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微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體系的不斷完善,初中教師可以選擇的教學方式更加豐富,教師可以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數學教學不僅要求學生需要對單一的知識點進行理解,還需要學生學會舉一反三,強化自身邏輯推理的能力,這樣才能夠將零散的知識從點到線再到面進行總結歸納。在當前的社會環境背景下,核心素養的教學工作也逐漸被人們重視起來,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是當前數學教學的首要目標。邏輯推理能力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數學課程,強化學生綜合素質,加強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文章將對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數學邏輯推理能力培養的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邏輯推理;初中;數學
邏輯推理是指學生在掌握知識點后,對知識進行深度推理。邏輯推理能力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須掌握的能力,學生只有掌握邏輯推理能力,才能夠快速理解數學知識的含義,也能夠快速理解數學題目,盡快找到解題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能夠讓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提升,提高教學效率。
一、 備課中注意初中數學邏輯推理能力的引入
眾所周知,教師在課前備課的質量將會影響整體的教學效率。為了能夠培養初中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教師應當在課前進行高質量的備課工作,教師要理解課程所要教學的知識,并且將數學題目的邏輯梳理清楚,在課堂上注重題目邏輯的引入,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思考數學題目的邏輯。但是現在仍舊有很多學校的教師在備課時只注重理論知識的教學方法,忽略了課堂上的邏輯教學。如果學生不能提升邏輯思維,他們很難理解數學理論知識,也很難讀懂數學題目。教師只注重課堂教學效率,會讓很多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無法得到培養,導致他們的學習效率降低,失去了數學教學原本的價值。我們可以發現教師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嚴重忽視掉了學生的自主推理能力教學,采用的教學方式也多是以教師教學為主,學生學習為輔的“填鴨灌輸式”教學,過多的采用機械練習的方式讓學生掌握知識,但是卻無法培養他們的核心素養。在傳統的課前備課教案中,很多教師對于課程的整體規劃科學性不足,無法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教學方法,這導致很多教學手段缺乏合理性,無法讓所有學生聽懂課程。學生無法發揮自身主體作用,無法融入課堂的教學中,只能跟隨著教師的教學步伐進行學習。如果教師并不注重邏輯推理能力的培養,很多邏輯能力比較低下的學生將會很難從課堂上學習知識。為了能夠提升初中數學教學質量,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根據班級學生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案進行教學規劃,并且在課程中應當注重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培養。只有讓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提升,學生才能夠快速地掌握數學理論知識,提升解題速度,讓初中數學教學的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注重數學邏輯推理能力的引入,能夠讓課堂教學質量得到明顯的提高。
例如:在教授《一次函數》時,在教師在備課時應當理解函數是中考的考試重點,所以不能急于求成,一旦課程教學速度過快,學生的學習速度無法跟隨課程進度,將會導致教學效率降低。所以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首先應當對理論知識中的邏輯思維進行教學,讓學生能夠充分理解理論知識的含義,并且讓學生能夠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解決一些比較簡單的函數問題,這樣才能夠發揮數學教學的真正價值。在教學一些復雜的函數題目的同時,教師也應當對問題的各項條件進入深度的講解,讓學生能夠快速找到問題中的關鍵因素,并且能夠通過自身的邏輯推理能力,理解題目的真實含義。這樣能夠提升學生的解題速度,也能夠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提升自身的邏輯推理能力。
二、 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邏輯推理能力
課堂是教學的主要戰場,學生的數學邏輯推理能力培養大多數是在數學課堂上完成的。課堂教學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與邏輯推理能力的主要渠道,也是讓學生實踐數學知識,提升數學知識應用能力的重要階段。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應當及時發現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且根據班級中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式解決問題。要以教學方式、教學進度、教學體驗等三個方面來進行教學進度的規劃。在主要課程開展之前,應當以邏輯推理能力教學為主要課程,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的個人能力,學習能力得到提升。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有著明顯的差異,所以教師應當通過邏輯推理能力的培養,彌補這些差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很容易出現“獨角戲”的現象,自己一味地輸出知識,學生卻沒有能力完全的接受知識的灌輸,這種現象很難真正的落實教學目標。課程教學的速度也是影響課程教學質量的因素之一,當課程教學速度過快,大多數學生的領悟力跟隨不上課程的教學速度,將會導致學生沒有學會新知識就開始學習下一個知識,很容易導致學生的學習思維混亂,導致學習質量低下,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也很難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也無法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教師應當懂得因材施教,教師在進行教學之前應當與學生進行適當的溝通,了解學生的個人能力與學習水平,根據學生的特質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例如在教授《三角函數》一課時,教師在課程開始之前,應當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教師可以站在學生的角度來審視自己的這堂課,跟隨學生的視角來回顧課程的教學目標。學生根據自身所學知識了解三角形的角與邊的關系,通過教師的講述,讓學生注重三角函數形成的邏輯關系,讓學生思考運用函數解決問題的真正意義。以實際需求出發,教學目標從三角函數的三個定義出發。在教學開篇,教師可以使用生活中的例子對數學理論知識進行引入。比如探討角的大小,可以通過生活中常見的梯子擺放現象進行演示,通過梯子傾斜的角度演示角的大小。以這種教學方式進行課程知識的引入,增強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能夠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也能夠加強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提升了課程的趣味性。并且這種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的教學方式,也可以通過情景模擬讓學生親自實踐完成課程知識學習,這樣能夠在提升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加深學生對于課程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將數學知識進一步生活化,能夠讓學生以生活的角度理解問題,這樣能夠進一步強化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讓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理解更加通透,在面對數學題目的同時,也能夠通過想象在腦海中建立全面的數學模型,通過模型模擬實際問題,快速解決數學問題,提升學生數學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