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紅
【摘 要】目的:探討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心理、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將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接收的70例冠心病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35例,對照組予常規護理,研究組予系統的護理干預。護理前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及SF-36簡明健康量表對患者進行評估。結果:兩組護理后SAS和SDS評分均明顯降低,且研究組SAS和S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護理后SF-36評分評分均明顯提高,且研究組護理后的SF-36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冠心病患者做好護理干預,對改善其心理狀態與生活質量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護理干預;冠心病;心理;生活質量
冠心病已成為我國重要的疾病負擔,冠心病病情控制不佳易迅速發展為急性心梗、心衰甚至猝死。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很多冠心病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低,并且負性情緒嚴重,需要加強干預措施[1]。本研究旨在探討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心理、生活質量的影響,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70例冠心病患者,納入標準:①年齡40歲~80歲;②意識、神志及認知功能正常;③視聽說功能正常。排除標準:①急性心肌梗死;②合并嚴重肝腎腦等疾病;③有慢性疼痛史等。男37例,女33例,年齡60歲~73歲,平均年齡(66.37±7.63)歲,隨機分為兩組各3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予常規護理,主要為口頭向患者解答疑惑,指導用藥等。
研究組予系統的護理干預,包括:(1)健康宣教:設計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手冊,發給患者,指導患者仔細閱讀。護士結合手冊就一些重點事宜向患者進行口頭宣講,并再三強調要嚴格提高自身的執行力,做到“知”與“行”合一。若有任何疑問可隨時通過微信等方式隨時向護士進行咨詢。(2)心理護理:護士與患者接觸時要衣著整潔、面帶微笑、目光關切、語言親和,以提高患者心理上的舒適性,從而拉近護患之間的關系,患者能夠敞開心扉向護士傾訴自身存在的問題。護士要根據患者存在的癥結采取個體化的心理疏導方式。(3)提高“知行合一”能力:指導患者用記日記的方式記錄下每天的飲食、運動、心情、用藥等情況,并總結當天的執行情況,有無做到令自己滿意。若滿意,則繼續堅持;不滿意,則明日爭取改進。
1.3 觀察指標
護理前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得分越高則焦慮、抑郁越嚴重。采用SF-36簡明健康量表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分越高則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兩組護理前后SAS和SDS評分比較
兩組護理后SAS和SDS評分均明顯降低,研究組SAS和S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比較
兩組護理后SF-36評分評分均明顯提高,研究組護理后的SF-36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冠心病是一種生活方式性疾病,除了藥物治療外,還需要做好飲食、運動、心理等方面的管理,消除冠心病風險因素,才能有效控制病情發展[2]。研究表明,合理運動可有效提高冠心病患者心肺功能的適應性,將冠心病的死亡風險降低20%~30%[3]。但僅在藥物治療方法,很多患者的依從性都不高。因此,需要積極干預。本研究采取護理干預,涉及以下方面:(1)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在冠心病防治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但若健康教育內容太過專業、深奧,患者理解起來有難度,將使健康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2)心理護理:冠心病患者由于擔心預后、身體不舒適、經濟壓力、缺乏家庭與社會支持等原因,心理是十分復雜的,易產生負性情緒,而負性情緒會影響患者的治療與生活質量。(3)提高“知行合一”能力:護士最樂于見到的是患者通過護理干預后,錯誤的認知與行為均得到改變。本研究采取記日記的方式,是一種自省式方法,能夠充分激發患者的自我能動性,激發患者對自我負責的責任心,從而改變不合理的行為,提高遵醫依從性,病情得到良好控制,生活質量自然得到改善。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研究組SAS和S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并且SF-36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證明,對冠心病患者做好護理干預,對改善其心理狀態與生活質量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 1 ] 李世浩,于杰.冠心病心絞痛病人急性心血管事件發生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9,17(12):1865-1868.
[2] 田園,呂筠,李立明,等.中國成年人中心性肥胖與缺血性心臟病發病風險的前瞻性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8,39(9):1172-1178.
[3] 劉西花,李曉旭,畢鴻雁,等.聯合抗阻-耐力運動對冠心病患者心肺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8,33(8):915-919,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