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霄紅

于化鯉《戒貪圖》
畫中的窮秀才飽食之后靠在被子上仰望星空,浮想聯翩……他做盡了榮華富貴南柯夢。
“終日奔波只為饑,方才得飽便思衣,衣食兩般皆滿足,又想嬌容美貌妻,娶得嬌妻生愛子,恨無田地少根基,買下田園百十頃。又怨出門少車騎,庭前屋后滿車馬,復嘆無官被人欺,若要世人心里足,除非南柯一夢西。”這首題于畫上的戒貪詩與畫相映,整幅作品構圖辛辣、詩句幽默、嘲詠深刻,十分形象而又精辟地刻畫出人物漫無止境的欲望。

于化鯉《誰說我目中無人》

于化鯉《慶豐收》

2011年于化鯉致本文作者信札,信中他表達了要“奉獻給讀者一絲哲理和幽默體味”的想法。
這幅耐人尋味的《戒貪圖》出自著名畫家于化鯉(1933年至2014年)之手,他自幼學繪畫,早年從事商業廣告繪制,1952年參加天津市美術工作者協會工作,1955年調進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其曾任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社長、編審,中國美術出版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美協第一、第二屆漫畫藝委會委員。
1956年,于化鯉曾經到《漫畫》月刊編輯部學習,受到主編米谷、吳耘、江有生等前輩的悉心指導。同年,他開始發表漫畫,漫畫代表作《誰說我目中無人》《大鬼小鬼進不來》《老鼠過街》等被中國美術館、炎黃藝術館收藏。
從北京學習歸來,于化鯉開始嘗試歌頌型漫畫的創作,像《大合唱》《獻給祖國的哈達》《慶豐收》《生命之歌》等以楊柳青傳統門神的手法,對兩個文明建設進行贊頌。

于化鯉《畫有余音》冊頁前言

2009年于化鯉致本文作者信札。
在退休后的十多年間,于化鯉閉門思畫,似乎豹隱于畫壇。2011年,他給筆者寫信談水墨漫畫創作,信中他談道:“我在研習水墨漫畫的過程中,只想吸取傳統文化的點滴精髓,學習寫意國畫的一些技法,融入漫畫藝術的某種元素,奉獻給讀者一絲哲理和幽默體味。借以抒發人生世態的只言片語的感悟。因之,一要注重具有社會意義的思想內涵,二要把握具有新意的形式美感,三要探索藝術風格的獨特。使讀者通過藝術鑒賞的娛悅感受達到思想升華和人生感悟,提高水墨漫畫的審美價值。研習水墨漫畫的深遠意義在于豐富和發展漫畫藝術的表現形式,增加作品的觀賞性和審美功能。促進漫畫藝術創作的繁榮需要眾多有識之士長期悉心創作實踐方能逐漸取得成效。”

于化鯉《鑒往知來》借助盡人熟知的神話傳說的人物八仙張果老倒騎毛驢,講述了“以史為鑒”“溫故知新”的哲理,告誡大至社會小至個人,都應回顧歷史經驗方知前途。萬事回頭看,鑒往方知來。

于化鯉《鐵拐李》圖中藥仙鐵拐李,弄眉把眼擠,識透世間諸般事,你哄我來我哄你。

于化鯉《換耙圖》圖中豬八戒嫌釘耙笨重過時了,換個輕的癢癢撓,過人遭事撓幾下,逢兇化吉無窮妙。

于化鯉《貪杯圖》舉杯狂飲之際,不要忘記:古今敗事多貪杯!你看連專司抓鬼的鐘馗也貪杯中鬼計,飽了胃口丟神威。

于化鯉《搖尾狗》向你頻頻搖擺的并非是表示歡迎的尾巴。原作發表于1983年,當時得到華君武著文評好。

于化鯉《飛蛾撲火》貪欲不除如蛾撲火焚身而止。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充分說明畫家是以繪畫作品關注社會、講述人生。
2011年6月,于化鯉先生精選了12幅漫畫,為筆者創作了一本冊頁。這些作品雖然沒有明顯地表現現實,但卻蘊涵著對現實生活世態、人情的諷喻,應有啟迪思想的作用,故將這本冊頁命名為“畫有余音”。他在冊頁首頁撰寫了前言:“古人論畫云‘畫使人驚,不如使人喜。使人喜不如使人思。遵此要旨,試以國畫寫意的筆法,融入漫畫元素。加之哲理思考和幽默感以及愉悅的觀賞性等諸多因素,構成具有新意的藝術形式,表達切身對世態人情的感悟,籍以發揮啟迪思想升華的作用。探索小中見大。畫有余音的藝術效果。錘煉繪畫語言的個性,提高藝術審美價值。”他深知文化思想內涵是作品的靈魂,決定著作品的成敗,是藝術作品價值的根本。
于化鯉筆下的漫畫人物造型端莊、構圖豐滿,運筆、設色具有民族韻味。其中一部分是以中國寫意畫的筆法融入了漫畫藝術的元素,以簡潔明快的畫面,夸張生動的造型,將他對現實生活的玩味、人世間的體驗,轉化為富有哲理性、幽默感及一定文學性的畫作。這些作品讀起來輕松活潑,既閃爍著智慧的火花,又體現了對世態人情的諷喻作用,使善良人得到啟示,也毫不例外地照出了邪惡者的劣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