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濤
【摘要】新課程改革將培養高中學生學科核心素養作為主要目標,通過創新教學手段,解決傳統課堂中師生互動不暢的問題,為學生素質和能力的優化提供有效的幫助。文章在了解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內涵的基礎上,針對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分析了原因,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期為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地理核心素養;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提問技巧
一、引言
課堂提問是一種傳統教學手段,恰當的提問方式及準確的提問語言可以有效引導學生迅速切入課堂知識點,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幫助學生準確定位學習重點,并在問題分析和解答中實現綜合能力和素養的提升。在具體教學中,如何解決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增強提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是教師需要探索的關鍵問題,也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二、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概述
在我國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各行各業生產經營規模不斷擴大,對于地理人才的需求量及專業要求逐漸提升,要求學生不但具備完善的地理學科知識,而且具備實踐應用能力和技巧,發揮學生在未來崗位中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教育部門針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制定了地理人才培養規劃,明確高中地理學科教學改革的目標,并提出核心素養的理念,促使中學地理教學著重于學生地理學科素養的培養。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分為人地協調觀念、區域認知能力、綜合思維、地理實踐能力等四個部分。
第一,人地協調觀念。人地協調觀念作為高中地理核心素養的中心理念,是指學生對人類與生態環境之間形成協調關系的認知和判斷。學生在知識學習中,逐漸建立起人地協調理念,正確看待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并根據所產生的不同后果進行深入的分析和分類,提出改進的方案。
第二,區域認知能力。首先要求學生對地圖有所認知,并明確不同地理位置的特征。在教學中,教師應將地圖作為教學工具,幫助學生直觀地了解地圖所呈現的各種信息,并培養學生識圖和繪圖能力。
第三,綜合思維能力。高中地理學科內容繁多,不僅涉及基本的地形地貌,而且包含氣候、洋流、人口分布、工業發展、城市結構等內容。這就要求學生針對自然環境和地方發展情況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并把握二者的關聯,利用相關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實現對地理知識的應用。
第四,地理實踐能力。主要包括學生課外實踐、地理實驗、社會考察等技能。學生形成地理實踐能力就可利用理論知識完成實踐練習,并在此過程中形成對自然環境和地形地貌的深刻認知,感知地理知識的價值,并主動提升學習的自主性,為日后深層次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核心素養下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提問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教學方面
地理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是課堂教學問題的發出者,教師所設置的問題難易程度及質量高低會影響課堂教學的最終效果。然而,通過對高中地理教學提問現狀進行分析,發現還存在諸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是問題過于膚淺,提問仍然以判斷式如“是不是”“對不對”或者自問自答的設問為主,問題沒有深度和廣度,缺少對學生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深度探索欲望不足。受傳統教育體制的影響,大部分地理教師所設計的問題都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本知識為主要目的,課堂提問以記憶型的問題為主,思維啟發式的問題偏少。不具備難度的問題,學生往往只需要查找課本就能完成解答,不但很難激發學生深度思考的欲望,而且不能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致使提問的作用不顯著。
二是為學生預留的思考時間不足,提問有效性不強。在當前嚴峻的教育形勢下,高中地理教師所承擔的教學任務繁重,而課堂提問是地理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教師為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教學進度,忽視了對學生思考時間的設定,留給學生課堂思考、交流的時間太少,導致學生深入研究的程度不足,調動知識儲備、整理歸納、科學表達的時間不足,使得提問的有效性降低。
三是提問對象的選擇存在盲目性。教師在課堂中選擇提問的學生多為主動舉手的學生,而受到傳統理念的影響,在課堂中愿意主動回答問題的學生占據少數。這種提問對象選擇的不合理性,會使小部分學生不能發表自我看法,無法調動學生全部的熱情,無法產生良好的提問效果。
(二)學生學習方面
學生作為地理課堂中的被提問者,在應對教師所提出的教學問題時,是否調動思維進行深入思考以及回答問題的積極性等因素,是決定地理教學效果的關鍵。結合學生地理課堂學習現狀,發現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回答問題的主動性不足。對于教師所提出的教學問題,部分學生認為問題內容過于枯燥,不能引起足夠的重視。另外一部分學生性格過于內向,不愿意在課堂中表現自我,回答問題的主動性不足。
第二,主動質疑的勇氣和能力不足。在高中地理學習中,分析問題并找到問題的原理遠比正確回答出一個問題更重要。雖然在全面落實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師大力貫徹以學生為課堂主體的理念,但在教學實踐中仍然存在以傳統理念為主導的教學模式。過于呆板的教學流程,很難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和提問的學習習慣。學生缺少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就不能實現地理學科綜合素養和能力的發展,影響全新知識體系的構建。
四、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提問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地理教師缺少對提問技巧的研究
分析地理課堂教學提問出現的問題,發現教師缺少對課堂提問的正確認知以及忽視對問題的設計是造成提問效果不顯著的主要原因。大部分高中地理教師將教學研究的重點放在科研項目上,忽視對提問方式和內容的研究,導致提問的效果不佳。教師只有轉變教學理念,主動參與到提問研究中,才能認識到課堂提問的重要性,并逐漸掌握有效提問的方法和技巧,提升提問效果。另外,教師在課前準備階段忽視對問題的設計,將全部精力放到知識呈現上,也是造成提問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教師如果沒有教學內容和學生能力發展現狀完成備課,在教學實踐中就容易出現提問盲目和隨意的現象,從而造成資源和時間的浪費。
(二)學生問題意識過于淡薄
一方面,對于高中階段學生而言,對于地理課程內容的認識還停留在表層,部分學生遇到問題時不習慣利用所掌握知識解決問題,因而部分學習基礎薄弱的學生解決問題的效率過低。教師在課堂中提出問題后,如果學生能夠認識到知識之間存在的關系,并完成對所掌握知識的合理應用,就會為問題解決帶來幫助。但是我國大部分地區地理課程主要安排在初中階段的后期,學生積累的學習經驗較少,知識之間有所脫節,很難與高中地理知識形成銜接,影響學生高中地理學習的實際效果。
