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洪剛
摘 要:在土地革命時期由于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圍剿和長期的新聞封鎖,中國共產黨形象被動的負面建構給中共領導的革命事業造成巨大阻力。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深入蘇區開展了實地采訪和考察,斯諾視角下中國共產黨形象更加真實、具體和客觀,內涵豐富,包括中共領導人形象、蘇區軍民形象和中共實踐形象。其視角下的中共形象也為當下我們黨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以及提升執政黨形象提供重要啟示。新形勢下我們黨要堅定理想信念,永葆黨的人民本色,發揮群像效應,重視黨的形象他者建構和傳播,以進一步夯實黨執政的基礎,促進外部對中共的客觀全面認知,從而更好應對黨長期執政面臨的內外部風險和挑戰。
關鍵詞:土地革命;埃德加·斯諾;中共形象;他者建構
中圖分類號:D2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21)08-0073-03
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歷史階段經歷了成長、發展、成熟到壯大,同時也在國內外不斷發生深刻變化的時代背景中展現出獨特的形象內涵。中國共產黨的形象是黨的自身本質的集中體現,也是黨的理想信念、價值追求的具體外化,是我們分析中國共產黨如何經得起歷史、實踐和人民檢驗的依據和視角。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的歷史階段,作為一個百年政黨,中共的執政黨形象也成為當今國際社會了解近代以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的重要窗口,是解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線索和注腳,是建構新時代中國國家形象的關鍵要素。土地革命時期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以及政權長期打壓,中國共產黨在早期革命中也被外界歪曲塑造為非??贪搴拓撁娴男蜗?。中國共產黨形象的不實傳播不僅使黨的形象嚴重受損,常常陷入形象傳播和輿論的被動境地,而且阻礙我們黨革命事業在艱苦環境和條件下的開展。
斯諾并不是到訪中國共產黨創建和領導的革命根據地的唯一西方記者,艾格尼絲·史沫特萊、沃爾特·博斯哈德、漢斯·希伯等外國記者[1]也曾深入根據地采訪、報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以及抗日斗爭,記錄并向外傳播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偉大斗爭以及蘇區根據地軍民革命面貌。斯諾深入陜甘蘇區尤其是到被蔣介石集團封鎖和圍剿的紅色根據地,詳細而具體地記錄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根據地軍民戰斗和生活場景,向外界傳達了中國共產黨的思想、理念和主張。斯諾視角下的中共形象為我們今天黨史學習教育提供了豐富資料,也為探究和還原我們黨歷史面貌提供了客觀依據[2]。
一、中國共產黨早期形象的他者負面建構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無論是在革命斗爭實踐中還是形象建構上都經歷了一個艱難時期。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在軍事層面著手對中國共產黨建立的紅色根據地進行軍事圍剿,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武裝展開清剿并以“剿匪”的名義對革命群眾血腥鎮壓。另一方面通過輿論操縱極大破壞了中國共產黨的形象。1931年5月2日國民黨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一次臨時會議通過所謂的《全國一致消弭共禍案》,將中國共產黨稱為“共禍”“赤匪”[3]。為了分化和瓦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進步力量以及離間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大眾的目的,國民黨反動集團的電臺、通訊社、報刊等黨媒新聞機構,也成為反動派宣傳和塑造中共負面形象的主要輿論喉舌,在扭曲建構中共負面形象上具有很大的話語權。而實際上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和組織農民開展徹底的革命斗爭以沉重打擊土豪劣紳,革命隊伍中雖然存在少數不良分子,但還是特別注重把農會的紀律整頓好[4],在土地革命初期提出了“三大紀律”“六項注意”,隨后發展成最初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通過強化紀律樹立革命隊伍的形象和威信。國民黨反動集團對中共污名化和標簽化的輿論導向是配合其對工農紅軍軍事打壓的重要手段,掩飾其軍事獨裁的反動統治,同時也一定程度助長了國內反共的意識形態。國際社會對中國共產黨的早期認知長期受到國民黨右派輿論宣傳的影響,或者受到在華傳教士自身經歷的主觀影響[5],形成了對中國共產黨膚淺和刻板的形象認知。中國共產黨早期形象他者建構的主觀隨意性、片面性和以訛傳訛使紅色中國成為“最大的謎”“混亂的傳說”[6]。
