59家就能略窺一二。處于產業鏈頂端的龍頭企業無論是規模、業務范圍還是核心競爭力都較強。與之相對應的是,文化產業的龍頭企業融資相對較容易。在文化產業自身天然具有融資難等特性的情況下,借助區塊鏈的可信度與交易透明度,?在區塊鏈平臺上,可以進行如下實踐:一方面,龍頭企業可以使用應收賬款獲得銀行授信,在授信范圍內簽發并生成憑證, 供應鏈上的企業可以用憑證進行結算,拿到憑證的企業可以從銀行獲得貸款。另一方面,獲得龍頭企業信用背書的其他企業,實際上是獲得了產業內部的認可,金融機構可以將其納入自身的優質客戶里。通過這種方式,龍頭企業提高了自身授信的使用效率,降低了運營資本支出,同時也增強了整個產業鏈的黏性,提升了全產業的融資效率。
文化產業交易的區塊鏈平臺模式。區塊鏈的確權功能超越了區塊鏈的技術內涵,能否實現對文化產品的確權,取決于法律和制度是否賦予區塊鏈對該項目的確認權。因此,利用區塊鏈對文化產業確權,進而實現抵押,顯然還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但可以針對當前融資的具體操作,結合區塊鏈技術,采取相應的對策。一是搭建以區塊鏈為基礎的文化產業共同交易平臺。相關參與者包括文化企業、金融機構、保理機構、資金供給方等。二是要加快貿易無紙化進程。區塊鏈解決數據造假與篡改的前提是貿易的電子化,而電子單據已然具備實施條件。三是數據上鏈。相關交易的電子單據要在區塊鏈平臺上進行往來,這樣不僅能應用區塊鏈的共享賬戶,也能確保數據的透明度和真實性,關鍵是為文化產業的融資提供基礎性材料,讓文化產品及其相關交易成為資本市場可以接受的對象,并有效控制底層資產的風險。四是數字資產交易。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供應鏈金融平臺可以同時兼具金融資產交易所的功能,將文化企業非標準化的融資需求轉化為標準化的金融產品,逐漸實現對中小文化企業這部分“長尾市場”的覆蓋。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
責任編輯:孫?爽
97663925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