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勝 湖南省水運事務中心
伍慧 盧毅 王睿龍 長沙理工大學
古今中外運河開發意義重大,我國古有京杭大運河、靈渠,國外近現代有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都是舉世矚目的偉大運河工程。歐美發達國家運河航道里程數量可觀,如美國1840年運河里程就長達5280多公里,20世紀30年代美國陸軍工程兵團就修建了18000公里運河;法國內河通航里程為8500公里,其中運河約占通航總里程的55%;荷蘭內河通航里程8791公里,其中運河占通航總里程的40.3%;德國通航里程5603公里,其中運河約占通航總里程的25%。江海通道對內陸地區的發展至關重要,長江航道是貫通我國西部、中部、東部三大板塊的江海大通道——“黃金水道”,2021年貨運量30.6億噸,相當于20條以上京廣鐵路貨運量,與全國鐵路貨運量35.8億噸基本旗鼓相當,大通道形成的長江經濟帶覆蓋云貴川、鄂湘贛、江浙一帶等11省市,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21%,人口和經濟總量均超過全國的40%。《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規劃布局建設“四縱四橫兩網”國家高等級航道網,明確提出科學論證組織實施運河連通等一批重大通道工程要求。目前,已經構建起國家內河高等級航道網的長江干線、西江干線、淮河干線、黑龍江等“四橫”通道,基本形成京杭大運河、江淮干線“兩縱”通道,另兩條中西部地區運河江海縱向通道的相關研究工作日益增多和受到重視。為此,本文對中西部地區湘粵運河江海新通道的可行性進行分析,以豐富和推進完善國家高等級航道網的縱向通道建設研究。
湘粵運河的構想線路是北起湖南岳陽城陵磯,經湘江過衡陽、至郴州,跨分水嶺,入韶關北江,達北江三水河口,全長約1100公里。湘粵運河將把我國也是世界水運最繁忙的長江、珠江航道及其兩大水系溝通連接;形成我國中西部地區經由湘粵運河至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灣出海的兩大江海新通道,建設開發的戰略價值重大。
第一,湘粵運河是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需要,實施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等中西部國家戰略的強力支撐,將是“一帶一路”緊密聯系的紐帶,使中西部地區,廣東、廣西雙向面向內地、海洋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區位優勢得到迸發;將是促進長江經濟帶與珠江—西江經濟帶一體發展的催化劑;將是推進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的新支撐,強有力支撐國家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第二,包括湘粵運河的京廣運河(新南北運河)建設作用不亞于世界和歷史上的任何一條運河,是中國新時代世紀工程,湘粵運河將是全長約4500公里的京廣運河(新南北運河)重要組成,京廣運河(新南北運河)橫跨五大流域,連接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雄安新區、北部灣等國家戰略實施區域,輻射全國80%以上人口和地區,融合發揮多種國家戰略作用。可以預見,包括湘粵運河的京廣運河(新南北運河)建設對國家將來經濟的影響,將遠遠超過古代的靈渠、京杭大運河,不亞于美國的田納西河、德國的萊茵河。
第三,湘粵運河將打通中西部兩大江海新通道,是中西部新時代加快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中西部將打破外貿內支線經長江出海的單一通道格局,打通經長江、湘粵運河至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灣出海的兩大江海新通道;將形成湖南、廣東、廣西快速融入全球經濟的黃金水岸線,走向世界貿易前沿的一條“水上絲綢之路”。
