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茜 張娟 溫倩
摘要:豬肉是我國城鄉居民不可或缺的“菜籃子”產品,自2018年8月非洲豬瘟疫情發生以來,生豬產業受到嚴重沖擊,生豬和能繁母豬存欄快速下降,生豬和豬肉價格高位運行,黨中央、國務院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穩定生豬生產保障市場供應的政策和指導意見。以內江市為例,就生豬生產現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調查和分析,對穩定生豬恢復生產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生豬;恢復生產;建議;內江市
中圖分類號:S828? ? ? ? 文獻標識碼:B? ? ? ? 文章編號:1007-273X(2021)06-0029-02
養豬業是關乎著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豬肉是我國大多數居民不可或缺的“菜籃子”產品。自2018年8月發生非洲豬瘟疫情以來,我國生豬產業受到了嚴重的沖擊,生豬及能繁母豬存欄量迅速下滑,生豬出欄價格一路走高,豬肉市場價格也在持續攀升。為加快生豬恢復生產,保障豬肉產品供給,黨中央、國務院將生豬生產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穩定生豬生產和保障豬肉市場供應的相關政策和指導意見,省、市均作出了全面部署。內江市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促進生豬生產保障市場供應的相關決策部署,圍繞“安全、穩價、保供”目標要求,聚焦“三大主戰場”加快恢復生豬生產,全市生豬生產恢復勢頭良好,生豬生產恢復取得良好成效,生豬產能得到有效恢復。
1 內江市生豬生產現狀
生豬產業是內江市農業的主導產業,內江是中國黑豬(內江豬)之鄉、國家瘦肉豬商品生產基地,全市共有4個國家級商品生豬調出大縣,生豬標準化、規模化生產勢頭良好。據統計,2020年末,全市生豬存欄143.19萬頭,同比上漲61.4%,增速高于全省26.4個百分點,年末存欄已恢復至2018年的90.8%;其中能繁母豬存欄14.3萬頭,同比上漲65.1%,增速高于全省29.3個百分點。全年生豬出欄225.55萬頭,同比上漲27.8%,增速高于全省12.1個百分點。
2 當前穩定恢復生豬生產面臨的主要問題
2.1 非洲豬瘟疫情風險暫無法排除
當前,非洲豬瘟病毒已在我國定植[1],形成了較大污染面,疫情點狀散發的態勢將在較長時期內存在。內江市牢固樹立防控優先的理念,將防控非洲豬瘟作為恢復生豬生產的前提,通過各項防控措施的落實,取得了良好的防控效果,確保了生豬產能的穩定恢復。但近來國際國內非洲豬瘟疫情形勢依然復雜嚴峻、防控壓力較大,尤其是2021年以來,四川省阿壩州小金縣、廣安華鎣市在查獲的外省違規調入的生豬中排查出非洲豬瘟疫情,給生豬恢復生產工作帶來了巨大壓力。
2.2 生豬價格波動較大
隨著非洲豬瘟疫情的控制、高利潤的驅動,生豬生產恢復情況良好,價格也在回落。但同時,生豬生產受市場價格、飼料、疫情、人工等因素影響較大,生豬價格常現大幅度波動,周期難以準確把握,導致小型規模戶、散養戶對未來市場缺乏信心,觀望情緒較濃。同時,生豬價格的大幅度波動,也會導致養殖市場風險加劇,嚴重挫傷養殖戶的生產積極性,也滋生了一些投機行為,不利于生豬生產的穩定,制約了生豬產業平穩高效健康發展。
2.3 養殖場用地落實難度較大
由于地方政府的林地指標有限,很少用于生豬養殖等財政貢獻度不高的農業項目,而生豬養殖場建設、生物安全防疫體系建設大多需要占用林地,因此,雖然龍頭企業的積極性較高,但目前能將養殖用地真正落實到位的項目卻不多,制約了生豬養殖場建設。
2.4 環保因素制約復產
新《環境保護法》的實施提高了養豬行業準入門檻,環保部門執法力度將會進一步加大,對畜牧業生產環境的治理要求越來越嚴格,“環評難”以及高額的環保設施費用已成為許多規模養殖戶的瓶頸,抬高了養殖成本,增加了養殖難度。
2.5 生豬產業發展資金不足
產業資金投入不足,財政對畜牧業投入的資金較少,引導社會資本投入畜牧業的帶動作用不強。雖然在恢復生豬生產過程中國家出臺一系列生豬養殖補貼扶持政策,金融資本、民間資本對生豬產業投入有所增加,但與其他行業相比、與生豬產業發展的實際需要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生豬產業發展壯大仍需要加大資金扶持。
