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凝

一年一度的高考落幕了,高考對于大部分中國人來說絕不陌生,甚至是刻骨銘心。每個人的高考故事背后,都鐫刻了太多鮮活的青春故事,還有很多個年輕氣盛的抑或是經老師家長諄諄教誨的“高考夢”——上了大學之后我就自由了,再也不用懸梁刺股地學習了;考上了好大學我和我們家的人生命運就改變了;上了好大學我就可以認識一群厲害的人,我的人生會更加精彩;上了大學之后我就可以開始真正行使我對自己的“主權”了……高考對于很多人而言,是一個具有成人禮意義的重大社會事件。那么,后來這些“高考夢”實現的怎么樣了?本篇文章里,我們分別匿名采訪了三位“80”“90”“00 后”的“同學”,追蹤當年的高考夢在他們后來的人生道路上的發展軌跡,和與這些夢想相伴相生的人生重要議題。面對這些議題,他們是怎么應對的;面對這些議題背后的困擾,如果是存在主義哲學和心理治療大師會怎么說呢?
小蘭, 女,“00后” —— 我似乎總在追著我的自由拼命奔跑
“上中學的時候,覺得生活被學業安排得死死的。那時候覺得自己好不自由,然后老師和家長反復地告訴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現在的束縛是為了我以后考上個好大學,有了好平臺就能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了。那時候我覺得聽上去很有道理,后來我考上了個不錯的大學,發現完全不是這么一回事啊!雖然人生道路的選擇一下子變多了,但因為身邊都是大神,大家從大一就開始規劃出國、考研、實習。為了畢業能有個好去處,我就這樣緊隨大家的步伐,努力在大學期間安排好自己,畢業進了人人羨慕的大單位工作。現在,雖然感覺沒有人再要求我一定做什么,但是我發現,我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通關任務,我憧憬的自由似乎總是在下一個任務完成之后。”
我們本能地渴望自由,渴望擺脫過一種“被規定”的生活。自由似乎是我們一直都在面對的,但是又不需要必須去“解決”的一個重要的人生議題。我們不需要馬上去解決,是因為我們如果放棄主動選擇自己的生活,那么生活便會讓我們承受被動選擇背后相應的責任,一些我們可能并不樂意接受的“任務”。存在主義哲學認為,當我們開始選擇的時候,我們便開始擁有自由了。但是這份自由意味著我們對自己的生活、行為,甚至是自己的無所作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薩特說:“我們是自己選擇的產物。我們生活的真實性意味著我們會對自己有價值的存在進行評估,然后通過真誠地對待這種評估結果來生活;我們需要付出勇氣去成為那個我們本應成為的人。”
但是可能我們經常會覺得,當下這個快節奏的、充滿規則的時代,似乎很少有給我們真正選擇的機會。其實,我們任何時候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只是選擇生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哲學家羅素曾說:“當我們沒有選擇的時候我們會充滿憤恨,但當我們有所選擇的時候我們又會充滿焦慮!”所以,很多人會因為很多種焦慮而選擇“放棄自由”。但是,“選擇成為一個自由的人”,確實是一個有智慧、有力量、有擔當的成年人的特權,那是閃著人性中力量與勇氣光芒的自由。
小李,女,“90后”——我似乎正在愈加繁華的生活中體會前所未有的無解的孤單
“我們念書那會兒就有一種風氣,家長總喜歡跟我們夸‘別人家的孩子。所以慢慢地,我似乎也在不知不覺地努力想做好,成為那個別人家的孩子,但高考我并沒有考好。那會兒我本來特別沮喪,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沒想到很多同學,包括我父母都來安慰我,說沒關系,高考只是人生的一個小考驗,別那么在意。那個時刻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被支持。讓我深深意識到,即使我不成為‘別人家的孩子,我也可以是被愛護的。但是后來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一切也都還是挺順利的,可以說是越來越好了,但是我發現,當初高考失利時候那種被無條件支持的關系似乎越來越少了。我在生活中把自己‘打造得看上去越來越體面,但好像我內在的那些親密關系漸漸地離我越來越遠。我越來越意識到每種親密關系都是那么的有限。”

高考之前,成為“別人家的孩子”似乎是大多數人的目標。后來我們在體悟生活中發現,我們似乎永遠無法完全讓人認可,更無法通過尋求認同感來永恒地抓住一段無條件親密的關系。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冷峻的現實,在關系中,可能只有那種孤獨感是無條件的、永恒的。存在主義哲學認為,孤獨感是人類境況里無可遁逃的組成部分。但是人們可以通過審視自己的內心及感知這種分離感而獲得力量。當我們認識到除了自我肯定外我們無法依賴任何人時,孤獨感就產生了。也就是說,我們必須自己賦予生活意義,必須自己決定生活方式。我們做嬰兒跟母親開始分離的時候,才開始意識到我們和媽媽不是一個人,媽媽作為一個“他人”給了我們非常寶貴的愛。是分離讓我們意識到彼此的存在,是關系有限性讓我們可以更具體地感受那里面的重量,是那種讓人無邊又冷靜的孤獨感,讓我們探索自己無限的力量和感受外在關系的溫度。
小張,男,“80后”——我沒空思考人生的意義是什么,因為我停不下來
“我來自農村,那時候家里面說我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子,要考上大學出人頭地,改變家族命運。后來我考上了重點大學,我們村子還為我舞獅子、打擂臺慶祝了一天。不害羞地講,那時候我得意的像登上了珠穆朗瑪峰。后來上了大學,進入了社會之后,我發現當時高考之后的那種得意,真是如同一種井底之蛙的狂喜。我們生下來就在不一樣的起點了,也許不同的起點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但是似乎這一切終究也沒太大的區別。更讓人感嘆的是,我一路優秀地拼搏到中年混到了公司管理層,發現當初輟學的高中同學已經做了另外一家公司的老總。但是我也沒空多想,因為007的加班生活,和一家老小嗷嗷待哺讓我只能埋頭工作,別無選擇。”
在忙碌生活中卻深深地感到無意義似乎是現代中年人最熟悉的感受之一了。忙碌似乎也讓我們沒空去尋找意義,給了我們回避去思考一個如此嚴肅的議題的華麗借口。但是,追求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感似乎是人類無可遁逃的心理訴求。是意義感讓我們的內心充實,反之,我們的心靈便在一點點被忙碌的生活抽空,空到哪一天可能突然發生了一個意想不到的事件,就把我們的心靈擊碎了。存在主義心理療法認為,生活中的無意義感會導致恐懼感,人們時常會被生活的空虛所困。生活確實本身就是沒有某種確定的客觀的意義的,我們越想通過理性在生活中尋找意義,可能越容易錯失它。對于每個人而言,生活的意義和快樂感一樣,它是主觀的,必須通過感受去捕捉和自定義。意義是我們去“投入”的副產品,投入是我們愿意去創造、去努力、去愛的承諾。
高考結束時,我們可曾想到那些洋溢著青春鮮活氣息的憧憬,竟然在未來的人生里,慢慢演變成了我們需要花一生的時間去思索、實踐的重大人生議題,陪伴著我們在人生的航線里乘風破浪。而存在主義哲學大師以其對生命充滿冷峻而深沉的愛的理解,給了我們一種在撥開生活朦朧面紗之后,還能去愛與創造的力量。讓我們敢于做夢、追夢,用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幀去創造那份私人定制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