湘粵運河建設開發將長三角、珠三角通過水運連為一體,發揮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區開放程度高、經濟實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大的優勢,促進湘粵運河形成的兩大江海新通道沿線地區區域經濟合作、協調發展和經濟繁榮;有效帶動沿線產業發展、水利水電、環境、旅游、城鎮化、扶貧開發等多重綜合效益的迸發,形成“湘粵”“湘粵桂”兩大運河經濟帶;新增中西部地區兩條運量大、成本低、安全強、可持續的江海物流和軍事通道,社會綜合經濟效益巨大。具體如下所示。
第一,激發潛在水運量巨大。湘粵運河建成后,中西部地區從長江到珠江的水運里程相比目前可節省1000-1800公里,初期運量需求預測可達1.5億噸以上,主要運輸貨類是礦建材料、煤炭、金屬礦石、液體散貨、糧食及其它散件。
第二,釋放公路、鐵路活力。億噸級湘粵運河黃金水道航運因成本低等因素,可吸引大宗、重載貨物,有效轉移鐵、公、空運量,緩解日趨緊張、擁堵的陸路交通狀況。如京港澳高速公路湘粵段設計日車流量能力為2萬臺,2007年日車流量就已達4萬輛。
第三,帶來的投資效益可觀。根據廣東省航道局2016年的報告,湘粵運河產生的運輸、環境、資源效益十分巨大(表1、表2)。

表1 7000萬噸/年同等運力下不同運輸方式投資效益對比表

表2 不同運輸方式運輸、維護成本費用對比表(單位:億元)
第四,推進區域經濟大發展。湘粵運河連通的長江經濟帶、珠江經濟帶、兩大江海新通道經濟帶所覆蓋區域的GDP占全國50%以上,是全國經濟的半壁江山、核心引擎,促進此區域內各省、各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中發揮重要支撐作用。
第五,推動沿線城鎮化進程。湘粵運河建設開發將促進沿途100多個鄉鎮、數萬平方公里區域城鎮化的提高,推動沿線國土資源開發;僅就湘粵兩地,通過吸納投資,發展農村產業,將加快鄉村振興步伐,直接受益人口不少于500萬,間接受益人口1500萬以上。
第六,優化區域的產業結構。湘粵運河連通的長江經濟帶、西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中西部地區等多個戰略經濟區,將帶來中西部地區兩大江海新通道沿線不同區域的物流大發展、資源交流的日趨頻繁,產業布局的優化調整和產業結構的優化轉型。
第七,促進水資源綜合利用。湘粵運河建設開發構想已建和將建的電站形成的綠色環保產業,預計年發電量為31.68億千瓦,可為電網提供清潔能源的優質電力、電量和調峰容量,滿足經濟區域經濟發展對電力能源的需求和控制碳排放的要求,年發電收入預計約為15億元以上。
第八,產生運河旅游帶發展。湘粵運河完美融合粵北、湘南、桂北地區得天獨厚的生態、人文、旅游資源,形成沿江兩岸延綿數百公里的美麗風景帶,帶動運河沿線旅游服務和經濟大發展,預計年平均旅游可達600萬人次,增加旅游產業收入約60億元。
第九,拉動內需和帶動就業。湘粵運河建設開發將帶動當地港口碼頭、航道、運輸物流、水產業、造船業、旅游業、娛樂休閑服務等行業發展,提升多達1900萬沿線鄉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僅運河建設期至少需要25萬名工人。
湘粵運河較為合適的標準擬按1000噸級航道建設。
擬建航道尺度:運河雙線航道尺度為3.2m×45×480m;天然和渠化河流雙線航道尺度為2.0-3.2×60-110×330-720m,航道尺度結合不同區域和船型的特點選取。
擬建船閘尺度:220-280×23-34m×4.5m(閘室有效長度×閘室寬×門檻水深)。船閘擬建單項通過能力約為2200-3460萬噸/年。
湘粵運河建議運行船型:貨船68m×10.8m×2.6m(總長×型寬×設計吃水);駁船65m×10.8m×(1.9-2.2)m;船隊160m×10.8m×(1.9-2.2)m。
