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齋

作品描述:盛宣懷行書“聲無細聞,雖遠猶近;勞而不伐,有實若虛”八言巨聯軸,尺寸201.5×35cm×2,紅色底灑金箋本。
作者簡介:盛宣懷(1844—1916),江蘇常州人。字杏蓀,又字幼勖、荇生、杏生、號次沂、又號補樓、別署愚齋、晚年自號止叟。清末大臣(官至從一品),官辦商人、買辦,洋務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政治家、企業家和慈善家,被譽為“中國實業之父”、“中國商父”、“中國高等教育之父”。秀才出身。同治九年(1870),入李鴻章幕,協助李鴻章辦洋務。受到李的賞識,第二年就已升到知府的官級。后曾歷任授太常寺少卿銜,授大理寺少卿銜,賞加太子少保銜,工部左侍郎,郵傳部右侍郎,郵傳部尚書等。一生經歷傳奇,成就不凡,創辦了許多開時代先河的事業,涉及輪船、電報、鐵路、鋼鐵、銀行、紡織、教育諸多領域,影響巨大,中外著名,垂及后世。其曾創造了11項“中國第一”:第一個民用股份制企業輪船招商局;第一個電報局中國電報總局;第一個內河小火輪公司;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第一條鐵路干線京漢鐵路;第一個鋼鐵聯合企業漢冶萍公司;第一所高等師范學堂南洋公學(今交通大學);第一個勘礦公司;第一座公共圖書館;第一所近代大學北洋大學堂(今天津大學);創辦了中國紅十字會。熱心公益,積極賑災。著有《愚齋存稿》《常州先哲遺書》《經世文續集》等。慈禧太后評價:“盛宣懷為不可少之人”。李鴻章評價:“志在匡時,堅韌任事,才識敏瞻,堪資大用。一手官印,一手算盤,亦官亦商,左右逢源”。張之洞評價:“可聯南北,可聯中外,可聯官商。” 孫中山評價:“熱心公益,而經濟界又極有信用”。
上款人簡介:譚紹裘(晚清時期·生卒年不詳),湖南善化人。字彥伯、伯冶、榕墅。年二十有七,長沙府善化縣學優稟生,肄業岳簏城南求忠書院。光緒十七年(1891)舉人。粵湘兩省相接壤,兩省人士也互相交往結識。維新之始,康有為、梁啟超首先提倡,湖南舉人任錫純、文俊鐸、譚紹裘等聯名相繼響應,既而聯絡其他各省舉人,后同上一書,即“公車上書”。光緒二十年(1894)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改江西萬載知縣。其任知縣時期,于光緒二十五年(1899),重修著名的“四大賢母”之一、晉代著名大將軍陶侃的母親墓,并立“重修晉太尉陶侃母墓”銘碑,以記修葺事。后任陜西扶風知縣。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纂修《撫風縣鄉土志》四卷。
款識:紹裘先生之屬。陽湖盛宣懷。
鈐印:臣盛宣懷章(白)、青宮少保(朱)。
人物軼事:盛宣懷作為慈善家,他在天津創立廣仁堂,在上海開創萬國紅十字會等慈善機構,是近代中國最著名的賑濟家之一。
清同治十年(1871年),畿輔大水,盛宣懷的父親盛康捐助衣物糧食,由盛宣懷購買并運到天津散發,這是盛宣懷第一次從事福利事業。河北水災時,盛宣懷與父親盛康一起參與賑災工作,曾到江蘇、上海一帶募捐錢物,收效頗大,因此他才有把握向李鴻章要求增加一萬兩賑款,“回南勸捐,如數歸繳”。
