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多偉
【摘? 要】班集體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在班級中學生并非完全獨立的個體,也是集體中的一部分,要想提升班級教育質量與管理質量,教師就要樹立學生的集體意識。同時,對班級進行管理以及對學生進行教育,也并非只是教師的責任與義務,家庭教育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也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雖然班主任是班級管理的主要負責人,但是要想班級教育效果達到最佳,就要多方形成教育共同體,這樣才能夠保證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班級教育;共同體;全面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635.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23-0036-02
【Abstract】The class collective is the main place for students to study and live. In the class, students are not completely independent individuals, but also part of the collectiv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lass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teachers must establish students'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At the same time, the management of classes and the education of students are not just the responsibility and obligation of teachers. Family education also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formation of students' healthy personality. Therefore, although the head teacher is the main person in charge of class management, if the effect of class education is to be maximized,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n educational community in many ways, so as to ensur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words】Class education; Community; All-round development
班主任作為班級管理的主要負責人,就需要承擔起構建班級教育共同體的責任。小學生本身自我管理能力不強,需要班主任的監(jiān)督和指導,但是當前在進行班級管理的過程中,班主任多數情況下都是自己承擔了全部的教育責任,一來加重了班主任的工作負擔,二來對于提升班級管理質量并沒有明顯的幫助。因此,本文將主要研究班級教育共同體的構建方法,希望能夠幫助小學生得到健全地發(fā)展。
一、與任課教師溝通,構建管理共同體
在教師團隊中,雖然說班主任與學生接觸的是最多的,但是總體占比并沒有很大,而且對學生進行班級管理不僅僅是在班主任在場的情況下進行的,科任教師在教學時也要承擔起管理學生的職責。班主任對于學生的了解也不一定全面,畢竟學生在不同性格的教師面前所展示的性格與表現是不同的。因此,班主任要是想要全面了解學生,客觀分析學生,就需要與其他任課教師進行合作,以求準確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化特點,促使學生得到長遠的發(fā)展。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與任課教師深入溝通,把握管理制度的優(yōu)化方法。科任教師也是班級管理的主體之一,而且通過與多名科任教師溝通,能夠保證班級管理制度更加規(guī)范與科學,可以讓小學生更好地遵守班級管理制度。班主任除了要與科任教師溝通怎樣優(yōu)化班級管理制度之外,還需要就學生的一些突發(fā)情況及時地與科任教師取得溝通。例如,部分學生可能存在身體問題,此時教師就需要與其他科任教師溝通,詳細說明學生現在的身體問題,請科任教師在教學時適當地關注一下學生。若學生出現很不舒服的情況,要及時將其送去就醫(yī)。若是先天性的疾病,那么就需要特別地跟體育教師溝通,告知其學生的身體狀況,以免出現意外的情況。又或者學生家庭出現變故、學生本身性格內向以及一些其他的問題,這些都是班主任應該明確告知科任教師的,唯有如此,科任教師才能夠準確地把握教育學生的方法,避免出現一些誤會,導致科任教師與學生出現矛盾反而不利于班級管理。除了要告知科任教師學生存在的問題之外,班主任也要從科任教師那了解此類學生的表現和其他問題,對科任教師無法解決的問題進行解決。班主任在與科任教師溝通時,需要注意自己的說話態(tài)度,要尊重科任教師,學會認同科任教師,這樣科任教師在對本班學生進行教學時才會更加認真與上心,以此保障小學生可以得到更全面的關注與發(fā)展,使班級教育共同體的成效更明顯。
二、與家長密切聯系,構建管理共同體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小學階段,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十分深遠,尤其是對學生的性格與對學習的態(tài)度有著直接的影響。若家長暴躁易怒,學生就很容易出現內向自卑或者情緒化的問題;若家長過于溺愛孩子,也很容易導致學生變得驕縱任性,很容易與同學之間產生矛盾摩擦,對學生三觀與行為有著直接影響。而且小學生一般在下午三點放學了,有大量的時間是在接受家庭教育的,學生家長若是對學生疏于管理或者秉持著與學校方面不同的教育理念,就會導致學生管理困難重重,班級管理質量難以得到有效提升。而且部分家長還存在錯誤的教育理念,認為將孩子交到教師手中,就萬事大吉了,對于孩子平時的行為習慣不關注,這種錯誤的教育理念也是導致班級教育質量無法得到有效提升的原因之一。因此,班主任應與家長進行溝通,促進家校共育。構建家校共同體也是班級管理的重要途徑之一,班主任作為班級管理的主要負責人,自然要承擔起與家長溝通的責任。首先,班主任要準確地了解學生的問題,就學生的問題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和交流,例如,部分學生可能會存在在學習時溜號走神、作業(yè)完成不認真的情況,班主任需要就這些情況與家長進行溝通,詳細告知學生的問題,請家長在家中監(jiān)督學生,避免出現類似行為。其次,班主任可以借助微信、騰訊會議等溝通平臺,或者也可以借助家長會的時機與家長就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進行溝通,可以為家長播放一些著名的教育家的視頻,讓學生家長了解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影響。并且借此機會詳細介紹學校的教育理念,聽取家長的管理意見,與家長在教育觀念上保持一致,實現家校共同體的建立。
三、完善班級管理制度,構建管理共同體
班級管理制度,是規(guī)范學生在校行為,培養(yǎng)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準則。小學生心智不成熟,對于自己的行為沒有明確的認知,不了解行為的對錯,班級管理制度就是讓學生清晰地了解自身行為,提升班級管理質量的重要制度。此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加認可并且愿意主動按照班級管理制度約束自己的行為,班主任可以將學生納入班級管理制度的構建中,與學生一起制定班級管理制度。在與學生一起溝通制定班級管理制度的過程當中,班主任需要發(fā)揮引導作用,做到大方向把控,而細節(jié)方面可以交給學生來商定。并且要向學生解釋說明制定此項班級管理要求的理由,因為小學生對于為什么要遵循班級管理制度中的一些要求并不了解,學生認為自己只是被迫按照規(guī)章制度行事,這就很容易出現在教師面前一套行為、在脫離班主任的監(jiān)督后又一套行為的情況。例如,在班級管理中最難的也是教師屢禁不止的就是課堂紀律問題,即使規(guī)章制度中明確要求學生不要在課上說話,學生依然我行我素。要改變這種情況,就需要班主任在明確規(guī)則時就為學生講清楚制定要求的原因。為了提升班級管理的質量,班主任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制定,告訴學生若是違反了班級管理制度的要求,學生應該接受什么樣的懲罰,從而通過加強負強化來提升班級管理質量。
四、結語
構建班級共同體主要涉及的主體,分別是教師、家長以及學生。再進行細分的話,教師還包括班主任以及其他科任教師,每個主體對教學質量的提升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要想構建班級管理共同體,班主任就要發(fā)揮溝通協調的作用,首先是與任課教師溝通,與任課教師就班級管理的情況開展溝通和交流,尊重科任教師,并且吸收教師提出的好的教學意見。其次,要與家長密切溝通,了解學生的情況,讓家長重視家庭教育,配合學校的管理工作。最后,就是以學生為主體,共同構建完善的班級管理制度,讓學生也參與到班級管理中,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班級共同體管理質量。
參考文獻:
[1]李生旭,何正花.構建班級“家校教育共同體”的基本模式探析[J].高考,2019(34).
[2]李生旭,何正花.構建班級“家校教育共同體”,應遵循的基本原則[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9(08).
(責任編輯? 王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