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紫榭

關鍵詞:老年人;需求;人行道紅綠燈設計
現有的交通規劃設計對老年人的出行需求考慮甚少,不能很好地貼合老年用戶的生理、心理與過馬路時的行為特征,老齡人口的交通出行安全問題不能很好的得到保障,在過馬路情景下老年人產生的焦慮、緊張等心理問題仍未解決。因而,怎樣在適老化設計飛速發展的背景下,滿足老年人的需求,保證老齡人出行的安全性和舒適性,提升老年人群體的生活質量,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與研究的課題[1]。因此,文章基于老年人的需求,著重探討人行道紅綠燈設計,以期滿足老年人的出行需求。
1 研究背景
1.1 我國老年交通事故高發
近年來,我國老年人交通事故一直呈高發狀態。例如我國在1992—1995年期間,死于交通事故的老年人每年平均為7600人,占年平均死亡總數的11.5%。而且,老年人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占死亡總人數的比例要比老年人占總人口數的比例高出3% ~ 7%,其致死率也要比其他年齡段明顯高得多[1]。老年人一般體質較弱,同時存在聽力、視力下降的問題,又因老年人常伴有慢性疾病等原因,一旦受到交通事故等創傷的刺激,便不易恢復,因此死亡率極高。而且由于老年人反應能力、應急能力等較遲緩,活動靈活度也較差,因此緊急情況下極易出現判斷失誤的狀況,造成危險。
1.2 時代背景下適老化設計應運而生
適老化設計是一種始終堅持以“以老年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是在設計過程中關注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行為特征、習慣、偏好等,使產品和服務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在公共設施適老化的研究中,要以老年用戶需求為出發點,緊抓設計痛點。
信息科技產品對老年人具有一定的應用潛力和實用價值,但是該類產品對老年人并不友好,存有較多的可用性問題。倘若針對老年人開發新產品,或者針對現有產品進行優化及更新迭代,必須要考慮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影響。目前,“適老化”這一名詞已逐漸引起人們的反思,產生了許多相應的適老化設計,但是對于心理方面的設計卻考慮較少[2]。
2 基于老年人需求的人行道紅綠燈設計流程
2.1 基于訪談法進行老年人需求分析
文章基于用戶訪談法,對老年用戶過馬路過程中的行為進行研究,通過與老年人進行面對面的交談來了解受訪老年人心理和行為的特征。通過訪談發現老年用戶過馬路時主要以人行紅綠燈的倒計時為主要參考依據。過馬路前,通過觀察人行紅綠燈倒計時框中的所剩時間,自行判斷能否通過馬路;過馬路時,老年人也會根據倒計時信息來自行調節步速。其中,老年人普遍反映,他們會借助一系列自己青睞的小方法來過馬路。例如,有一部分老年人會采取“一秒一步”的方式來輔助自己按時通過路口,防止自己因步速過慢而無法及時通過;還有一部分老年人會采取“隨大流”的方法,過馬路時盡量保持跟人群速度相近,便可以按時通過,當時間不足以通過斑馬線時,他們會等待下一次綠燈再行動。
2.2 構建同理心地圖
同理心(Empathy)是指對其他需要幫助的人有同情和關心的情感體驗,是預測社會行為的重要變量 [2]。同理心地圖是一種以用戶為核心的研究方法,通過利益相關者的視角感受和描述研究對象的相關特性,其目標是幫助研究人員建立同理心,從而更深入地了解研究對象[3]。因此,文章基于過馬路的情景,選取以老年用戶為中心進行同理心地圖的研究,研究結果如圖1所示。
2.3 構建用戶體驗地圖
