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



摘要:吳聲歌、西曲歌是南朝民歌的一部分,甚至可以稱為南朝民歌最為出色的部分。吳聲歌、西曲歌的產生與當時南北朝特殊的社會文化環境及民歌創作者消沉的心態等密不可分。吳歌西曲中雙關隱語手法的獨特作用與其五言四句的短小體制使其語言呈清新流麗的特色,藝術特征鮮明,對后世的文學作品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民歌史上頗具一格。
關鍵詞:吳聲歌;西曲歌;社會環境;雙關;愛情
南北朝時期,民歌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文學樣式,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南朝民歌發源于長江中下游流域,富有濃厚的水鄉氣息,大多保存在宋代文人郭茂倩的《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中,吳聲歌和西曲歌在南朝民歌中占有獨特地位,題材內容多種多樣,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吸引著人們。吳聲歌曲中《子夜歌》《子夜四時歌》《懊儂歌》和《讀曲歌》最為引人注目,它們通過運用清新自然的語言反映江南女子在愛情問題上的種種思緒,真實再現了南朝的社會圖景。而產生于長江中游和漢水兩岸的西曲歌,以《三洲歌》《莫愁樂》《襄陽樂》和《那呵灘》等為代表的作品都十分感人,在清幽美麗的環境中訴說著一段段人間故事。
一、吳聲歌、西曲歌產生的主客觀條件
分裂動蕩的南北朝時期,社會矛盾重重,廣大人民群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的內心痛苦不堪,大多數人通過民歌吐露心聲,作不平之鳴。民歌是南朝那個特殊年代特有的表達情感的方式。“吳歌西曲產生公元四世紀到六世紀的魏晉南北朝,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又特殊的時代?!盵1]地處長江中下游流域的南朝,以其獨有的社會文化環境孕育了色彩鮮明的吳聲歌和西曲歌,成為當時民歌的主流,甚至可以說是中國民歌除《詩經》外的另一個源頭。它們自劉宋時期就從民間發展起來,并隨著音樂文化的繁榮在梁代進入鼎盛時期,它的傳播也從民間傳播到了宮廷,在民間的蓬勃發展激發了帝王、文人的創作熱情,逐漸成為宮廷娛樂音樂的主要樣式。
(一)南朝特有的社會文化環境
南北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十分動蕩的時期,國家分裂,平民百姓流離失所,戰火紛紛,眾多的邊關將士與親人分離,千千萬萬的普通百姓終日生活在沉重的迷茫與痛苦之中。分裂對峙的時代大環境下,吳聲歌西曲歌脫穎而出,并在孝武帝大明前后在民間引起文人關注,到了“劉宋時期則發展迅速,一大批吳歌新聲曲調在劉宋開始為文人所注意并進入宮廷音樂系統”[2]131。其后的梁武帝瀟衍更是開創了“博學多通”“篤好文章”文學風氣,帝王及文人等的認可、加入使得它們傳播得更加廣泛迅速,而某些南朝統治者為了滿足自己縱情聲色的需要,讓樂府機構大量采集此類民歌,吳歌西曲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逐漸發展成宮廷娛樂音樂的主流,也成為當時民間文學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文化。南朝地處長江中下游流域,“商業非常發達,吳歌西曲反映城市商人生活的詩歌占有很大分量”[3],而且那里多水鄉景色,山清水秀,詩意盎然,朦朧中有著纏綿悱惻。吳聲歌指在以揚州建業為中心的吳地民歌,西曲歌主要在以江陵為中心的地區發展,處在江南的中心,如畫的風景,富饒的物產,孕育了色彩鮮明的吳歌與西曲。吳聲歌與西曲歌中的很多佳作都帶有江南韻味?!蹲右顾臅r歌》中的“春林花多媚,春鳥意多哀。春風復多情,吹我羅裳開”兩句寫出了春天江南地區百花齊放、百鳥爭鳴的盛況,而且描述了吳地人的多情,男女間情思的描寫深深地埋在吳聲歌中;而西曲歌中的《三洲歌》“風流不暫停,三山隱行舟”也是有著獨特的江南韻味,勾勒出了風兒推著小舟慢慢前行,直至消失在山水間的具體畫面,給人一種纏綿隱逸的感覺,而“風流”二字的運用也使得民歌的主題更加明顯。不論是吳歌還是西曲都帶有濃厚的地域色彩,蘊藏著化不開的濃情,并在長江中下游流域生根發芽。
