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俊
在我國,小學階段學生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45萬字才符合國家實施的《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然而,教師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學措施不完善、評價考查標準不當等因素,導致新課標中有關課外閱讀的要求很難實現。
一、小學生課外閱讀現狀分析
各種新媒體快速發展,在拓寬人們視野的同時,也對學生閱讀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
首先,影視的影響。很多小學生喜歡看動畫故事及漫畫,卻對文學經典著作沒有興趣;寧愿把時間花費在電視、電影以及上網等娛樂活動中,也不愿閱讀課外書籍,以致課外閱讀的時間逐漸減少。其次,閱讀習慣的養成問題。一些學生從小沒有養成閱讀的習慣,不愿意閱讀也不愛閱讀,另外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學生的閱讀習慣也會有所不同,比如,一些生長在受過高等教育的家庭中的學生,受父母或者長輩的影響,往往具有較好的閱讀習慣,課外閱讀時間也相對較長,閱讀量也較大,從小就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一些學生如果沒有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的影響,自身也沒有主動閱讀的意識,或者缺乏客觀條件,課外閱讀量也不會大,更談不上良好的閱讀習慣。第三,家長的閱讀消費觀念問題。一些家長及學生寧愿購買零食,也不愿意在購買書刊上花費較多的費用,導致學生閱讀量逐漸減少,進而導致學生缺乏應有的獨立思考能力及閱讀能力逐漸降低。第四,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個別教師教育理念落后,單純地認為課外閱讀是教師自己的工作,以致缺乏對學生課外閱讀活動的支持。
二、拓展學生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及措施分析
要提高學生課外閱讀能力,讓學生在閱讀中成長,不僅學校要采取相應的措施與辦法,家長也應積極配合、鼓勵學校開展課外閱讀,給學生應有的精神鼓勵與物質支持。
(一)拓寬學生課外閱讀的重要性
課外閱讀不僅是對教材的補充、遷移與延伸,而且也是對語文教學深度與寬度的拓展。首先,能夠激發學生們的讀書興趣。教師借助拓展閱讀活動,能夠使學生注意力更加集中,進而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例如,在教授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22課《我們奇妙的世界》一課時,教師拓展了《長河落日扁》《滄海日出》和《大自然暢想曲》幾篇文章,讓學生從更多的角度去感受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其次,能夠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教師借助拓寬課外閱讀,增長學生見識,陶冶學生情操,而且使學生積累語言與豐富知識。在閱讀《長河落日扁》一文時,學生初步了解了“折射現象”。學生們通過閱讀文質兼美的作品,不僅道德情操會受到熏陶,而且獨特個性也會得到發展。第三,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學生在閱讀中不僅能夠體會優秀作品的語言風格,而且能夠積累豐富的習作素材,進而提高自身寫作水平。
(二)拓展學生課外閱讀的措施分析
拓寬學生課外閱讀,不僅要拓寬學生的閱讀面與知識面,而且要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對學生的課外閱讀內容予以合理選擇,讓學生更好地感知教材。
1.拓寬學生閱讀面與知識面
教師可以充分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讓學生的閱讀方式多樣化。首先,教師應積極拓展閱讀教學,對文字資料、音像資料以及圖片資料等內容予以拓寬,使學生能夠更加形象、具體地體會課文內容、作者思想感情,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其次,教師應充分借助課程資源。教師可以充分借助課程資源,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與積極性,從而拓寬學生的閱讀渠道,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
2.課外閱讀內容的選擇
學校及教師應依據不同學段,對學生的課外閱讀內容予以整體規劃。首先,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選擇與課文相近的文章或書籍,拓展學生的課外閱讀量。這不僅能夠加強學生的記憶,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各種素養。例如,教師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19課《我們家的男子漢》的過程中,可以拓展閱讀莫頓·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學生不僅能夠對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困難,只要戰勝小困難,就能夠最終戰勝大困難的人生哲理感悟更深,而且也對課文《我們家的男子漢》中的敢于面對挑戰的思想意識理解更深刻。其次,借助激勵措施,調動學生課外閱讀興趣。學校可借助寫讀書心得、編寫故事等不同形式的比賽,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學校還可以通過讓學生給家長寫信的形式,與家長溝通。這樣,不僅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技能,而且也會加強家校之間的溝通。
3.依據學生年齡特點
學校及教師應依據學生的不同年齡特點、閱讀能力以及知識結構,實施不同的課外閱讀措施。首先,低年級課外閱讀應以培養低年級學生的課外閱讀習慣與興趣為主,不應在課外閱讀內容上做過多要求。教師應針對小學生好奇、好學的心理特點,積極培養他們的課外閱讀興趣,如,針對小學生喜歡漫畫的心理特點,逐漸加大純文字文學作品的閱讀量,從而不僅能夠最大限度避免小學生只停留在漫畫閱讀,而且能夠為小學生中年級與高年級的閱讀打下基礎。教師可以借助表揚、獎勵以及樹榜樣等方式,激發小學生閱讀純文字作品的積極性,進而有效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其次,做好中年級與高年級的引導。在小學中段或高段,教師不僅應引導小學生博覽群書,而且還應提高學生的閱讀效能。例如,教師在教授《我們家的男子漢》時,在對學生分析男孩自強自立、剛強沉著的性格以及成長經歷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步突出男子漢也具有樂觀拼搏與追求積極的人生等表現。因此,教師通過莫頓·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拓展閱讀,分析“我”克服身體原因戰勝困難,經歷了磨難,進而增長了勇氣與經驗,由一個孱弱的孩子變得更有信心、更加勇敢。這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不僅對“在面對人生旅途中的種種挫折時,由最初的一小步,一步步走,就會解決所有困難”的內涵理解得更加透徹,而且對兩篇文章的哲理會有更深層次的領悟。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閱讀谷聲的《山路彎彎》,文中的“我”擊破回家路上的一個“彎”又一個“彎”,不正是告訴我們克服人生路上的一個個困難嗎?作為閱讀活動的組織者與引導者,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在閱讀中質疑與探究,從而產生閱讀體驗,而且應讓學生學會解決閱讀困惑與生成閱讀的方法。
三、結語
幾本教科書遠不能涵蓋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教師只有充分借助課外閱讀讓學生了解更多,才能讓學生逐漸了解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在閱讀中成長。語文課堂應該是開放的、包容的,學校、語文教師以及每一個人更應該對今天的學生懷有開放的心態,積極向課外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引導學生在探究質疑的閱讀中成長。
責任編輯? 溫鐵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