用戶體驗地圖對老年用戶在過馬路過程中與人行紅綠燈的交互過程中的多個接觸點進行詳細分析,分析老年人的用戶體驗與過馬路需求,包括過馬路行為、情緒感受和痛點分析等。為了深入挖掘老年人過馬路過程中存在的痛點與需求,總結適老化設計機會點,提升老年人過馬路的體驗,為老年人的出行安全提供有力保障,進行了用戶體驗地圖的構建,如圖2所示。
用戶體驗地圖的構建主要是創建目標用戶角色模型,標記目標用戶使用服務的整個過程,預想并羅列出目標用戶在整個服務過程中所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發現總結用戶在體驗過程中涉及的接觸點、整合完善用戶體驗地圖,解決各個階段中所出現的問題,做出能夠滿足用戶需求的服務[4]。根據時間順序的先后進行分析,老年人的過馬路過程分為過馬路前、過馬路時、過馬路后三個階段,文章著重分析在過馬路前及過馬路時與老年人的接觸點、體驗和感受。經過對老年人情緒、行為等因素的綜合分析,總結出老年人在整個過馬路過程中存在的痛點主要有:(1) 焦慮情緒難以排解,極易產生緊張情緒;(2) 不知道自己能否在剩余時間內通過馬路,缺乏過馬路過程中行人位置與剩余時間的直觀反饋與信息匹配。
2.4 提出設計思路
受年齡的影響,老年人關于新事物的領悟能力、承受能力和思考能力都會有所衰減,因而對產品功能點有一定的隱性要求。為了保障人行紅綠燈可以更好地滿足老年人的行為與需要,文章將提出基于老年人需求的人行道紅綠燈設計思路。
2.4.1 造型功能體驗設計
調查顯示,老年人關于圓潤、簡潔的產品造型具有認可度與認同感。一方面,對于公共交通設施而言,圓潤的外輪廓能夠使產品在日常使用中更加安全,圓形元素、倒角化的多次運用可以避免被鋒利棱角及邊緣誤傷的危險發生;另一方面,認可度與認同感能夠為用戶的內心帶來舒適的體驗感。同時應基于遵循《道路交通信號燈設置與安裝規范》(GB14886-2016)中的規范尺寸,針對人行紅綠燈可變動的產品尺寸、比例及造型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與調整,并將老年用戶的需求作為重要的參考依據。
在對市場上已有的人行紅綠燈調研后發現,人行紅綠燈主要以功能開發為主,對外觀造型美學考慮較少[4-5]。因而,在進行外觀設計時,可以通過仿生形態從精神上減緩老人緊張、焦慮的內心感受,將傳統人行紅綠燈與仿生元素進行整合,使人行紅綠燈這類形態功能相似的公共設施設計更加貼近大自然,從而符合老年人的情感需求。
2.4.2 色彩功能體驗設計
在進行適老化產品設計及更新迭代時,應將老年人對于色彩的敏感度和產品材質的舒適度作為設計考慮的重要因素。根據相關的調研顯示,老年人偏愛于暖色系,對于明亮的暖色調、柔和淡雅的色彩尤為鐘愛,在色彩學上,暖色系有助于緩解老年人的心理壓力[5]。同時,由于設計心理學中文化限制因素及常規視覺習慣的影響,在交通文化與交通規則中,紅色代表警示信息,綠色代表允許通行,故交通信號燈顏色不能隨意變更,否則將會違背設計的基本原則。因此,在不違背常規視覺習慣的前提下,選擇適當的配色來進行人行紅綠燈的外部涂裝,不僅可以緩解老人的緊張情緒,而且可以使老年人在過馬路過程中避免產生焦慮情緒,從而解決不適情緒帶來的不利反應,起到舒緩心情的作用。
適宜的配色使得人行紅綠燈與老年用戶的交互過程中存有溫馨與舒適之感,消除了老年用戶內心的緊張和焦慮,并能滿足他們的情感訴求。為了充分考慮他們的情感所需,可以在進行人行紅綠燈設計時,以舒緩色系為主,讓老年用戶在過馬路過程中體會到人文關懷。
3 結語
文章通過訪談法、同理心地圖、用戶旅程圖等研究方法,對老年人進行需求分析,并將研究結果對人行紅綠燈設計的影響進行歸納總結,以期為基于老年人需求的人行道紅綠燈設計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面對當前的老齡化現狀和日益復雜的社會環境,全社會應攜手努力,共同營建充滿關愛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