清光緒三年至四年(1877-1878年),山西、陜西、河南、河北一帶遭受極其嚴重的旱災,史載餓殍達一千萬人以上,被稱為“丁丑奇荒”。李鴻章時為直隸總督,正處重災之區,賑災工作十分繁重。他在天津設立了直隸籌賑局處理賑務,盛宣懷以候補道的身份參加該局工作,于1878年5月,被派往獻縣主持賑災。
光緒五年,為了解決河北特大旱災后遺留下來的為數眾多的孤兒寡婦的撫養問題,盛宣懷秉承李鴻章的旨意,在天津設立一座名為“廣仁堂”的慈善機構,其創辦者和董事多為“南省助賑紳士”,如王承基、吳大澄、經元善、鄭觀應、李金鏞等。
1904年日俄戰爭期間,為了救助陷于戰區的民眾,上海的一些慈善事業活動家仿效西方紅十字會的章程和辦法,聯合中立的英、美、法、德等國在滬的外交人士、企業家,在上海創設了一個名為“上海萬國紅十字會”。
1910年2月27日,呂海寰、盛宣懷、吳重熹向朝廷上奏《酌擬中國紅十字會試辦章程請旨立案折》,朝廷于1910年2月27日下諭:“呂海寰等奏酌擬中國紅十字會試辦章程請立案一折,著派盛宣懷擔任紅十字會會長,余依議。”這是迄今所見最早的一份確認清政府下諭指派盛宣懷擔任紅十字會會長的原始文獻。同一天,盛宣懷將這一上諭通知萬國紅十字會的董事之一任錫汾,要他告沈敦和、施則敬等人。1910年6月,中國紅十字會以盛宣懷的名義給各國駐華使、領館發照會,通告盛宣懷被任命為中國紅十字會會長,啟用“大清帝國紅十字會關防”。照會署名“欽命紅十字會會長、太子少保尚書銜、正任郵傳部右堂盛”,第一次在官方文件署名中出現了紅十字會會長的銜名。照會發出后收到了各國領事的復函,表明盛宣懷是清政府正式任命的第一任中國紅十字會會長,并得到了世界各國的承認。
1906年春、夏,安徽、江蘇發生特大水災,受災人口達730萬人。由于地方官吏對賑災救濟工作的漠視和拖延,造成大批災民流離失所,清江、沭陽一帶災民每天餓死者數百人,情況非常緊急。鑒于盛宣懷在歷年賑災活動中的影響和號召力,災區紳民紛紛寫信給盛宣懷,甚至直接派代表到上海拜見盛宣懷,呼吁他出面主持賑濟工作。由于朝廷初次撥給的政府賑災款只有十萬兩銀子,遠遠不夠使用,新任兩江總督端方也竭力邀請呂海寰、盛宣懷主持義賑募捐工作。盛宣懷當時在上海和呂海寰一起與德國、意大利等國進行商約談判,雖然公務繁忙,還是難以袖手,便承擔起義賑重任。由于掌控了上海廣仁堂這樣一個民間慈善機構,盛宣懷運作起來頗為順手。上海廣仁堂成為徐、淮、海水災的義賑主持機構,刊印災啟、登發廣告、寄發募冊、派員巡視調查、收取捐銀、填開收照、編制賬冊、散放賑款賑衣、編印征信錄,一概義賑事務,全由廣仁堂經手辦理,起到了組織機構和指揮中心的作用。
盛宣懷晚年談及廣仁堂時曾說:“上海廣仁堂系鄙人一手所建設,平常辦理各種善舉,遇有災荒,同人提倡義賑,歷有年所。堂內捐置房地、礦業股份,以為恒產,如能經理得宜,未始不可達救人目的。”這里特意提出“上海廣仁堂”,似有與1879年最初在天津創辦的廣仁堂作一區別的意思。天津廣仁堂初辦時帶有官方色彩,經費有一部分來自官方,在上海設立的廣仁堂則沒有了官方經費的來源,主要由盛宣懷主持的輪船招商局、電報局、漢冶萍公司、又新公司等企業贊助,已演變成完全民間性質的慈善組織。
晚年時,盛宣懷對江南地區的紳商長期以來樂于參與災賑活動屢有褒言:“江南義賑,聞于天下,垂四十年,凡遇各省荒歉偏災,一經官紳布告,靡不竭力集資,四出拯濟。”這是基于他數十年來主持義賑活動事實的基本結論。中國近代歷年的賑濟救災活動中,上海地區的民間募捐活動確實是舉足輕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