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假期校外培訓機構被大力整頓,一些家長感到極大的焦慮和恐慌,生怕孩子沒有補習導致成績落后,考不上重點中學,考不上好大學,找不到好工作……這種擔憂其實是缺乏科學依據的。心理學曾經有一個跨越20年的研究,研究一個人所學專業和收入之間的關系。大學剛畢業的第一年,賺錢多少與所學的專業是否熱門有關,但是畢業19年以后,一個人賺錢的多少與專業無關,而是與人的品格有關。積極、陽光、善良的人能夠賺到更多的錢。比考試成績更重要的是積極教育,比培養做題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品格優勢。品格優勢的7個核心要素:情緒力、抗逆力、自我效能感、自控力、天賦優勢、專注力和善良,最終成就一生的“王者之力”——創造力、審美力、同理心。這些品格培養能讓孩子感知幸福、親近社會,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激發自主學習的動力,在面對挫折和壓力的時候有承受力和復原力,自信地面對未來的種種挑戰,并找到發揮自己天性的機遇。
如何幫助發現孩子的優勢,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認為有三個客觀標準。第一是關注孩子喜歡做的事,只有喜歡才會孜孜不倦。第二是幫助孩子去探索和發現。見多識廣有助于發現孩子的優勢所在,現在大部分的培訓都是學業或者是音樂、體育、繪畫,但是有些孩子對哲學、心理學、社會學感興趣,得讓他有機會去接觸這些學科。第三是結合社會的需要。彭凱平說他考大學的時候,當時流行的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是他的父親對他說,有成千上萬的人都在學數理化,你如何做出對社會的獨特貢獻呢?你不妨去選擇一些別人都不做但你喜歡做的事情,后來他成為我國恢復高考后第一批學習心理學的人,而今天他的確作出了獨特貢獻。
(摘自《科普時報》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