另一方面,問題意識作為學生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重要前提,可細化分為三個層次:感知問題,解決問題,產生問題意識。感知問題是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開始,發現問題的能力是高中學生必備的品質。在高中地理課堂中,提出問題早已不是教師的獨有權利,學生也可針對教學內容主動發現問題,并提出自己的想法。但是在高中地理課堂中,學生很少主動發現問題并發表看法,不但參與課堂的主動性不強,自身問題意識和能力也較為薄弱。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創造性思維很難發揮,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會受到限制,并陷入錯誤的學習模式中,無法獲得良好的地理學習成效。
五、核心素養下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提問的技巧
(一)結合培育目標合理設計課堂問題,培育學生人地協調觀念
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對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任務。地理教師不但要在課堂中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而且要通過合理設問鍛煉學生識別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在問題解決中領略地理知識的奧秘。為此,在正式實施課堂教學活動之前,教師應結合學生學習能力和訴求加強對問題的設計,增強問題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在課堂上,教師應秉承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通過對學生思路的引導,挖掘學生的知識探索力,使學生能夠靈活應用知識,在教師和同學輔助下完成對問題的解答。
例如,在學習“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相關知識時,教師可在課前備課階段針對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查找相關資料,并設計不同難度的教學問題:“城市結構由什么組成?影響城市功能分區的因素有哪些?城市為居民提供的服務是什么?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下未來城市結構將面臨什么樣的變化?”在課堂實踐中,教師可階段性向學生提出相應的問題,并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使學生逐步形成人地協調的觀念。在學生獲得基本認知后,教師可安排學生以地圖為主要載體,對我國城市空間進行劃分,并在實踐中帶著問題思考怎樣劃分才能發揮出城市的功能優勢等。通過對不同難度問題的探索,學生逐漸掌握了解題的思路和技巧,并樹立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為城市現代化建設和城市環境保護貢獻自身力量,最終實現思想觀念和素養的提升。
(二)創設地理課堂探究情景,彌補學生實踐能力的缺失
捷克教育學家提出:“不管什么樣的知識,都不能因為它在課堂中具有學習價值而去探索,而是因為在生活中具有用途才去學習。”這種教學觀念深刻彰顯了教學內容應與生活實際保持聯系的理念,教師既要引導學生掌握應用方法,又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以滿足新課標對高中地理教學的要求。針對學生在生活中已經積累大量生活經驗但缺少系統化應用的問題,教師應在教學中發揮自身的思想引領作用,創設與實際生活相關聯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發現生活中存在的地理現象,并利用地理知識去解釋這種現象。
例如在學習“洋流”知識時,教師可先向學生提出問題:“鄭和下西洋時,為什么選擇冬季出發夏季返航?”引導學生查找教材內容和概念,為學生思考預留充足時間。然后教師引入洋流知識,并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洋流在地圖中的走向,為學生創設多媒體的教學情境。在學生完成基礎知識理解后,教師還可提問學生:“在生活中遇到哪些受洋流影響而產生的氣候變化?”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問題的深入思考和研究,保障學生思路傳遞和共享。在學生完成討論后,教師可提問小組代表表達看法,其他組學生作為評委對該代表的回答作出點評,利用這種互動的方法來避免傳統課堂中提問對象局限性的問題,保障所有學生都擁有表達自身看法的機會,充分活躍地理課堂氛圍,并完成對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三)實施差異性教學,培育學生地理綜合思維
受到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教育氛圍等因素影響,在學習地理知識時,高中生在思維能力和空間意識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針對這種現狀,教師為加強對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培育,應在課堂中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結合學生能力發展情況實施差異性教學。具體做法為教師設置不同學習任務,并根據不同任務難度設置問題,保證問題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例如學習“人口變化”相關理論知識時,教師可先提出問題:“我國環境污染程度與人口數量變化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人口遷移為城市帶來什么樣的改變?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容量的關系?”等,引導學生快速抓住所學重點,并利用所掌握知識完成問題分析和解答。地理綜合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生能夠很快得到問題的答案,但是對于基礎能力稍差的學生來講,這種問題存在一定的難度。于是教師可引導學生仔細閱讀教材內容和教學輔助資料,在學生獨立思考時進行思路的點撥。在學生完成基本認知后,教師可提出不同難度的問題,鼓勵學生完成階段性的解答。利用這種提問方式不但可讓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獲得學習的信心,并在教師引導下鍛煉綜合思維能力,而且能使能力較強的學生獲得思維的拓展,實現全體學生學習質量的共同提升,為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奠定良好的基礎。
六、結語
總而言之,在落實教學改革的背景下,課堂提問方式已經逐漸成為培養高中生地理核心素養的有效手段。教師在課堂中結合教學內容進行設問,不但可以幫助學生快速定位學習的重點,而且能有效鍛煉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逐漸實現人地協調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升,從而提高高中地理教學成效,為日后深入學習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王婉霞.核心素養導向下問題驅動教學模式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實踐[J].西部素質教育,2019,5(24):65-66.
葉芳菲.問題式教學在高中地理課堂中的應用初探——以“滑坡與泥石流災害”為例[J].地理教育,2019(08):48-50.
王苗,史春云.核心素養下基于GIS的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學設計——以“徐州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9(08):34-36.
蘆怡婷.“地理眼”看世界——基于地理核心素養的高中起始課設計[J].地理教學,2018(16):18-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