(二)民歌創作者普遍的精神消沉狀態
“歌詩合為事而作?!眳锹暩?、西曲歌亦是創作者們為“事”寫的,“吳歌西曲,以‘情見長”[4]。戰亂的年代,人們流離失所,內心遭受著巨大的恐懼、煎熬,高昂的斗志漸漸磨滅,取而代之的是消沉的狀態,創作者們在這種狀態下創作的吳歌西曲必然有著悠長的愁思?!蹲右垢琛繁闶莿撟髡咝那榈兔缘膶懻?,特別是“今夕已歡別,合會在何時?明燈照空局,悠然未有期”兩句,寫了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用簡潔的語言描寫了作者迷茫痛苦的心境。吳聲歌西曲歌生于亂世,創作者精神消沉,這必會反映在作品中,或多或少,或明顯或隱蔽,歌寫事,事藏于歌中。創作者普遍的精神消沉狀態使得吳聲歌、西曲歌中彌漫著一種柔和的氣息。作品大多是抒發自己內心的感慨,對于日常生活中瑣碎小事的描寫很多,注重刻畫細節,以小見大,從小處著手,但飽含著強大的力量。由于創作者普遍處于精神消沉狀態,作品中的落寞是避不開的,也正是因為創作者普遍的精神消沉,讓吳歌西曲有了自己獨有的風格,并傳承下去。
二、吳聲歌、西曲歌清新流麗的語言特色
吳歌西曲語言的表現形式多樣,在運用了大量修辭手法的同時,句式和體制方面也十分精妙。比喻和雙關手法是吳聲歌與西曲歌使用最普遍、也最成功的一種修辭手法。大量的比喻讓吳歌西曲的呈現更加形象生動,作品內容更加真實可感,也進一步為其增添了浪漫氣息;雙關隱語的豐富運用是吳聲歌西曲歌顯著的藝術特征,內斂含蓄的創作者們用這種隱逸趣味的方式揮毫潑墨,不管是同音同字的雙關,還是同音異字的雙關,都蘊藏著真摯的情感。此外,吳聲歌、西曲歌的句式創作也十分精妙,多為五言四句的短小體制,這使得吳歌西曲更加精煉、準確,營造了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感覺,開創中國詩歌形式中五言四句的先河。
(一)雙關隱語的隱逸情感
吳聲歌和西曲歌中運用了大量的修辭手法,雙聲、疊韻、夸張、疊字、比喻、擬人、雙關等一系列修辭手法在吳歌西曲中都有展現,正是這些修辭手法的相互融合塑造了吳歌西曲獨特的藝術特征。雙關隱語是吳歌西曲區別于之前文學作品的地方,在之前的文學作品中,雙關手法十分少見,雙關也可以說是在吳歌西曲中漸漸發展起來的,此后雙關手法被文人們重視起來并廣泛應用在多種文體中。
雙關隱語的大量使用,是吳聲歌和西曲歌尤其是吳聲歌最顯著的特點,也是當時其他文學形式所不具備的。在吳歌西曲中,雙關隱語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區別于之前文學作品的一大特色,并且在作者抒發情感時發揮著巨大作用,經常帶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埋藏著作者的隱逸情感。作品的感情最能吸引人,而含蓄隱逸的情感最能打開讀者的聯想與想象,雙關隱語使得吳聲歌西曲歌表情達意的力量迸發出來,在柔美中增添了一種隱秘的力量。吳歌《子夜歌》中的“我念歡的的,子行由豫情。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5]65一段雙關隱語的使用歷來為人們贊頌,這其中的“芙蓉”二字與“蓮”是同義詞,而“見蓮不分明”中的“蓮”又是“憐”字的雙關語。“憐”是憐愛的意思,句中的“蓮”除了指蓮花,也雙關憐愛之意,這種隱逸的情感表達方式,顯得含蓄委婉,更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在西曲中雙關也很常見,比較富有代表性的是在《作蠶絲》中“春蠶不應老,晝夜常懷絲。何惜微軀盡,纏綿自有時”兩句,它運用了兩處雙關,“懷絲”雙關“懷思”,并以蠶絲的“纏綿”雙關愛情的“纏綿”,通過蠶絲來表達主人公纏綿的愛,這是一位女子的深情表白,她以春蠶自喻,溫婉隱秘地表達了她對愛情的執著。
雙關隱語的表達手法具體可分為同音異字的雙關和同音同字的雙關兩種。正如《子夜歌》與《作蠶絲》兩部作品,“蓮”與“憐”“懷絲”與“懷思”便是同音異字的雙關,而《作蠶絲》中用蠶絲的“纏綿”雙關愛情的“纏綿”則是同音同字的雙關。同音異字的雙關和同音同字的雙關都有著巨大的力量,都推動著民歌情感的不斷遞進,是作者抒發美好情感的一種方式,透過雙關隱語可以挖掘創作者內心更深層次的情感,使吳歌西曲中的感情更加纏綿悱惻。吳聲歌和西曲歌被雙關隱語修飾的內涵更加豐富,意味深長,含蓄委婉中展現出巨大的力量,在當時的各類文學作品中別具風格、獨樹一幟。
