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山 秦茂 張洪 魯生萬 向勝超 周青順 向兵強
摘要:闡述了當前湘西州生豬養殖結構,分析了形成當前養殖格局的成因,闡明了生豬散養復養的重要意義,并對未來生豬產業發展提出了建議,旨在為生豬產業規劃布局和政策出臺提供參考。
關鍵詞:湘西州;生豬散養戶;復養情況;調研
中圖分類號:S828?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7-273X(2021)06-0040-02
長期以來,湘西州生豬以散養為主,尤其以本地湘西黑豬散養為主。2018年以來,受非洲豬瘟、環保政策和“豬周期”的影響,湘西州生豬存、出欄數急劇下降,豬肉價格一路飆升,生豬穩產保供工作成為該州工作的重點。非洲豬瘟的全面暴發,極大地影響到生豬散養戶的生存和發展,絕大多數生豬散養戶因養殖設施簡陋、防疫不到位等因素影響而棄養,損失慘重,在此背景下,進一步摸清生豬散養戶復養情況,對政府出臺相應的生豬穩產保供政策有積極意義。
1 2020年湘西州生豬養殖結構
2020年底,湘西州生豬存欄87.30萬頭,同比增加124 %;出欄105.86萬頭,同比增加 0.88%。生豬規模化養殖比例為49%。規模及以上養殖場年出欄生豬總量為48.13萬頭,散養戶和專業養殖戶年出欄生豬總量為51.87萬頭。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全州散養戶年出欄量與專業養殖戶年出欄量大體相當,年出欄數約26萬頭,占總出欄量的25%左右。總體看來,生豬養殖規模化程度不高,有一半以上的生豬出欄由規模以下養殖主體提供。生豬散養和小規模飼養仍然是生豬產業主要力量,在生豬生產和保障豬肉市場供給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
2 湘西州生豬養殖現狀
2.1 當前湘西州生豬養殖結構發生變化
受環境治理、非洲豬瘟和豬周期疊加影響,全州生豬養殖結構正發生著巨大變化。
(1)存、出欄總量大幅度減少,空欄現象比較普遍。調查顯示,截至當前,全州年出欄50頭以上空欄養殖主體有826個,其中吉首市30個,瀘溪縣32個,鳳凰縣31個,古丈縣15個,花垣縣282個,保靖縣196個,永順縣138個,龍山縣102個。從飼養主體規模來看,專業養殖戶空欄772個,占統計空欄數量的93.46%;規模養殖場空欄50個,占統計空欄數量的6.05%;大型養殖場空欄4家,占統計空欄數量的0.48%。
(2)規模以下養殖主體非正常消亡速度加劇,散養戶空欄數量陡然增加。抽樣調查顯示,瀘溪縣武溪鎮朱食洞村有村民432戶,2020年,全村有散養戶86戶,當前正在養殖的飼養戶有20戶,減少66戶,同比減少76.74 %;2020年,保靖縣呂洞山鎮夯沙村有村民601戶,生豬散養戶321戶,現存生豬散養戶約95戶左右,減少226戶,同比減少70.40%。
(3)各大型生豬養殖企業跑馬圈地,正醞釀著新一輪市場、資本、土地等戰略資源的激烈角逐,搶灘登陸態勢已日趨明顯。近年來,正邦、雙胞胎、百宜、九鼎、唐人神、安徽東方新新生物等知名生豬養殖企業紛紛來湘西州投資,大大推動了生豬產業轉型升級步伐,生豬產業現代化水平正逐步提高。2019年10月9日,正邦集團(全國五百強企業)與州畜牧水產事務中心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規劃在州投資30個億,用于生豬養殖、屠宰、倉儲、加工、銷售等產業鏈建設,已完成投資2.5億,投放種豬3萬多頭,收購保靖縣裕源生態牧業有限公司,并與永順裕新農業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和吉首市恒益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簽訂租賃合同;其他企業在瀘溪縣、鳳凰縣、保靖縣、花垣縣、古丈縣和永順縣均有大手筆投入。
2.2 原因分析
造成以上生豬養殖格局形成的主要因素有3點,即非洲豬瘟普遍性影響、環境治理影響和產業結構調整市場發展趨勢影響。
(1)非洲豬瘟對生豬養殖結構的影響。2018年11月5日,農業農村部發布了湘西州首例非洲豬瘟。據不完全統計,全州8個縣市115個鄉鎮(街道)有多個鄉鎮大部分村(點)曾發生疑似非洲豬瘟疫情,死亡和撲殺生豬數量較大。從疑似(ASF)疫情疫點結構來看,受非洲豬瘟沖擊最為嚴重的為中小型養豬場、養豬專業戶和散養戶,大型規模養豬場發生疫情的很少。非洲豬瘟是造成規模以下養殖場(戶)數量減少最主要的原因。
(2)環境整治對生豬養殖結構的影響。2017年全州“禁養區”共關停規模及以上養殖企業53家,養殖大戶92家,其中吉首市規模養殖企業就關停46家,占總關停數量的86.79%;當年共關停產能達8萬頭(只);2018年“禁養區”共關停規模及以上養殖企業15家,養殖大戶395家,關停產能達7萬多頭(只);2年累計,關停規模養殖場68家,占規模養殖場總數將近50%,專業養殖戶 487戶。在所關停的規模養殖企業和養殖專業戶中,生豬養殖企業(戶)占85%。因此,環境整治是造成生豬飼養量減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3)產業內在發展趨勢對養殖結構的影響。標準化、規模化、機械化、信息化是生豬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受市場競爭的影響,全州生豬產業也發生了大的變化,規模化比率不斷攀升,從2000年不到20%上升到當前的49%。但就目前產業結構來看,無論是飼養總量、飼養主體結構還是飼養規模離現代生豬養殖產業還有很大差距。州內大部分養殖企業因養殖技術水平低下,理念落后,在市場競爭中逐漸趨于劣勢,紛紛被養豬巨頭并購。生豬產業發展的歷史必然迫使生豬產業摒棄落后生產關系,重構新型產業生產關系。這是歷史的選擇。
