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香梅
摘 要:素質教育背景下,信息技術課在高中課堂教學中得到了應有的重視。但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設計課堂作業時,常常采用統一的標準,忽視了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性,難以滿足所有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基于此,為了打造高效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設計層次化的課堂作業,進行分層指導和評價等,促進所有學生的發展。在文章中,筆者以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作為研究切入點,針對動態分層作業設計的理論基礎和設計策略等進行了詳細的研究。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高中;動態分層;作業設計
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課堂作業是最為重要的內容。有效的課堂作業可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發展認知能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可以說,好的課堂作業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拓展知識面,還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等。但是當前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設計課堂作業時,依然沿用統一的標準,忽視了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性,致使課堂作業效果大打折扣。面對這一現狀,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設計動態層次化的課堂作業,已經成為一線信息技術教師關注的重點。
一、 課堂動態分層作業設計的理論依據
(一)分層教學內涵
新課程理念下,分層教學模式應運而生。關于分層教學模式的內涵,不同學者在研究中提出了不同的觀念,有的學者認為分層教學模式立足于學生的學習潛能、學習動機,在不同課堂教學中設置特定的課堂教學內容、任務、作業等,最終達到預期的課堂教學目標;還有的學者認為分層教學就是尊重學生不同的學習起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設計出多樣化的課堂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教學評價等,進而促使每一個學生都獲得進步、發展。
筆者結合對學生的研究,將分層教學模式的內涵總結為:依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認知能力、接受能力等,設計出具有層次化的教學目標、內容、方法和課堂作業等,以滿足所有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由此可見,分層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更加關注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性,旨在實現所有學生的發展。
(二)理論依據
筆者在研究中發現,分層設計課堂作業的理論依據主要來源于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因材施教理論。因材施教理論由來已久,它要求教師在組織和開展課堂教學時,應立足于學生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性,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能力、特長等,在此基礎上實施差異化教學方案,最終促使所有層次學生的發展。
第二,最近發展區理論。這一理論認為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現有水平、可能發展水平兩種水平。最近發展區承認兩種水平之間存在的差異性,認為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應立足于學生現有的水平,實施針對性的教育,最大限度挖掘學生的潛能,最終促使學生從現有水平逐漸達到可能達到的水平。
第三,發展性評價理論。學習過程是學生自我內化的過程,學習評價應將學生的學習過程精準地體現出來。發展性評價理論要求教師應在“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評價指導下,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借助多樣化評價方法、實現多元化評價主體等,最終促使學生在有效的評價中向著更好的目標發展。
二、 實施課堂動態分層作業前的學生課堂現狀分析及存在的問題
當前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作業設計,因教師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制約,依然存在諸多問題:
第一,作業“一刀切”。就傳統的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作業來說,作業內容、作業形式和作業難度都存在極強的統一現象,根本無法滿足所有學生的實際情況。在這種作業設計模式下,學習好的學生常常很快就完成課堂作業,學習不好的學生則無從下手。而導致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師在設計課堂作業的時候,忽視了各個階層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需求。
第二,形式單一、內容重復。部分信息技術教師在設計課堂作業的時候,為了防止學生在完成課堂作業后玩游戲,常常采用大量布置作業的形式。教師常常認為這是對學生負責的表現,認為“大量的課堂作業遠遠比沒有事情玩游戲強”“作業做得越多就越為熟練”“學生做得越多,自身的能力也就越強”。
三、 課堂動態分層作業的內容實施
(一)學生分層
教育心理學家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學生的身心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顯著的差異性。同時,學生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受到家庭、教師、學校等因素的影響,致使已有知識、認知能力、學習能力、學習態度等方面存在顯著的差異性。基于此,教師在設計分層作業之前,應立足于學生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性,精準地分層。
具體來說,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分層之前,應通過多種途徑,了解學生信息技術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據此將學生劃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其中,A層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具有極強的學習興趣,自身的信息技術基礎知識比較扎實,實踐能力較強,可以借助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B層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興趣一般,能夠掌握基礎的信息技術知識,具備基本的上機操作能力。這一層次的學生自我糾錯能力相對比較差。C層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學習興趣低下,相關基礎知識匱乏,缺乏獨立上機操作的能力。基于學生之間存在的顯著差異性,教師設計出有針對性的課堂作業。
(二)作業分層
教師可依據學生已有知識的掌握情況,結合針對性的學習目標,從以下幾個方面,精心設計動態分層作業。
1. 分層作業設計方向
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在設計分層課堂作業時,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明確分層作業設計方向:
首先,以課堂作業為主的自主學習課堂。在分層設計課堂作業時,應設計出以自主學習作業為中心的課堂作業模式,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水平,選擇課堂作業。同時,在學生做作業的時候,教師還應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有效調整,確保學生課堂作業選擇呈現出動態化。例如,如果學生在選擇課堂作業時低估了自身的水平,致使選擇的課堂作業難度比較小,在實際開展課堂作業時,就可以跳過這一層的作業,換為更高一層的課堂作業。如此,課堂作業可兼顧優中差三個層次的學生,使得優等生能夠避免“吃不飽”現象,促使學困生能夠“跳一跳就摘到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