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菲


一、美育的意義和責任
如果把當今的美育與百年前相較,可以用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來概括。蔡元培先生在談中國人的修養時就將美育提到了全民素質教育的層面,這與我們今日“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是不謀而合的。在這百年美育的發展過程中,美育多被一些人狹義地理解為美術教育,認為是藝術院校、美術專業要做的事情。就連部分美育工作者自己往往也深以為然,以為美育就是培養美術專門人才的教育工作,其也把教育重心更多地放在了各畫種技法訓練和美術教育教學能力的培養中,這很大程度上縮小了美育的受眾范圍。而今美育重新被提升到很重要的地位,既強調美育的核心功能,又賦予美育多重的社會責任,使其不斷砥礪前行。即新時期的美育被賦予了更重要的時代使命,要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更好地服務于人民群眾高品質的生活需求,要向人們展示上下五千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為正是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讓我們的民族一脈相承,讓各民族有了共同的文化認同。
二、不同學科建設背景下的美育
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美術、藝術、科學、技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新時代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離不開美育的參與,其相互間的交叉融合更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需要能夠將藝術與科學有機結合的“全才”。其中,美育的核心是不變的,需不斷變化的是美育的方式和方法。美育要始終結合時代和社會的需要進行“匹配”,甚至更為超前的調整,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新工科建設背景下,美育將在高等教育中,尤其是綜合性高校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它不是某一個學科的工作,也不是哪一個學院的責任,而是學校從宏觀層面來重視的一項工作。要將文科與工科、藝術與科學,形成相互促進的交叉研究體系,美育就是他們彼此之間交叉融合最“恰逢其時”的紐帶。綜合性高校的通識教育開展已久,美育與通識教育可謂是相得益彰,在高校推進美育工作時與通識教育相結合,形成通識美育課程,開發通識性的美育教學體系,使美育發揮更廣泛的價值。
“美育學”作為一門學科,是伴隨著美育的發展而必然產生的結果,盡管目前并未形成系統完整的體系。“美育學”學科的建設應切實從理論層面對美育的內涵與外延、功能與作用、目標與重點、意義與價值進行梳理,甚至總結前人的經驗與教訓等方面展開研究;從實踐層面對構建美育教學體系的方式方法、社會影響力和社會效益展開探索。以理論指導實踐,從實踐中探索踐行理論研究成果,二者相互促進,逐步形成系統的“美育學”學科的科學建設。
三、信息技術作用下的美育
現代信息技術,尤其是網絡對美育的影響是之前任何時代都不曾出現過的,它使教育及信息的傳播不再受時空的局限,讓世界各個地區的最新藝術資訊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傳播。讓其廣泛的覆蓋面、高效的傳播方式,使受眾面得以不斷最大化。這就是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帶來美育方式的改變。這種改變在當下還是優點更多一些,但隨著發展的深化,難免會有偏離。因此,在今后的發展中,美育要如何合理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要如何把控質和量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
此外,線上教育的迅猛發展,不僅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還改變了人們的審美的方式,更改變了美育的教學傳播方式。與線下教學活動不同,線上教育最大限度的整合了優勢資源,打破了地域教育資源的壁壘,使美育教學活動形成“良性競爭”,受眾接觸美育的途徑也更多元化和自主化,可以根據自身的喜好選擇所需的藝術形式。但也要看到,線上教學無論如何都與線下教學存在巨大的差異。畢竟很多需要學生參與動手實踐的技法在線上教學中都如“隔靴搔癢”,教師的投入度和學生的參與度都沒有得到最大限度的釋放,這是線上教學沒有辦法通過技術更新來彌補的。
從表面上來看,線上和線下的美育教學是兩種不同的形式,但也正是這兩種不同的形式導致了其各自內容上的側重亦有所不同。其實,日常教學中,在課程內容相同的情況下,以何種教學方式輸出,才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接受與“吸收”,是教學活動始終在探索的教法問題。但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卻發現,當形式出現創新,抑或是與時代的發展緊密結合時,學生往往只關注了教學的形式,而忽略了本該掌握的學習內容,所以線上和線下教學形式只有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才能更有效地進行美育教育及傳播。此外,美育受眾人群的不同,也是教學活動采用不同形式的主要原因之一,年齡和角色不同,對不同教學形式的接受度也不同,模式化采用單一的教學形式,而不考慮多因素的差異性往往也達不到美育的預期效果。文藝領域所倡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論點,其本質就是為了實現不同受眾的、不同審美思想而存在的,同時也是滿足不同人群對不同文藝作品需求的一種方式。
誠然,前面提到當今現代信息技術的空前發展,打破了全國乃至全球信息傳播的壁壘,無論身在何處都能夠第一時間通過網絡獲得最新的資訊,利用好這個傳播途徑,優質的美育教學資源也能夠最大地釋放其在精神和審美方面的教化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國學大師們的思想通過網絡及線上的教學平臺傳遞給學生,任課教師的角色則改變為引導者、啟發者,激發學生思考的鞭策者。作為一個從事過多年少數民族地區美育工作的人,深深地體會到人們對美的向往、理想和渴望應該是平等的,是不分民族和貧富的。那么,我工作中曾經積累的少數民族地區的優秀傳統文化和審美知識,也是一種教育資源,用來與大眾進行分享,也是一種美育活動,至少這樣做發揮了其作為美育教學資源的知識傳播和感染作用。切身的經歷使我認識到,合理地利用每個美育工作者身邊的、特色的藝術資源,并進行美育傳播,其效果也能發揮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高校美育之我“建”
基于多年從事高校專業美術教育的經歷,覺得僅通過專業美術教育對社會進行美育的輸出是與真正的美育教育,發揮美育活動應有的教育意義是存在很大差異的,也是遠遠無法滿足社會對全面人才美育能力要求的。特別是部分當代的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往往缺乏健康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因此在心智未成熟期就會出現報復性的嘗試各種新鮮事物、不能明辨是非,出現人格缺失、創造力缺乏等種種行為和亂象。鑒于此,培養身心皆美的、具有健全人格的當代大學生,美育責無旁貸。我希望能夠推廣一種大眾美育,在綜合型大學中開展一種通識美育,全面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即在原有通識課程中融入和加大美育課程的比例,使當代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思想落到實處。
同時,我還在思考高校美育工作者們可否在美育工作中發揮好平臺作用?成為連接大中小學美育,學校美育和社會美育的橋梁和紐帶。專業教學中培養出的專業過硬的美育人才,發揮自身的優勢在學校通識教育中將美育融入各個學科,實現交叉融合,為當地的中小學及校外美育教師提供不斷的知識更新培訓,為社會搭建更多的美育交流平臺,全方位、多層面的構建出完整的美育教學體系,從而使美育形成一個多維度的良性循環閉環,以常態化的方式及發展模式來服務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