目前,湖南的湘江、耒水等,廣東的北江、武江、湞江等航道都已經和正在擴能升級,湘江衡陽以下、北江已經建成千噸級航道,為湘粵運河建設開發打下十分有利的航道工程基礎。
經初步踏勘和研究,提出5條聯通北江(珠江)與湘江(長江)的湘粵運河選線方案。
方案一(西線):北起岳陽城陵磯長江口—湘江(經長沙樞紐、株洲、大源渡、土谷塘)—春陵水(新建歐陽海大壩2座船閘通航,另新規劃11座樞紐,每座樞紐設升船機1座、船閘1座)—藍山縣—35km人工運河(4座樞紐,8座升船機)—湖南臨武縣—武水(新建9座樞紐渠化,每座樞紐設升船機1座、船閘1座)—坪石鎮—武江(經7座樞紐、其中樂昌峽設三級船閘)—韶關—北江(經5座樞紐)—珠江的北江三水河口,全長約1239km。
方案二(中線1):北起岳陽城陵磯長江口—湘江(經長沙樞紐、株洲、大源渡)—耒水(經8座樞紐)—郴江(6座樞紐,12座升船機)—郴州市區—兩條40km單項運河隧道(采用軌道式承船箱干運方案)—宜章縣白石渡鎮—白沙河(5座樞紐,10座升船機)—坪石鎮—武江(經7座樞紐,其中在樂昌峽設三級船閘)—韶關—北江(經5座樞紐)—珠江的北江三水河口,全長約1119km。
方案三(中線2):北起岳陽城陵磯長江口—湘江(經長沙樞紐、株洲、大源渡)—耒水(經10座樞紐)—郴州市東河(至少2級渠化,建2座升船機或4座船閘通航,東河沿線兩岸為郴州高新區)—接2座升船機—2條25km單向運河隧道(采用軌道式承船箱干運方案或東江湖水源的濕運方案)—接2座升船機或船閘—宜章赤水鄉石河(需2級渠化,建2座升船機或船閘)—廣東黃圃鎮—田頭河(6座樞紐,6座船閘或升船機)—羅家渡鎮—武江(經7座樞紐,其中樂昌峽設三級船閘)—韶關—北江(經5座樞紐)—珠江的北江三水河口,全長約1097km。
方案四(東線1):北起岳陽城陵磯長江口—湘江(經長沙樞紐、株洲、大源渡)—耒水(經10座樞紐)—東江湖大壩(2座升船機)—連通庫區、東江湖水庫航道—兩條20km單向運河隧道(利用東江湖水源的濕運方案)—黃圃鎮(連續雙向三級船閘+渡槽)—田頭河(6座樞紐、6座船閘)—羅家渡鎮—武江(經7座樞紐,其中在樂昌峽設三級船閘)—韶關—北江(經5座樞紐)—珠江的北江三水河口,全長約1124km。
方案五(東線2):北起岳陽城陵磯長江口—湘江(經長沙樞紐、株洲、大源渡)—耒水(經10座樞紐)—東江湖大壩(2座升船機)—連通庫區、東江湖水庫航道—兩條41km單向運河隧道—雙向連續三級船閘+渡槽—城口河、錦江(8座樞紐、1座船閘、14座升船機)—湞江(經灣頭樞紐)—韶關—北江(經5座樞紐)—珠江的北江三水河口,全長約1112km。
(1)湘粵運河將建成我國南方地區南北向水運大動脈、長江中上游地區和北江、西江中上游地區的貨運大通道、長江經濟帶與東盟、歐洲等國家地區外貿重要貨運通道,對恢復長江、珠江兩大水系溝通、完善全國高等級航道布局和航道網絡,推動東中西部其流域區域合作、國土及資源開發、要素合理流動,加強長江、珠江下游地區的經濟輻射,驅動上游地區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作用顯著。湘粵運河投資產生的運輸物流、環境、資源綜合效益十分巨大。
(2)湘粵運河工程主要涉及面廣,行政區域主要涉及湖南、廣東兩省,運河建設開發需要翻山越嶺,克服海拔落差較大、水資源緊張,沿線橋梁、公路、鐵路網較密,需要大量采用樞紐渠化、船閘、升船機、人工運河、運河隧道等一系列綜合工程技術措施,同時防洪、環保、水資源利用等一系列問題、難題需要解決。但經過專題研究認為,從當前我國的工程技術水平和工程技術能力,完全可以克服這些問題,建設中西部地區湘粵運河江海新通道具備工程技術可行性。
(3)對五個線路方案比選認為,湘粵運河方案二(中線1)和方案三(中線2)建設難度屬于可接受范圍;方案一(西線)、方案四(東線1)、方案五(東線2)屬于較困難范圍。五條線路方案各有優、缺點,建設開發工程技術具有一定難度,盡管難度的程度不同,但總體看都具有工程技術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