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赫
8月9日,演員于月仙在內蒙古外出拍片時,發生車禍意外,傷重離世,終年50歲。早在半個多月前,電視劇《鄉村愛情15》正式殺青,陪伴“謝大腳”走過第15年的于月仙曾在微博發文慶賀。回望于月仙二十余年的演藝生涯,她對表演始終飽含倔強與堅持。除“謝大腳”之外,她還曾先后塑造過98版《水滸傳》中的金翠蓮、《西游記后傳》中的陳五真、《理想照耀中國》中的薩仁等諸多深入人心的角色。
為上中戲,做了82天“看門大爺”
于月仙出生在內蒙古赤峰一個普通的家庭,自幼喜歡唱歌、跳舞。中考填報志愿時,于月仙自作主張,偷偷選擇了幼師專業——一個既能成為老師,也能繼續唱唱跳跳的工作。畢業后,于月仙憑借良好的自身條件,留校成為一名老師。校方還曾送她到沈陽音樂學院進修一年。這是她最“樂不思蜀”的一段時光。
然而,表演的種子時刻在她身體中悸動著,她迫不及待地想看到更廣闊的世界。有一天下課后,一名學生跑過來,給她遞上一張中央戲劇學院招生簡章,“于老師你看一看,特別適合你。”
“我想試一下,這是我的一個夢。” 在于月仙的著作《愛與熱愛,讓我們勇往直前》(下文稱《愛與熱愛》)中她曾回憶到。也正因此,于月仙不顧校方和家人的反對,冒著丟掉鐵飯碗的風險,把一張假條塞到校長辦公室的門縫里便赴考中戲。
考試后回到家鄉,學校輪番找她和家長談話,希望她繼續留在學校。于月仙卻十分堅定,要在表演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學校“罰”她去后勤處工作,每天為進出車輛開門,收發報紙信件,還兼管運煤、掏灰、燒火、灌水。她清晰地記得,為了追夢,她當了82天的“看門大爺”,下午看大門,晚上補習文化課。“爸,我什么都不想干,我就想參加高考,我就想去北京上大學。”在《愛與熱愛》中她曾回憶到自己這樣對父親說過。
“北漂”生活拮據,從不拒絕龍套
《愛與熱愛》著墨講述了于月仙與弟弟于英杰的故事。弟弟8歲時便患有脊椎疾病,不僅手術難度大,開銷也像“無底洞”。當年于月仙上中戲時,她只帶了爸爸給的1700元學費就來到北京,沒有再向家里要過一分錢。
到北京后,于月仙總是掛念家中生病的弟弟。那時赤峰老家還沒有電話,只有鄰居家裝了一臺。于月仙最大的愿望,就是賺錢給家里裝一部電話。在《愛與熱愛》中她回憶,那時只要是不失尊嚴臉面,什么活兒都接。有一次幾個劇組來中戲找演員,但都是龍套角色,去一趟才給100塊錢,只有于月仙愿意去。“只要你們給錢,劇組又正規,我就什么都能演。”困難的時候,于月仙和丈夫張學松曾因房租上漲,在北京搬過九次家,從西四到車道溝,再到白石橋、牡丹園;搬到樓房里,即便全是水泥灰墻,也開心得不行。
中戲畢業后,于月仙與丈夫一起被分到天津人民藝術劇院。雖然到了天津,但劇組大多依舊在北京。為了找到更多演戲的機會,于月仙常常以火車“通勤”,帶著影集逢組便毛遂自薦;多數都是被冷眼拒絕,偶爾會有人留下她的呼機號碼。即便是小龍套,于月仙都會立馬應允下來。
為“謝大腳”穿40碼布鞋,增肥十余斤
2005年,于月仙正在北京出演愛爾蘭話劇《圣井》,飾演風餐露宿、丑陋不堪、沿街乞討的盲人“瑪麗”。姐夫趙本山恰好看了其中一場,演出過半,趙本山問張學松,為何于月仙還沒出場?張學松稱,開場到現在的女主演就是她。
這場演出讓趙本山對于月仙刮目相看,并邀請她出演電視劇《鄉村愛情》中的農村婦女“謝大腳”。彼時,很多人并不知道于月仙是趙本山的妻妹,她也從不跟外人提及。“我從沒想過要依靠別人,要靠實力打拼。”于月仙曾在采訪中坦言。
為了演好“謝大腳”,于月仙到農村體驗生活,白天穿著蘿卜褲在村里曬太陽,和村民們嘮嗑;晚上就到夜市“蹲點”,觀察街上的人。采訪中她曾闡釋過自己理解的“謝大腳”——一個敢愛敢恨,事業上不依靠男人,自立自強,自尊自愛的女人。同時還是個熱心腸,誰家有事她都要幫忙。
此外在形象上,于月仙努力增重了十余斤,平時都穿37碼鞋的她,為了“謝大腳”穿上40碼布鞋,只有塞滿棉花才能正常走路,一穿就是幾個月。“戲里面穿的鞋碼大,我走路都不自然了。”于月仙曾在采訪中表示,其實“大腳”只是個寓意,這個人物就是用腳走家串戶的媒婆,所以要夸張表現她的腳。
電視劇《鄉村愛情》首部于2006年開播,于月仙一度不敢坐到電視機前看。但“謝大腳”卻讓于月仙一夜之間走入千萬百姓家。民間傳聞,有觀眾曾因深信東北農村真有“謝大腳”,特意去東北尋找原型。那時老家赤峰的人見了于月仙的爸爸也不喊老于了,改喊“老謝”。
(摘自《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