3 穩定恢復生豬生產的思考和建議
3.1 強化組織領導
生豬生產事關民生,是“菜籃子”工程的重中之重,決不能有閃失、出問題。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促進生豬產業平穩發展,加快構建現代養殖體系,保護生豬基礎產能,健全生豬產業平穩有序發展長效機制。因此,要嚴格落實“菜籃子”行政首長負責制,各地、各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實打實地負起責任,層層傳導壓力,盯豬場、抓落地、抓進度、抓投產、抓達效,穩住當前生豬恢復生產的良好勢頭。
3.2 加大對生豬生產的扶持
跟蹤落實中央、省市生豬穩產保供政策,提振養殖戶信心,落實好能繁母豬、育肥豬保險補貼等政策,加快生豬及能繁母豬生產恢復,降低養豬戶的養殖風險。堅持抓大不放小帶動散戶養豬,發展“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的“代養”“寄養”模式,探索“企業+集體經營+農戶”的農戶養豬新路子,以龍頭企業帶動中小養殖戶發展生豬養殖,穩定構建利益共同體。因地制宜推廣共享豬圈、集體豬場,鼓勵有條件的農戶在住宅附近建設特色小型豬圈,帶動農戶補欄增養。
3.3 保障生豬養殖用地
整合土地資源,完善養殖設施農用地政策,優化用地審批流程,增加新建、增養擴建及附屬設施用地規模,滿足養殖戶用地需求。支持和鼓勵利用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等“四荒地”發展生豬生產,提高非基本農田土地利用效益。合理規劃布局生豬養殖,研究制定法規保護養豬業。考慮生物安全、糞污消納、自給率等因素,合理設置養殖密度,布局一定產能,劃出一定數量土地發展規模養殖,有序發展生豬養殖業。
3.4 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推行高效、生態、循環的種養模式,支持規模養殖場圈舍標準化改造和設備更新,配套建設糞污資源化利用設施,協同推進生豬規模發展和環境保護,加快畜牧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保障畜產品供給穩定。抓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實施,全面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加快構建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新格局[2]。
3.5 構建現代生豬養殖體系
以種豬場、擴繁場為重點,加大現代種業提升工程投入,完善良種繁育基礎設施條件,著力提升良種化水平,建設現代生豬良種繁育體系。深入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以生產高效、環境友好、產品安全、管理先進為核心,提升養殖效率和生物安全水平。引導有條件、有長期穩定養殖意愿的農戶穩步擴大規模,支持中小養豬場(戶)改進設施裝備條件,走規模適度、養殖規范、生產高效的路子。加強基層畜牧技術推廣機構建設,強化生豬養殖技術支撐,創新服務形式,幫助中小養豬場(戶)提高生產經營管理水平。
3.6 強化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
牢固樹立防控優先理念,將防控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作為當前穩定生豬生產的前提,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壓緊壓實各級各部門和生豬產業各環節從業者防疫主體責任,把非洲豬瘟防控網格化管理制度落地落實落細,強化聯防聯控,守好“兩場一卡口”。扎實開展“大消毒、大宣傳、大培訓”活動,全面落實疫情監測排查、清洗消毒、調運監管、突發疫情應急處置和餐廚廢棄物監管等有效防控措施,嚴打違規調運生豬等違法行為,強化生物安全防控,確保疫情不反彈,增強養殖信心。
參考文獻:
[1] 黃體元.非洲豬瘟病毒定植環境下生物性隔離生豬養殖的調查與思考[J].四川農業科技,2020(5):54-57.
[2] 庾雪梅.淺談生豬恢復生產綜合措施[J].中國畜禽種業,2020,16(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