二、斯諾視角下的中國共產黨形象
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在中國國民大革命失敗后于1928年到上海先后擔任《密勒氏評論報》的編輯和《芝加哥論壇報》等報社記者。在進入蘇區之前,斯諾對中國共產黨的了解非常有限。斯諾“西行”的記錄和報道客觀上塑造和傳播了中國共產黨的早期形象,這種鮮明生動的形象既彰顯了黨的生命力,潛藏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勝利的密碼,也揭示了歷史和飽經苦難的中國人民為什么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是激勵我們黨在新時代的偉大斗爭中不忘初心和使命的寶貴精神財富。
(一)領導人的形象維度
斯諾在蘇區對中國共產黨主要領導人的采訪和報道成為塑造中共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斯諾采訪了包括毛澤東在內的多位中共領導者,工農紅軍的主要創建者,其視角下中共領導人的個人特質構成了領導人形象的內核。例如斯諾認為毛澤東身上的特質產生于對中國人民大眾,尤其“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貧窮饑餓、受剝削、不識字,但又寬厚大度、勇敢無畏”的農民要求的一種綜合和表達[6]。毛澤東身上帶有中國農民的質樸純真的性格。在革命斗爭實踐中表現出對國內局勢和世界政治的良好視野、深刻洞悉,“是一個頗有天才的軍事和政治戰略家”[6]等鮮明特質。在同周恩來的交往中,斯諾認為他是行動同知識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純粹知識分子,和許多紅軍領袖一樣,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
首先,斯諾視角下中共領導人的形象呈現是對國民黨反動集團長期負面宣傳的糾偏。斯諾在蘇區的實地采訪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資料,其中與中共多位領導人和軍隊將領長時間的接觸和交流,中共領導人在日常的生活、工作、戰斗場景中形象更加具體,展現出特有的魅力,這不僅成為斯諾了解中國共產黨進而了解中共革命事業的切入點,同時也是革命時期中共形象傳播的起點,尤其是糾正了外界對中共領導人長期扭曲、負面形象建構。例如斯諾視角下的周恩來“頭腦冷靜、善于分析推理,講究實際經驗”,說話態度溫和,“同國民黨宣傳的誣蔑共產黨人是‘無知土匪‘強盜和其他愛用的罵人話形成奇特對比”[6]。中共領導人的個人經歷以及在領導革命事業中展現出的精神面貌和理想信念也通過斯諾的《西行漫記》為更多人所了解、認知重塑和擁護。斯諾從專業記者的客觀立場出發,將所見所聞整理成書出版后引發國內外轟動,“書里沒有什么宣傳,只有對實際情況的報道,原來還有另外一個中國”[7]。斯諾視角下的中共形象不僅在中共形象建構上是一場具有重要意義的“突圍”,也為中共在領導中國革命登上更大的歷史舞臺上做了準備和鋪墊。
其次,斯諾視角下中共領導人有著堅定的理想和信念。在同中共領導人的接觸中,尤其在采訪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等重要中共領導人時,斯諾注重對他們個人經歷的考察。這些個人經歷“是整整一代人的一個豐富的橫斷面,是要了解中國國內動向的原委的一個重要指南”[6]。經過艱苦的實踐和摸索,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救國救民的理想和信念,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共領導人在面對危險、投身革命的精神和活力以及對待人民和士兵上的態度和熱情則是這種理想信念的鮮明寫照。
最后,中共領導人有著樸素的人民情懷。在斯諾對蘇區的考察中,他視角下的中共領導人與人民群眾的關系非常特殊。中共領導人同情長期被剝削的底層民眾尤其是貧苦農民,在革命中重視土地這一關乎農民生計的核心問題,改變貧農處境,同時動員人民群眾的力量。在紀律作風上,注重保護、愛惜老百姓的利益。在生活和斗爭實踐中,中共領導人是人民群眾中的普通一員,不搞特殊化,即使敵人在民眾中不停地反動宣傳和煽動誘惑,中共領導人和人民群眾卻能形成一種堅不可摧的平等、尊重、信任的關系,也體現了人民群眾對中共領導人的愛戴和擁護。
(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蘇區軍民形象維度
