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友華,女,共產黨員,1951年出生,2006年開始參與環保事業。目前是安北民族團結社區德勝門愛心斑馬線團隊的負責人。
說起斑馬線,大家都熟悉,幾乎一出門,次次舉頭望,天天腳下踏。尤其在車多路窄的胡同中,文明斑馬線是生命線,是安全線。
在德勝門箭樓,就有一支以李友華為首,德勝街道小巷管家為主的花甲人斑馬線團隊,她們身穿藍馬甲,頭頂小紅帽,一年365天的周末日和法定節假日,帶領各校學生相約堅守在首都北部要塞,疏導交通,為民指路,扶老護幼。
在箭樓西側斑馬線上,在車水馬龍中,用“人墻”攔截南行的車輛暫停一分鐘,護送路西的游人安全通過斑馬線,踏進公交樞紐,乘公交車綠色出行。在助力路人“3510”出行中,自己也完成個人“3510”低炭環保綠色生活。德勝門這條斑馬線,坐擁在德勝門西交通樞紐站出口處,在城樓北廣場上設有919路直達延慶的快慢車,去延慶世博公園的直達車,去十三陵、長陵的872路,其中發車最多的是877路,這是一趟往返北京著名旅游景點,八達嶺長城的始發站。疫情之前,大多數是來自世界各地,慕名登長城,做好漢夢的游人,也是“3510”綠色出行的必經之地。
德勝門箭樓斑馬線,它是京城少有的幾條不能設紅綠燈的斑馬線。每逢周末,斑馬線上人車自由通行。尤其旅游旺季,成千上萬去長城的世界各地游人,如織如潮,德勝門箭樓前熙熙攘攘,十分擁擠。為緩解擁堵,德勝街道宣傳部和綠色啄木鳥志愿服務中心攜手助推成立了德勝門愛心斑馬線,同時建立了教育培養青少年斑馬線上志愿服務體驗平臺。
5年來效果顯著,平均每年護送游人約7萬人次,斑馬線上首席指揮李友華隊長一直擔當舉著小紅旗發布攔車和行人放行通過斑馬線施令的主角,偶遇游人人數眾多時,每30秒就攔車一次,次次無誤,安全完成任務。這支團隊無論冬三九還是夏三伏以及常態化服務,都堪稱完美。走在德勝門箭樓斑馬線上的游人,看到老小志愿者的熱情服務,都會停留致敬,點贊和鼓掌之聲在古文物旁吭腔響徹,斑馬線上和諧之音歷久彌新。
斑馬線上的服務都是由個體組成,進入團隊后統一管理。所以故事眾多。李友華一人獨當崗前培訓,收隊后會要求隊員進行一句話視頻總結,這也是德勝門箭樓愛心斑馬線團隊特色之一。李友華說:“我崗前的培訓內容,有安全講解、服務手勢、文明語言、微笑服務等,尤其三九天,天寒地凍,志愿者都來自各行各業,互不相識,一組崗前培訓,就把參與者緊緊地拉到一個起跑點,很快地融入其中,齊心協力把事情做好。”
李友華給筆者分享了一個小故事:“有次下小雨,馬路濕滑,但依舊未能抵擋游人前往長城的熱情。我會格外注意隊友和路人的安全以及車和斑馬線的路況,指揮攔車任務本來就重,此時汽車打滑,人身安全尤為重要,當時老小志愿者在雨中值崗斑馬線非常顯眼,有幾位外國友人也來到斑馬線候車,北京志愿者這道靚麗的風景線一下把他們的目光吸引住了,光顧得看志愿者了,不小心腳下一滑,向便道摔了下去,我一把揪住了他的后衣領,避免了一場‘災難,待外國友人直起身,一看是花甲隊長,一邊點贊一邊哈哈大笑,因為語言不通,但是他的一臉感謝我還是能看出來的,事后我的長指甲還折了兩個,生疼了好幾天。”
李友華表示,自己是一名老黨員,愛黨敬業是她的家訓傳承,既然選擇了這項服務,就要踏踏實實把它做好,不怕吃苦,真誠地把群眾需求放在心上,無私則無畏。她將繼續帶領隊員團結互助,砥礪前行,為游客、為行人守護著這一條斑馬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