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太朝 楊春鎖

關鍵詞:鄉村振興;人居環境;擺依村;活化路徑
從人類聚居角度來看,不論是城市、集鎮還是鄉村都是人類活動與居住的場所[1]。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圍繞2018年1月印發的中央一號文件“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持續推進鄉村振興,全面提升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2]。云南省易門縣積極踐行“兩山”理論,充分利用山水田村天然稟賦,整合優勢資源,激發內生動力,走特色化鄉村休閑旅游之路,以期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1 擺依村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
1.1 擺依村現狀
擺依村整體地形為西南高北側低,四面環山,最高點位于擺衣村南側的脊背山,高程約為1970米;最低點位于村莊北側的十街河,高程為1495米。擺衣村及周邊梯田、果園坡度主要在0°~ 25°之間,形成了層次豐富的田園景觀。脊背山和賈姑山坡度較大,均在25°以上,形成了優美的山林景觀。擺依村用地以村莊用地、農田、山體、道路、河流水體為主。村莊保留了自然的肌理和空間尺度,民居建筑高低錯落、曲徑通幽。根據現狀地勢,南北兩側為大面積的山體,中間區域以村莊、農田和河流為主,區域內道路大部分為3—6 米的水泥路,交通狀況良好(如圖1圖2)。目前,對外交通聯系主要依靠從村莊東側經過的易峨高二級水泥公路,交通狀況總體良好。村莊背靠脊背山,面朝十街河,中間縱橫交錯的梯田沿坡而布,村莊西側的兩個小型水庫鑲嵌于山谷之中,形成擺依村獨具特色的“田園相伴、古寨相嵌”格局,2017 年已授牌國家民族特色村寨[3]。
1.2 擺依村的存在問題分析
走進擺衣村,可以觀田園風光,品彝族文化,賞山寨美景。這里因其最生活化的方式而吸引著愛生活的人。但擺依村現在也存在著諸多問題:(1) 村莊理念或發展導向不明晰,如沒有資源循環利用、聚集效應、商貿物流、智慧管理、文化提升、產村融合、休閑養生、精致田園、鄉愁記憶、慢生活等明晰的理念;(2) 圍繞既定的目標來布局、統籌,謀劃不夠;(3) 基礎設施不完善;(4)產業布局和產業鏈有待延伸;(5) 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鮮明,但缺乏特色挖掘等。
2 擺依村得天獨厚的資源分析
2.1 山脈
擺依村境內有賈姑山、脊背山、南山和豐富的生態林地等資源。村莊背靠脊背山,西側為賈姑山,北可遠眺南山,三山環村,植被豐富,環境宜人。村口尚積泉旁有幾顆高大挺拔、枝繁葉茂的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喜樹,婷婷玉立,面帶微笑的迎接著遠方到來的客人(如圖3)。“情醉環山,品林趣禪幽”三面環山的地形地貌,造就了獨特的立體氣候,特別適合瓜果和冬早蔬菜的種植,在給村民帶來豐厚經濟收入的同時,也提供了天然氧吧和良好的生態宜居環境。
2.2 水脈
從衛星圖和無人機拍攝的圖片中可以看到村莊向北可俯瞰十街河,西側有黑龍一和黑龍二水庫,蓄水量約57 萬平方米,村莊內有多條小溪流過,河流(三鄉河)從擺依村前經過,村莊及周邊水環境良好。水是財祿和生機的象征,伴水而居的村莊布局使村莊充滿了生機,也無形中增添了村莊的神秘感,吸引著研究者和游客的踏足。碧水靈修,浩浩蕩蕩的水是擺依村璀璨歷史的源起之處,奠定了其獨特的水景觀、水文化和水韻味。
2.3 田脈
擺依村北部和東部皆為大面積的梯田,梯田層層疊疊,沿坡而布,具有極佳的視覺景觀效果[4]。水鄉之畔,得天獨厚的廣袤田園與其緊密相連,一方田園養育了世世代代擺依人,另一方面梯田阡陌,是擺依村發展的寶貴財富,是擺依村振興的產業基礎。這片肥沃的土地滋養了擺依村的祖祖輩輩,給在這里生活過的人留住抹不去的記憶場所[5]。“拾趣田園,享花果醇香”,擺依村坐擁這片豐饒的土地,具備開發體驗田園農耕野趣的先天稟賦。