斯諾在蘇區的采訪過程中接觸了很多蘇區的戰士以及人民群眾,這也構成了斯諾視角下中共形象的重要內容。從進入蘇區前遇到的鄧發,進入蘇區途中遇到的劉龍火,貧民會的分會主席,再到紅軍指揮員李長林以及抗日劇社長等蘇區將士,斯諾視角下的紅軍將士們有著不同的人生遭遇,但卻都展現出樂觀、無畏的精神品質和革命熱情,同時又滿懷必勝的信念和決心,使得中國共產黨的形象更富有集體性,“有某種東西使得個人的痛苦或勝利成了大家集體的負擔或喜悅,有某種力量消除了個人的差別……但是卻又發現存在于他們與別人共自由同患難之中”。[6]這其中也包括紅軍隊伍中的“紅小鬼”。斯諾視角下這群特殊的少年雖然年紀不大但展現出寶貴的革命勇氣,堅定的信念和強烈的自尊,斯諾也感嘆道“看到他們,就會使你感到中國不是沒有希望的”“在少年先鋒隊員身上寄托著中國的將來”[6]。蘇區的人民群眾是中共領導革命事業的依靠力量,在斯諾西行的時空變化中,人民群眾的形象成為中共形象的重要補充。斯諾在蘇區工廠中探訪了工人的工作條件,參加工廠的政治集會以及各種群眾性文娛活動,斯諾視角下的工人群眾在生產和生活中投入巨大的熱情和積極性,展現出中國普通民眾少有的主人翁意識,“他們是意識到他們是在為自己和為中國做工”[6]。蘇區的資源缺乏,工業條件有限,工人群眾發揮首創精神和主觀能動性解決蘇區所面臨的各種困難。“即使缺乏社會主義工業的物質,卻有社會主義工業的精神”。[6]蘇區農民也從沉重的賦稅和地租當中解脫出來,處境得到改善后便自覺成為中共領導的革命事業堅定的支持者,這一過程表明中共真正順應和代表了中國底層民眾的意志,樹立了獨特的人民政黨形象。
(三)中國共產黨的實踐維度
中共領導紅軍和蘇區人民的艱苦革命斗爭是將理想和信念付諸實踐的重要內容,使黨的形象更加立體和光輝。中共在領導革命斗爭實踐中,克服了重重困難,完成了一個個似乎不可能完成的壯舉。尤其在長征的過程中,紅軍與一路圍追堵截的國民黨軍隊斗智斗勇,展現出了紅軍將士不畏艱險的斗爭精神和英雄氣概。斯諾也感嘆“不能不承認他們的長征是軍事史上偉大的業績之一”。[6]
建立和鞏固政權是中共革命實踐的又一重要內容。中共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成為穩固、發展蘇區的重要保障。隨著中共領導的革命運動不斷發展,蘇區進一步擴大,斯諾對比了國民黨統治下的西北災荒與中共在西北獲得人民的擁護,他認識到中國農民只要有方法、有組織、有領導、有可行的綱領,他們就會斗爭。除了從經濟層面解釋了蘇區人民擁護和支持中共的基礎外,斯諾探究了中共在蘇區推行的各項制度政策和文化教育政策既有很強的靈活性又體現了其特殊性。中共建立和鞏固政權的實踐使蘇區面貌煥然一新,這些都是中共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斯諾所言“當紅星在西北出現時,無怪有千千萬萬的人起來歡迎它,把它當作希望和自由的象征”[6]。
三、斯諾視角下中共早期形象的現實啟示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黨所面臨的形勢越復雜,肩上的責任越重大,黨的自身建設越關乎國家、民族以及人民的命運。斯諾視角下的中共早期形象不僅為我們黨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歷史經驗,更為新時代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從嚴管黨治黨,提升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優化黨的自身形象建設,增強黨的生機和活力,更好發揮黨總攬全局的核心作用提供重要啟示,從我們黨艱苦革命的輝煌形象中汲取力量。
首先,堅定的理想和信念是我們戰勝一切困難,取得勝利的精神支柱。在艱苦的革命斗爭中,堅如磐石的理想和信念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巨大精神動力。我們黨帶領人民從苦難中走來,勝利成果來之不易。堅定的理想和信念始終是我們黨最重要的品質,也是中國共產黨形象的一個重要屬性。我們黨面臨的形勢越來越復雜,挑戰越來越多,我們就越需要樹立堅定的理想和信念并牢牢抓住這一黨內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務。斯諾視角下黨的形象是我們黨主動將個人的理想和信念具體化,付諸中國革命實踐的光輝寫照,今天我們不僅要堅定理想和信念,更要自覺投身并推動偉大的社會革命,將理想信念轉化為行動的力量。
其次,我們黨的本色是黨形象的本質。在長期的斗爭中,中國共產黨把謀求人民幸福和國家復興作為使命和初心。中國共產黨是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人民政黨,有自覺的人民立場和人民情懷。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和追求是我們黨寶貴的品質,也是黨的形象內核。保持黨的人民政黨本色,就要時刻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我們要警惕黨同群眾相脫離的風險。黨員同志尤其是領導干部和高級干部消極作為甚至違法亂紀行為嚴重敗壞黨的形象,極容易導致黨在人民群眾中的人民政黨形象負面化。同時外部勢力也從沒有停止離間和挑撥中國共產黨與中國人民的關系,試圖從內部瓦解中國,阻滯中國發展進程。在中國的發展進入“強起來”的關鍵時期,尤其是當前國際形勢斗爭的新階段,越需要加強我們黨的自身建設,要不忘初心,永葆人民政黨的本色,傳承黨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的優良傳統。