3 散養戶復養的意義
全州散養戶年出欄生豬占比約在25%左右,約26萬頭。隨著產業進一步的發展,散養戶逐步退出市場已不容置疑 ,但就湘西州現狀來看,散養戶與規模養殖場長期共存,相互補充,將是湘西州生豬產業發展的獨有特點。因此,提振養殖戶補欄信心,幫助散養戶復養意義重大。①散養戶復養是產業恢復保障供給的需要。湘西州生豬產業現代化水平不高,還是以小規模養殖和散養為主。各養殖主體基礎設施建設都是依照傳統養殖模式設計,短時間欄舍改造難度大、成本高。加快規模以下養殖場復養對恢復生豬生產,保障豬肉市場供應有立竿見影的效果。②散養戶復養是傳統民俗文化傳承的需要。湘西州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地,民間至古以來有殺年豬、熏制臘肉的風俗習慣,每年每家每戶都會飼養1~5頭生豬,屠宰后用以熏制臘肉。臘豬已不再是簡單的商品,它是文化、信念、團圓、幸福的符號,永遠刻在土家人、苗家人的心里,它是一種鄉愁。③散養戶復養是農副產品有效利用的需要。湘西州農村古樸、典雅而富有生機,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種植著各種蔬菜、糧食作物、水果,這些農副產品給生豬養殖提供了豐富的飼料來源。有效利用農副產品喂豬,是資源有效利用的集中體現。④散養戶復養是地方豬種保護發展的需要。湘西黑豬是經過上千年選育適合本州散養的地方品種,它見證著湘西這片熱土的興衰,發展黑豬散養有利于地方品種的保護與開發。
4 散養戶復養現狀
通過走訪保靖縣呂洞山鎮夯沙村村民,結果顯示,該村有村民601戶,2020年從事生豬養殖的農戶有321戶,當前有生豬養殖戶約95戶。生豬空欄超過200多戶。經詢問,生豬空欄戶90%以上有復養愿意,復養意愿十分強烈。大部分有意愿復養戶的主要復養原因是殺年豬、熏制臘肉是傳統民俗文化,不可或缺。少部分有意愿復養戶認為現在豬肉價格太貴,買不起豬肉,自養除自已吃外順便還可以給家庭帶來收入。少數幾戶嘗試復養,但均不成功。能通過自身努力復養成功的案例非常少。生豬復養是否成功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響:①后豬瘟時代疫病難防控。非洲豬瘟是一種急性、熱性、傳染性很高的濾過性病毒所引起的豬病,其特征是發病過程短,但死亡率高達100%。目前還沒有研發出有有效的疫苗。非洲豬瘟的預防全靠精細化管理、科學消毒及豬群非特異性免疫能力的提升。從病原學角度來看,能否切斷病原傳播途徑是生豬復養成功的關鍵。②市場豬源供給異常緊張。豬源供給非常緊張,已到了無豬可買的境地,飼喂母豬的養殖戶更少。據統計,全州現存欄能繁母豬約8.07萬頭,大部分能繁母豬由規模以上養殖場飼養,村民購買仔豬的渠道已非常窄,大部分自然村沒有1戶母豬喂養戶。無豬可買已成為常態。③仔豬市場價格居高不下。農村市場,15 kg的仔豬售價在1 500~2 000元,同比上漲200%以上。豬肉價格也達到歷史新高,從7.5元/kg上漲到17.5元/kg,現回落到14元/kg。仔豬價格上漲,造成養豬成本投入上漲,嚴重挫傷了散養戶補欄的信心。
5 建議
5.1 全力支持本地黑豬養殖
從品牌角度看,湘西黑豬是特有的地方豬種,已被錄入《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浦市鐵骨豬已成功申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擁有一定品牌基礎。從精神層面看,湘西黑豬的養殖,是一種傳統,是一種文化,是一個符號,更是300萬土家、苗家兒女的鄉愁,它的存在與發展,見證著湘西這片熱土的歲月變遷,它應該擁有其生存和發展的地位。
5.2 積極推廣復養及關鍵配套技術
生豬復養涉及到技術層面的比較多,包括病毒學、免疫學、管理學等學科,同時牽扯到的部門也比較多。政府應該組織有關部門、高校和推廣機構參與散養戶生豬復養關鍵技術和養殖模式探討和推廣。
5.3 加強監管提升服務能力
農業農村、交通、環境資源、工商、畜牧水產等部門應加大監督力度,在生豬養殖、屠宰、運輸、銷售等環節嚴防嚴控;嚴禁私屠濫宰;嚴禁非法走私和販賣病死豬、來源不明凍肉;提升各技術部門服務能力。
5.4 落實政策支持產業發展
以規模養殖為主,散養為輔,各生豬養殖模式長期共存的養殖狀態在湘西州境內將長期存在。地方政府一方面要支持規模養殖,推動州內生豬產業結構轉型,提升行業競爭能力,保障豬肉市場供應;另一方面要抓民生,抓文化傳承,抓公益,把湘西黑豬這個符號畫好,把生豬復養這個關鍵民生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