(二)五言四句的短小體制
每一種文學樣式都會有自己獨特的體制。體制、句式是作品的一種模式,甚至會成為某類作品必須要遵從的一種形式。吳歌西曲大都是五言四句的短小體制,有的也會夾雜幾個長句、短句或者是四字句,但主要以五言四句的形式為主,即使是長句也不會太長,“吳聲西曲多四句一曲,一曲下若干首”[6],短小精煉也就成為了吳歌西曲的主要體制形式特征。吳聲歌中的《長樂佳》就是典型的五言四句的體制,“紅羅復斗帳,四角垂朱襠。玉枕龍須席,郎眠何處床”,字字精雕細琢,言言當行本色,用簡潔明了的話語抒寫纏綿的情誼,留下了悠長的情思,言有盡而意無窮。西曲歌中的《莫愁樂》《襄陽樂》《青陽渡》《來羅》等都是五言四句的體制,比如《來羅》中寫道的“郁金黃花標,下有同心草。草生日已長,人生日就老”,在西曲歌五言四句的體制中就非常具有代表性,它用簡潔凝練的語言表達了意義深刻的人生哲理,增強了它的哲理意味。吳聲歌、西曲歌創造性地運用了五言四句的短小體制,文字雖然簡短,但其中蘊含的情感卻愈發濃重,用簡明的語言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吳聲歌、西曲歌
獨特的藝術特征對后世的影響
南朝時期的吳聲歌、西曲歌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對后世文人的創作以及多種文學樣式的形成發展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澳铣娜四M樂府民歌蔚然成風,其中不少就是模仿吳歌西曲中的民歌。如謝靈運、鮑照等詩人的文集中,都有相當數量的樂府歌辭。下及唐代詩人李白、李賀等都受南朝樂府情歌的影響”[7],尤其是對文人五言詩和民間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吳歌西曲的藝術特征一直為世人所稱道,它的修辭、體制、男女間愛情描寫等都具有獨特的風格,有些一直被沿襲至今,在中國文學史上、民歌史上獨樹一幟。
吳聲歌、西曲歌五言四句的短小體制簡潔精煉,清新自然,而中國五言四句的詩歌形式也是從此開始的。南朝后的文人詩在許多方面都有著吳歌西曲的影子,最明顯的是文人詩的體制也是五言四句,是從吳歌西曲中衍生而來并加入了后人的許多智慧。而且吳歌西曲的押韻也在其中得到了體現,文人詩的押韻在繼承吳歌西曲押韻的同時也采取了更為嚴格的押韻方式,使得它的結構更加完整。后代文人詩的創作者如李白、李商隱和劉禹錫等也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吳歌西曲的影響。此外,文人詩中婚姻愛情題材的詩歌也受吳歌西曲的影響比較大,吳歌西曲之后文人詩也多以愛情詩為主。作者們對愛情詩的理解在吳歌西曲的影響下不斷加深,愛情的描寫角度也漸漸被拓寬,愛情詩在當時風靡一時。吳歌西曲也是一種民間文學,它是一種來自民間的文學樣式,首先在民間發展起來而后才漸漸進入文人將相的視野最終進入宮廷,它反映了南朝時期民間的一些風俗習慣,一定程度上真實地再現了南朝的現實生活。吳歌西曲通過對南朝民間生活的描寫,壯大了民間文學的陣營,豐富了民間文學的樣式。
參考文獻:
[1]朱金濤.南朝吳聲歌曲與西曲歌之綜合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7.
[2]吳大順.魏晉南北朝樂府歌辭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31.
[3]翟景運.南朝皇族與吳聲西曲的創作與傳播[J].東方叢刊,2009(1):145-158.
[4]李華穎.從民間傳統到文人創作:吳歌西曲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0.
[5]余冠英.樂府詩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65.
[6]李博昊.論詞體文學演進中對吳聲西曲的容受[J].江蘇社會科學,2012(3):197-201.
[7]張中秋.明清古詩選本之“吳聲西曲”考論[J].中州大學學報,2008(5):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