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秋立

筆者最近考察了一個校企深度合作的經典:山東世博華創動漫公司(以下簡稱世博動漫)。世博動漫與職業院校合作10多年,成功打造出品牌專業,每年源源不斷地為行業輸送近千名高質量的動漫制作技術技能人才。國內一家主流媒體稱之為動漫人才培養的“世博模式”。在世博動漫參觀并與老總深入交談后,我將其經驗的核心內容總結概括為“學校人才培養主導權的讓渡”。
10年中,世博動漫與學校合作,形成了“1+4+4+2”模式,即“一個頂層設計、四個融合、四個體系和兩個三位一體”。
“一個頂層設計”是確立校企合作理事會領導下的二級學院院長負責制,院長由企業方擔任,突出了在合作辦學過程中企業的主體地位。“四個融合”是專業與產業融合,人才培養方案與行業人才需求融合,課程體系與崗位群融合,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融合。“四個體系”是招生宣傳體系、教學管理體系、項目研發體系和就業服務體系。“兩個三位一體”是“教研室、項目部、工作室”三位一體,“教師、項目負責人、創客”三位一體。
實現深度系統的校企合作的關鍵是由企業方擔任二級學院院長,人才培養方案由企業主導制定,包括師資、設備等校企雙方的教學資源由企業統籌安排,課程設置和培養模式由企業確定。換句話說,雖然專業開設在學校,但學校卻是從屬地位,等于學校把部分權力交給了企業,實現“雙嵌入”,企業將人才培養嵌入在學校內,學校將人才培養嵌入到產業內。這種人才培養主導權的“讓渡”,與一般的“引企入校”“工學結合”不同,它使企業有意識地參與到人才培養之中,并站在人才培養的前沿,主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要求增強職業技術教育的適應性,這引發我們的思考。“適應性”首先需要弄清楚是適應什么,當然包括社會各方面的需求,如社會上,特別是學生和家長們對學歷的需求等。但從黨和國家事業的高度看,毋庸置疑,適應性最主要應當是適應經濟發展和國家建設的需求。習近平總書記對職業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突出強調了這一點。他指出要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撐。
我國職業技術教育在適應性上存在哪些問題,歸根結底就是職業技術教育在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方面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存在的差距,具體來說就是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和企業技能崗位適配度不夠。而出現這種問題的癥結之一則是職業技術教育的實施主體出現錯位:職業技術教育由學校主導而非企業。學校主導的特點和優勢在于學校重視教育屬性、學科屬性,重視知識的系統性。而職業技術教育的本質特征,則是它的跨界性,即不僅有教育屬性,更具有經濟屬性,要求重視實踐技能的培養,符合企業生產的實際需求。某種意義上說經濟屬性能否充分體現,對于職業技術教育的適應性起著決定作用。而經濟屬性的實現則需要產業和企業的支撐,讓企業充分發揮作用。現實情況是,作為職業技術教育的終端——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不高,作用有限。因此調動企業的積極性是事關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大問題。而企業動力不足的原因,除了企業對于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視程度不夠等原因之外,很大程度上是企業沒有足夠的資源可以利用,在人才培養方面沒有主導權。
從國際經驗來看,企業在職業技術教育中應起主導作用。無論德國的雙元制還是英國的學徒制莫不如此。企業處于職業技術教育的“駕駛席”上,職業學校按照企業要求進行培養。我國早期職業技術教育也是遵循了這一規律,從清末民初的實業教育到新中國成立后的技工教育,均由企業主導。顯然這是一條正確的路徑,有利于針對性地進行人才培養,而且投入少、成本低、效率高。但從20世紀末開始,我國的職業教育主導權逐步由職業院校所掌握。近些年來,雖然政府部門、職教理論界和職業院校,日益深刻地認識到職業技術教育的類型特征,并在推進校企合作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學校與企業的價值追求和發展目標不同,學校主要是把校企合作作為一種品牌和影響力,作為實現學校做大做強的途徑,與企業的目標要求并非完全一致。雖然有各種不同的合作機制,但很難做到深度融合,導致學校人才培養缺乏針對性和適應性,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資源浪費現象嚴重,難以實現產業、企業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目標要求。
客觀地說,時過境遷,由企業主導的職業技術教育模式已經難以復制,相關的政策體制和社會環境也難以再造。因此,增強職業技術教育的適應性,必須考慮在現有體制框架內,平衡各方利益,尋求最佳的路徑。在目前體制下,由于資產處置和收益分配等問題難以解決,公辦學校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難以真正破題。有些企業雖有資本參與,但其重視盈利模式,對人才培養并無興趣,同樣達不到提高人才培養適應性的目的。所以,推廣類似山東世博華創動漫公司的校企合作經驗,將學校的人才培養主導權讓渡給企業,是切實可行的新路徑。學校通過尋求與行業產業內的龍頭企業合作,在管理體制不變、學校資源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委托企業負責人才培養,由企業根據產業發展和企業崗位的要求,全面規劃培養目標、專業建設、課程安排、師資使用,這對于增強人才培養的適應性,無疑會產生直接的、積極的影響。通過這種“讓渡”,學校能夠加快實現辦學體制機制的轉變,將人才培養嵌入相關的產業鏈中,深化產教融合,不斷提高辦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
“讓渡”并不簡單,需要雙方尤其是校方有遠見、有胸懷、有勇氣。在人才培養方面,學校上下要統一思想,敢于放權,甘當“配角”,并且能夠當好“配角”。同時“讓渡”不是放任,學校還要堅持立德樹人,保證學校的辦學方向,確保黨的教育方針得到貫徹落實。將德育思政課程、職業素養課程有機融入人才培養方案,處理好專業職業技能與科學文化知識學習、崗位適應能力與職業遷移能力培養的關系,從而全面達成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