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階段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增強,此時組織開展討論式教學,能夠帶動學生思考,培養學生歷史思維,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在高中歷史學科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組織開展討論式教學,通過問題、情境等吸引學生思考。
【關鍵詞】高中歷史;討論式學習;以生為本
中圖分類號:G633.5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24-0118-02
【Abstract】The independent thinking ability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is enhanced. At this time, the discussion-style teaching can be organized to stimulate students' thinking, cultivate students' historical thinking, and narrow the distance between students and history. In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consciously organize discussion-style teaching, and attract students to think through questions and situations.
【Keywords】High school history; Discussion-based learning; Student-oriented
隨著新課程改革深度開展,課堂教學的革新工作也越發深刻,此時教師應從學生角度展開思考,認真分析問題,在師生互動之下共同完成學習任務,而非由學生做獨立的思考。本文針對討論式教學的應用,探尋新課改下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以此推進日常教學工作。
一、討論式學習法在高中歷史教學的應用意義
當代高中生自我意識相對成熟,對事物有自己的思考,對事件有獨立的觀點,并渴望表達出來。在當前高中歷史運用討論法教學,可以讓學生的觀點充分表達出來,增加他們對歷史知識的辯證思考,同時也能打破原本教師主導的課堂現狀,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完成歷史學習,實現班級同學的共同成長。在另一方面,展開高中歷史討論式學習,也能使學生對歷史學科有更深刻的理解。歷史本身就是一門人文性學科,很多事情不能蓋棺論定,功過是非皆需要進行深刻的討論及思考,只有在討論探究、辯證思考中,才能有更為深刻的體驗,也才能使學生不再將歷史的學習理解為“故紙堆中的找尋”。近年來,高考改革也逐漸呈現出這樣的趨勢,題目的設置不再是非A即B的選項,而是有了更多思考的余地,給了學生表達的余地,這提醒教師需要在日常教學中做出突破。討論式學習能逐漸幫助學生養成文本分析及閱讀的能力。進入高中階段,課堂教學更加注重對學生思維的培養,具體到歷史學科,史料的閱讀及分析成為學生必備技能。在當前的高中歷史學科教學中,當討論開展,學生想要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必然要做以自主的閱讀和累積,巧妙地將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由此而推進日常教學工作的展開。
二、討論式學習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做好課前預設工作
在當前的高中歷史學科教學中,展開討論式教學,需要教師做以預設。首先是思路的轉變,以往歷史學科教學中,教師把握多數的主動權,而討論式教學下,主動權交接給了學生,學生的觀點開始左右課堂走向,有些打破了教師的“常規”。作為新時期的歷史教師,應轉變教育觀念,緊扣新課標精神,及時做以調整,同時做好教學工作的準備。討論式教學之下,思路碰撞,歷史可能不再是單純地依據大綱中規中矩的學習內容,而是融合交叉的學科,與語文、政治等諸多學科發生了交叉,同時也因學生的思考,與學生的生活、思考等相勾連。此時,教師想要把握課堂的主動權,應當及時補充、完善自身的知識儲備,不斷更新與學習新的教學方法。
(二)創設情境指導學生參與討論
在高中歷史課堂中開展討論式教學時,應當為學生創設情境,用以幫助學生思考,營造適宜的討論氛圍。討論式學習應當是輕松愉悅、民主平等的,每個人可以訴說,也都得到傾聽。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豐富的情境,用以幫助學生參與到討論中,如在講授“王安石變法”相關專題時,教師可以簡要將北宋“三冗”和“兩積”的問題介紹給學生,作為背景補充。而此時,則讓學生擺脫王安石變法教材中的內容,僅用自己的歷史積累、思考等去做出判斷,針對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甚至包括如漢朝期間施行的“無為而治”、法家的法治等。因此,教師創設相應的情境,指導學生參與課堂的思考及討論中,對于高中階段教學工作具有積極影響。
(三)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展開討論式教學,需要教師提出有思考深度,且契合主題的問題,引導學生去分析和解讀歷史素材,并圍繞答案做以解答。這里也簡單舉如下例子。例如在學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節內容時,教師首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相關史實。然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儒學在漢代為什么能夠成為中國古代正統的思想?董仲舒“新儒家”包括哪些內容?漢武帝在“獨尊儒術”的同時為何要雜糅其他學說?說說秦始皇與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所采取的措施有何異同,“焚書坑儒”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實質上有沒有區別?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這些問題也體現了本課的教學重點與難點,在提出問題時,教師可根據部分問題探究的難度,開展小組合作探究,教師要對學生小組探究情況進行監控與引導,發現問題及時加以反饋與總結;可以與學生小組一起進行互動交流,把握小組探究的方向,提高小組探究主題的針對性,讓他們不至于偏離探究方向。這種以問題探究貫穿教學過程的模式,可以有效促進學生深入探究,提升其歷史思維能力。
(四)嘗試在復習中做以討論
復習期間,學生的知識學習都是以模塊的形式開展的,而一個模塊之下,又摻雜著各種知識點。在討論式教學之下,教師不妨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選擇權利,如將教學模塊量化為主題,如“明清活躍的儒家文化”“歷史上幾次重要的文藝思潮”等,教師在講這些內容時要鼓勵學生進行思考,并自主厘清思路,參與學習及互動。這樣,原本紙張上成堆的、需要學生背誦記憶的內容,變成了一個個分解開來的知識點,學生在對這些知識點的自主整理過程中逐漸摸索出思路,掌握破解的秘訣,嘗試在復習中加以討論,掌握復習的秘訣。
(五)聯系生活做以歷史討論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歷史總是有著驚人的相似,今日人們學習歷史,同時也在借由歷史反思著,學習的意義在于傳承,也在于明理。在當前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不妨結合實際新聞熱點等,帶學生以歷史的角度去思考。例如可以結合建國70周年大閱兵新聞,導入“開國大典”學習內容。詢問學生從70 周年“大閱兵”民兵方隊感受到人民群眾對于建立新中國付出了什么?“大閱兵”能否體現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幫助學生形成唯物史觀核心素養。學生在感受1949~2019這70年時間祖國的發展與變化軌跡中,提升了時空觀念核心素養,在感受中國共產黨歷盡曲折艱難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今天“大閱兵”盛景中,產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核心素養。
(六)做好課堂的點評總結
盡管歷史課程以討論的形式實現,但每節課都有基本的脈絡走向和必然的知識結構。教師應在當前的高中歷史教學中做好課堂的點評總結,引導小組內的總結討論,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認知,并對小組成員的參與情況做以點評。教師的總結評價既是對學生學習情況的一個點評,也是對學生日前學習的一個評定,幫助學生將各種討論的思路、形式等理成一條主線,以此帶動課堂教學工作的深度開展,實現歷史課堂的升華。
在當前的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嘗試運用討論式教學方法,將主動權充分交到學生手中。在具體課堂教學中給予學生啟發,以此鼓勵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為當前的課堂教學做準備,以此指導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與探究,幫助學生建構歷史知識結構,全面激活當前的歷史課堂,提升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萬鈞.討論式教學法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知識文庫,2019(03).
作者簡介:蔡國鋒(1968.04-),男,漢族,河南蘭考人,碩士,特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歷史教學。
(責任編輯? 王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