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瑞
高明的畫家作畫時,絕不會將色彩在畫布或畫紙上涂得滿滿的,而是留有一些空白處不涂色彩,藝術上稱之為“留白”。否則,在畫紙、畫布上將色彩涂得太滿太擠,勢必缺乏靈動和飄逸,給人一種壓抑感。而只有“留白”,虛實相間,才能給欣賞者帶來遐想和品味的空間。南宋大畫家馬遠的《寒江獨釣圖》,整幅畫僅畫了一位老者端坐于一只小船船頭上垂釣,沒畫一絲水流和波濤,但卻讓人感覺到眼前是一片煙波浩渺,滿幅皆水。這就是以少勝多、無言勝有聲的“留白”的妙處。
其實,作畫需要“留白”,做人又何嘗不需要“留白”呢?人活在世上,多有進取之心,總希望一生樣樣順心,事事滿意,沒憂愁沒煩惱,只有成功,沒有失敗,能出人頭地,精彩紛呈,青史留名。不過在現實生活中這是很難實現的。宋代文學家蘇東坡在《水調歌頭》一詞中早就認識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現代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說得更明白了:“每個人都在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至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不完滿才是人生,這是一個平凡的真理。”
現如今,社會節奏加快,競爭越來越激烈,由此帶來的是一些人求勝心理越來越重:學習考試總想排在前三名,做官想越做越大,財富想越聚越多,住華宅,坐豪車,處處受人尊敬,贊揚聲不絕于耳。總之,樣樣總想完滿無缺憾。于是這些人不惜拼命地奮斗,五加二,白加黑,永無休止地拼搏在無盡的期望中,拼搏在永不封頂的事業上,全然忘記了人生中最寶貴、最有價值的“留白”,即健康、快樂、家庭、親情、友情、愛情等。以致有的人過早地繃斷了生命之弦,壯志未酬,抱恨終身,給家庭和社會留下的是無盡的悲傷和遺憾。這樣的悲劇,在凡夫俗子和社會精英中都不乏實例,常常令人唏噓不已!
(摘自《雜文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