2.4 文脈
作為彝族聚居的村落,擺依村有豐富的彝族文化可供挖掘,其中以民間習俗、節慶活動、飲食文化等尤為突出。生活方式彝韻十足,世代承傳的嗩吶、花鼓舞、煙盒舞、左腳舞、跳三弦、祭龍、跳樂等民族文化特色鮮明、韻味十足。
擺依村是彝家文化的天然博物館,彝家人熱情好客,以歌舞傳情,以酒會友,他們的熱情好客著實讓人流連忘返。擺依村人文歷史景觀資源豐富,如茶馬古道、尚積泉、傳統古建筑等數不勝數(如圖4)。
3 鄉村振興背景下易門縣擺依村人居環境的活化路徑
3.1 改變功能結構布局
結合擺依村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現狀、村莊肌理格局、特色歷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產業現狀等因素,應科學合理組織功能結構,規劃以彝寨游覽區、濱水景觀區、集散活動區、梯田觀光區、山體休閑區對擺依村進行功能分區。
結合水潭及水稻梯田形狀,對河流水體走向適當進行梳理,采用自然緩坡的駁岸形式,提高水岸的親水性,形成具有層次、色彩豐富的景觀效果。彝寨游覽區應盡量保護村落整體風貌及自然肌理,保留現狀宅基地,保護能引發村民集體記憶的意象要素,如古樹、廣場、寨門、磨盤和傳統老物件等[6]。在保護現狀梯田格局和自然肌理的基礎上,延續梯田風光自南向北景觀的貫通和連續[7]。此外,對梯田農作物種植進行引導控制,劃分季節、成規模地選擇兼具觀賞價值的主要農作物,使其形成層次豐富、具有韻律感的田園景觀。村莊南部山體自然優美、植被茂密,是村寨的自然大背景,適宜建立森林公園,通過恢復茶馬古道遺址,與新規劃林中游路連成整體,為游人游憩、康體、運動、避暑等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
3.2 合理布局道路及綠化景觀
合理優化擺依村車行系統、步行系統、停車場和廣場。改善擺依村現有的車行道路,對局部道路進行拓寬,在村寨西側和北側外圍可考慮增加部分車行道,與現狀道路共同組成村莊外圍車行交通環線,有效串聯村莊的交通聯系。全村步行道有石板路、石板緩坡、汀步和木棧道等幾種寬度不等的形式。改造現狀步行游路,并在農田觀光區、濱水區等區域根據游覽需要增加步行游道,順應地形,采用自由、流暢的形式。結合入村主要道路,建設生態停車場,在停車間隔帶種植冠大蔭濃的樹種為車輛庇蔭。并結合村莊內部空地,合理設置休閑小廣場,為村民和游客提供豐富的休憩空間,同時增強村莊內部的空間序列感。
合理設置綠化景觀系統和植物配置。將人工景觀與自然景觀相結合,以點串線,以線帶面,形成多層次、立體化的景觀體系。在保留現狀果園、梯田格局的基礎上,通過豐富重點區域植物配置,突出軸線的綠化景觀結構,加強對內部及周邊區域現綠化的管理。
3.3 調整產業規劃布局
擺衣村立足農業,農旅結合,以良好的自然生態基地為最大優勢,以地域文化為最大特色,通過農業的現代化升級,產業鏈延伸,推動產業聯動與融合,發展高端農業。從現有產業以及蘊含的各種資源發展可行的產業形式,選擇不破壞生態環境、并有利于生態環境的改善和鄉村旅游發展、經濟前景好、可持續收益的產業,同時應杜絕高污染、高能耗、低環保的產業進入。
4 結論
鄉村人居環境活化提升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農村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鄉村人居環境的改善有助于提高農村居民生活品質,加快農業經濟的轉型發展,優化城鄉功能布局和增強鄉土文化自信。因此,應立足鄉村發展實際,從多方面著手,不斷探索和創新人居環境活化思路與模式,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引下逐步實現農村美、農民富、農業興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