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硯清
(廣西交科集團有限公司,廣西 南寧 530007)
為進一步規范和改進生產建設項目土地復墾方案編報和審查要求,切實加強生產建設項目土地復墾管理工作,實現企業發展與保護環境雙贏的局面,應做好耕作層進行土壤剝離再利用工作。交通建設項目占用耕地的,按照當地有關規定剝離耕地,合理規劃剝離利用點,優先將剝離的表層土壤用于新墾造耕地、耕地提質改造、土地復墾等項目,提升復墾耕地、新增耕地、中低產田質量[1]。通過對項目區土地利用狀況以及項目周邊覆土區、耕作層土壤儲存區規劃情況進行分析,合理確定耕作層土壤剝離范圍,保證剝離土壤的數量和質量,有效地利用耕作層資源,提高耕地產能和生產力。其研究結果對于進一步提高廣西交通項目編制耕作層表土剝離等工作任務的效率提供一種新的參考思路。
本文在分析和總結龍勝-峒中口岸公路龍勝芙蓉至縣城段項目建設永久用地占用耕地耕作層土壤剝離時存在的客觀規律與現實困難的基礎上,研究表土剝離再利用的經濟技術可行性,如何有效提高交通建設項目實施過程中剝離建設永久用地占用耕地表土用于交通沿線土地綜合整治、土地復墾的效益,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施工單位對土壤剝離實施的經濟成本,提高土壤剝離再利用技術。
1.2.1 前期準備工作
成立項目工作組,制定項目工作計劃,由工作組負責編寫工作方案,明確方案編制工作的目的任務、工作內容、技術要點、工作進度和保障措施,為方案編制工作順利開展奠定基礎。
1.2.2 資料收集
收集、整理編制方案所需的基礎數據,包括土地利用現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耕地質量等別、基本農田劃定成果等自然資源信息數據,以及項目可研、環評、水保等相關批復、報告成果。
1.2.3 外業踏勘調查
充分利用遙感影像、地形圖、土壤普查成果圖、耕地地力調查與評價圖、土地利用現狀圖、農用地分等定級、土壤基礎數據等,依據有關的技術規定,查明耕作層擬剝離區、擬利用區和擬儲存區的土地利用現狀、權屬、土壤類型、生態環境、耕地質量狀況和耕地立地條件狀況,對耕作層剝離區、待利用區和存儲區的土壤、水文、地形、地質等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條件進行詳細調查。
1.2.4 方案編制
方案編制主要內容包括:(1)耕作層剝離潛力評價、耕作層質量評價、耕作層適宜性評價;(2)耕作層剝離位置、數量,再利用位置、數量和利用方式、用途;(3)剝離和再利用的空間配置方案和時序安排,剝離耕作層的供求平衡測算,以及表土存儲區位置和數量的安排,剝離深度、剝離時間、剝離方法、剝離設備以及剝離施工工藝等的選擇和確定;(4)運輸路線的確定、運輸工具的選擇、經濟運距的測算;(5)儲存場地的選定、儲存設備的選擇、儲存堆的構筑方法、構筑儲存堆的施工工藝等;(6)耕作層回覆場地的匹配、回覆時機的選擇、回覆設備和施工工藝的選用、回覆后土地的養護;(7)投資估算和實施計劃;(8)方案實施保障措施等。
1.2.5 圖件制作
圖件包括項目區耕作層剝離利用規劃圖、土地利用現狀圖等。
1.2.6 方案審查
方案提交自然資源局相關部門審查,并根據專家意見修改完善后提交自然資源局相關部門備案。
耕作層表土剝離技術路線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技術路線流程圖
研究區位于越城嶺山脈西南麓的湘桂邊陲,東南北三面高西部低。土地利用類型以耕地、林地為主,園地、草地、交通運輸用地、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城鎮村及工礦用地所占比例較少。路線所經區域主要農作物為有水稻、玉米、豆類、蔬菜等,分布廣泛,兼種經濟作物如羅漢果、碰柑等。沿線的土地資源極其寶貴,因此在高速公路建設中要特別注意土地的保護和生態環境的保護,盡可能避開人口密集的居民點,減少建筑物拆遷和水土流失。