再次,深化對黨的認知要注重群像效應。中國共產黨是總攬全局的領導核心,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在各領域取得了重要成就。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政治外交等宏觀層面以及百姓生活等微觀層面都展現新的特點,同時也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促進民眾從各維度深化對黨的認識,這是了解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的重要條件,也是全面建構黨的形象的必然要求。要始終堅持并發揮黨在各領域的主心骨作用,推動社會各項事業不斷前進,使發展成果惠及人民、貢獻世界。在黨的形象外部建構和傳播中,既要有宏觀層面的介紹又要有微觀層面的立體呈現,從多層面和角度主動設置議題,講好國家故事和黨的故事,為中國共產黨的海外形象認知提供豐富、多元的信息源和素材,為海外民眾能夠更加理性、客觀地認識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創造條件。
最后,重視黨的形象他者建構和傳播。斯諾以旁觀者的視角和客觀立場,排除意識形態的干擾,在蘇區的采訪、考察以及報道特別是通過對“異文化”的解讀呈現并重塑了中共早期形象,產生廣泛國內外影響的同時也加深了他對中共以及中國革命的認知、理解和同情,并以實際行動支持中國人民和中國革命事業。正如他所言“中國已有成千上萬的青年為了民主社會主義思想捐軀和犧牲,這種思想或者這種思想的背后動力,都是不容摧毀的”“中國社會革命運動可能遭受挫折,可能暫時退卻……但它不僅一定會繼續成長,而且在一起一伏中,最后終于會獲得勝利”[6]。斯諾對中國共產黨的認知經歷了一個從“神秘”到具體再到深入的階段,正是基于對中共客觀和全面的形象認知,斯諾正確把握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發展方向,并對中國的革命充滿信心。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事業之所以能夠為億萬人民群眾支持和擁護也依賴于人民對中共全面的形象認知和認同。因此,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和改革中,在推動新時代偉大社會革命的過程中同樣需要形象的自我建構和他者建構的統一,尤其要注重形象的他者建構和傳播。在新時代黨的形象以及國家形象建構與傳播中,要利用和發揮他者不可替代的作用,相比于中國自身的宣傳,他者的認知和話語建構更容易獲得海外民眾的接受和認同。要加強形象建設的評估及時糾正錯誤的他者形象建構。要發揮好黨際交往在外交中的特殊作用,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共產黨的了解,為外國民眾認識和了解中國共產黨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和條件,爭取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在新的歷史條件和時代背景中,不斷參與到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偉大的社會革命中,搭建起中國共產黨和世界人民對話和溝通的橋梁,在這一點上中國需要更多的“新時代斯諾”。
參考文獻:
[1]外國記者與中國抗戰(上)[N].人民日報,2016-10-10.
[2]李金錚.以民為本:外國記者的革命敘事與中共形象[J].河北學刊,2015(3):49.
[3]榮孟源.中國國民黨歷次代表大會及中央全會資料(上冊)[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5:952-959.
[4]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2.
[5]朱瀟瀟,徐宇.美國主流媒體視域下的中國共產黨形象研究(1930-1937)——以《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為對象[J].蘇區研究,2020(2):70.
[6][美]斯諾.斯諾文集(第2卷)[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1,48,50,63,66,185,199-200,236,237,316,423-424.
[7][美]杰克·貝爾登.中國震撼世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