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擁有強大供應鏈的豐田汽車,在疫情肆虐下也不得不發布減產計劃,這凸顯出當今全球汽車產業鏈條的高度依賴性與脆弱性,為我國汽車供應鏈的自給自足敲響了警鐘。
近日,豐田汽車公司發表聲明表示,受疫情在東南亞蔓延導致其零部件短缺影響,計劃9 月將其全球產量削減40%,全球減產規模達到約36 萬輛,其中日本國內約14 萬輛,海外約22 萬輛。此次減產令豐田在日本的14家工廠的約27 條生產線受到影響,車型則涉及卡羅拉、普銳斯、凱美瑞和雷克薩斯RX 等。
一直以來,豐田汽車的采購能力廣受肯定,即便是在“芯荒”最為嚴重時期,豐田所受影響也微乎其微。但這次之所以影響如此之大,主要是因為豐田眾多的零部件供應商都布局在東南亞,隨著當地疫情的爆發,豐田的供應體系接近崩潰。
一直以來,豐田汽車的采購能力廣受肯定,即便是在“芯荒”最為嚴重時期,豐田所受影響也微乎其微。這次之所以影響如此之大,主要是因為豐田眾多的零部件供應商都布局在東南亞,隨著當地疫情的爆發,豐田的供應體系接近崩潰。
除了豐田汽車外,受疫情影響,大眾、福特、通用等多家車企宣布在全球不同地區減少汽車生產。從8 月23 日開始,大眾汽車集團位于德國沃爾夫斯堡的全球最大工廠開始實施持續五天的減產計劃;福特汽車公司因為芯片相關零件短缺,將暫時關閉生產皮卡F-150 車型的美國堪薩斯城工廠;俄羅斯汽車制造商伏爾加汽車廠則宣布,由于缺乏汽車電子元件,從8 月23 日起,陶里亞蒂工廠的三條汽車生產線暫停生產。在國內今年7 月,廣汽本田產量僅為4.81 萬輛,同比下滑48.01%;東風本田當月產量更是只有3.84 萬輛,同比下滑55.62%。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9 日,全球范圍內因芯片短缺導致的汽車減產已達585 萬輛。其中中國市場減產112.2 萬輛。預計2021 年全球汽車減產或將超過700 萬輛。受汽車芯片短缺影響,中國汽車市場的產銷量已經連續三個月下滑。
與其他車企不同的是,豐田汽車在宣布減產的同時,也表示雖然暫時減產,但其2021 年度的930 萬輛汽車生產目標不變,據稱這是因為豐田已預估疫情帶來影響的風險。豐田汽車在應對危機時完善的應對預案及生產韌性,值得我國汽車企業學習和借鑒。同時,即便供應鏈強大的豐田也面臨減產危機,這凸顯出當今全球汽車產業鏈條的高度依賴性與脆弱性,也為我國汽車供應鏈的自給自足敲響了警鐘。
汽車產業鏈要緊緊圍繞電動化、智能化創新發展,努力攻克核心技術,破解“卡脖子”難題,加速產業間跨界融合,搶抓發展機遇。
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國內汽車供應鏈安全問題日益凸顯;在“后疫情時代”,貿易單邊主義也將繼續影響國際汽車供應鏈格局,對國內汽車供應鏈帶來諸多挑戰。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炳鋒表示,汽車產業鏈具有縱向延伸長,跨界融合面寬的特點,因此構建暢通安全的產業鏈、供應鏈是汽車產業發展的根基所在。在未來汽車“新四化”發展的重大機遇下,汽車產業鏈要緊緊圍繞電動化、智能化創新發展,努力攻克核心技術,破解“卡脖子”難題,加速產業間跨界融合,搶抓發展機遇。
同時,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應當加快形成健康的國內供應鏈大循環,完善自身布局,發展建立強大的汽車供應鏈能力,努力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互相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此外,2020 年我國機動車保有量達3.72 億輛,其中汽車保有量為2.81 億輛,萬億規模的汽車配件服務后市場正在逐漸形成,這將為不同業務的零部件企業帶來巨大商機和空間。
當然,目前我國汽車供應鏈還存在諸多不足,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操作系統、軟件供應鏈等關鍵核心技術,特別是車規級芯片制造能力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二是基礎部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等方面還有待加強;三是我國零部件品牌溢價能力和綜合競爭力還需要進一步提高。
要加快提升我國產業鏈競爭力,企業要加大創新投入,集中資源開展聯合攻關。同時,零部件企業還需堅持深化全球開放合作,呼吁各國共同維護汽車供應鏈的穩定,積極開展研發設計、貿易投資、標準法規這些領域的深度交流和務實合作,將重點行業的產業鏈、供應鏈合作作為交流合作的重要內容,以高水平開放促進行業發展,推動形成全球開放型汽車產業發展新格局。
總之,由于供應鏈短缺,特別是“芯荒”造成的車企減產,為我國汽車產業制造了不小的挑戰,也創造了難得的機遇。中國汽車產業應以此為契機,努力推動我國汽車產業供應鏈安全、高質量發展,為汽車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