按照《建設占用耕地耕作層土壤剝離與利用技術規程》(DB 45/T 1992-2019)和《耕地地力調查與質量評價技術規程》(NY/T1634-2008),選擇與土壤本身特性有關的內容作為調查指標:土壤質地、表土層厚度、耕作層厚度、土壤pH值、有機質。
(1)實地踏勘。逐地塊調查地形坡度、土層厚度、耕作層厚度、耕作層土壤質地、地表碎屑物類型及含量等,以及進行土層厚度和耕作層厚度的測量。
(2)耕作層土壤的采集。根據調查區域面積、地類確定取樣密度,一般同一個剝離區域不同耕地類別(水田、水澆地、旱地)和不同土壤類別應分別取樣。面積>1.5 hm2的,增加取樣數,以每增加5 hm2面積增加1~2個取樣為準。如果地塊周邊有污染源或潛在污染源的,應采集取樣點進行耕地環境質量檢測,根據污染源位置、類型和污染程度確定采集密度。土壤采集處理和貯存按NY/T1211.1規定操作。
(3)土壤檢測項目。土壤檢測項目一般包括土壤質地、有機質和pH值,可根據項目實際情況,增加全氮、有效磷、速效鉀、土壤水溶性鹽總量、陽離子交換量、有效硼、有效錳等項目檢測。
采用“S”形取樣法采集混合樣品,采集表土層,采集深度為0~30 cm。對各土壤根據采集點的位置、所處的坐標情況編制出剝離采樣點位置示意圖、土地利用現狀圖,結合取樣點土壤檢測結果當中的pH值以及有機質含量進行分析,確定剝離厚度以及合理的劃分剝離區。
建設占用耕地耕作層應做到“應剝盡剝,能覆盡覆”。通過前期的工作調查,剝離區周邊暫無相關土地整理項目,臨時用地使用結束后期復墾才需覆土。耕作層土壤剝離后無法實現“即剝即用、同步利用”,需對剝離出來的表土選取儲存區進行集中堆放[2]。
為防止剝離的耕作層土壤肥力流失,本項目的儲存時間最長不超過3年,臨時用地使用結束后即運至覆土。儲存區土堆頂部采用可降解塑料膜、密目網進行遮蓋,防止雨水淋溶,土堆四周采用草袋堆砌圍擋,堆砌草袋每年一換,防止其破損坍塌。要對儲存區進行實地踏勘,查看覆土區選址位置、紅線范圍,地塊地形、坡度、灌溉排水條件是否符合相關規定。通過對覆土區地塊地形、坡度、灌溉排水條件等進行調查,利用現場測量數據,確定合適的覆土區位置及范圍。
耕作層土壤剝離利用工程涉及項目區群眾的切身利益,耕作層土壤剝離及回覆效果的好壞關系到當地農戶的直接收益,生態恢復的效果好壞他們切身感受。耕作層土壤剝離利用工程的目標所要實現的生態和諧和社會和諧,最終體現在當地農村廣大群眾的身上[3]。
在項目后期評價中,讓群眾積極提供項目區的耕地地力、經濟效益、工程質量、基礎設施運行情況等方面的有關數據資料,為項目把關,使項目真正成為“民心工程”[4]。
剝離后的耕作層土壤全部用于保障交通項目沿線的臨時用地區域的土地綜合整治、土地復墾工作。表土回覆工程主要為交通項目涉及的棄土場、綜合站場、取土場、鋼筋加工場等。經過土方平衡計算和調配,剝離的耕作層土壤均能充分利用。
在核實剝離厚度、剝離土方量的基礎上,選擇具體的剝離工藝[5]。剝離工藝應依據耕作層土壤剝離區的地質地貌、交通運輸情況以及未來不同表土利用方向進行選擇。目前常見的剝離方法主要為三大類:條帶復墾表土外移剝離法、條帶表土外移剝離法和分層平移表土剝離法。常見的表土剝離工藝如圖2所示。




圖2 表土剝離工藝示意圖
本文在分析和總結龍勝-峒中口岸公路龍勝芙蓉至縣城段項目建設永久用地占用耕地耕作層土壤剝離時存在的客觀規律與現實困難的基礎上,認為其剝離表土用于土地綜合整治、土地復墾等方面在技術上具備可行性,會為建設單位和施工企業降低施工成本,提高其項目生產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