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啟全 齊莉莉

摘 要:高等旅游院校作為旅游業發展的人才培養基地與智庫保障,應當發揮自身優勢,積極融入地方與區域旅游產業發展,立足全域旅游重點項目、精品景區、精品線路、新興業態與領軍企業建設,圍繞文化旅游名縣、特色旅游名鎮、特色旅游名村和休閑旅游示范點等全域旅游目的地體系,加強與旅游企事業單位的合作,提升旅游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與社會服務水平,為加快旅游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關鍵詞:全域旅游;文旅融合;旅游院校;社會服務能力提升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0.009
1 研究背景與研究現狀
1.1 研究背景
自國務院辦公廳2015年發布了《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要求各級人民政府要落實職工帶薪休假制度,安排錯峰休假,為職工周五下午與周末結合外出休閑度假創造有利條件以來,河北、江西、重慶、甘肅、遼寧、安徽、陜西、福建等8省份積極響應,明確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和單位實行2.5天休假模式,因地制宜推出文旅消費券、惠民卡等措施,省市聯動開發生態休養、運動康體、文化養心、康療養生、健康養老等康養旅游產品,推動健康旅游服務一體化建設。
“文化為魂,旅游為體”。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旅融合是全域旅游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同時,全域旅游發展為文旅深度融合提供了途徑保障。在當前旅游業加速恢復的背景下,高等旅游院校應充分發揮其旅游業人才培養基地與智庫優勢,加強與旅游企事業單位的合作,提升旅游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與社會服務水平,為加快文旅融合與全域旅游發展及旅游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1.2 研究現狀
當前,國內關于文旅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發展背景、理念含義、內容范圍、融合方法、案例運用等方面。丁春文以浙江省為例,研究了文旅融合背景下浙江省地方旅游文化的挖掘和文化旅游發展新空間拓展,提出設計凸顯地方傳統文化的旅游“大環線”, 打造凸顯區域特色文化的旅游“小專線”。李花針對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職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從育人目標、課程體系內容、產學研一體化、師資隊伍、實訓條件等方面提出建議。在全域旅游方面,于潔從概念內涵、研究框架、研究方法、案例選取等角度總結了國內全域旅游研究進展并對全域旅游發展進行了展望。張素梅對全域旅游背景下我國旅游教育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提出對策。在高校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研究方面,谷靜從產教融合發展的視閾下構建了包括 4 個一級指標,14 個二級指標,37 個三級指標的旅游類職業院校社會服務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張季云、闞志霞以旅游專業為例從直接服務與間接服務兩個維度構建了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的評價指標體系。李旭、周琬清以南陽師范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為例,從專業發展目標、人才培養和課程設置體系、教師社會服務能力與主動性等方面對社會服務能力提升進行了實踐與探索。
綜上,國內對于文旅融合、全域旅游、高校社會服務能力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學界和業界對高校特別是高等職業院校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的研究還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理論框架體系。在文旅融合與全域旅游快速發展背景下,依托高校教育資源,構建文旅融合社會服務模式,為文旅融合發展提供智力保障顯得重要而緊迫。
2 旅游院校社會服務能力內涵與現狀
2.1 新時代旅游院校社會服務能力內涵
社會服務是高校工作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與主要功能,是高校教學和科研功能的延伸。高校的社會服務是指高校從滿足社會現實需要出發,以人才培養為主線,以科學研究為依托,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一系列活動。文旅融合與全域旅游發展的新時代背景下,旅游院校社會服務的范疇包括旅游院校為各類文旅企業開展人才培養、社會培訓、管理咨詢、技術服務、文化引領、公益服務等各方面所開展的一系列活動與展示出來的社會服務能力。
2.2 旅游院校社會服務人力資源條件保障
截至2017年,全國開設旅游管理類本科專業的普通高等院校608所,開設旅游管理類高職專業的普通高等院校1086所,開設旅游相關專業的中等職業學校947所,在校生規模達90萬人,其中博士與碩士研究生近1萬人、本科生23萬人、高職生34萬人、中職生32萬人。全國旅游院校專業教師數量近6萬人,擁有旅游規劃中心、旅游研究所、技術技能平臺、應用創新平臺、創新創業學院等各類科研與社會服務機構,其中也包括眾多的由專業教師注冊成立或參與運營的各種規劃設計、咨詢策劃、培訓學校等“校中企”與“企中校”。
2.3 旅游院校社會服務現狀
(1)學科專業設置不合理,高層次人才缺乏,社會服務綜合實力較弱。當前,大部分旅游院校的專業設置受限于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社會發展變化和學校的師資、實訓設備水平等因素,往往存在著專業細分不夠、專業結構不合理、專業設置雷同等問題,這樣往往會產生人才培養質量與行業需求契合度低、數量供大于求、專業人才重復低水平競爭激烈等問題。同時,大部分旅游院校師資力量不夠,教師忙于日常的教學、論文發表、職稱晉升和成果報獎等教科研任務,沒有更多的精力進行科研成果轉化等社會服務工作。
(2)科技創新與科研成果轉化效率低,社會認可度較低。當前,隨著全域旅游、文旅融合和智慧旅游的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技術手段的運用越來越普及。相對于一些專業化、服務“一條龍”式的旅游信息科技公司、旅游規劃運營公司、旅游管理公司、旅游集團公司等,旅游院校的教學、科研與創新往往還跟不上激烈的旅游市場競爭態勢,導致部分地區政府和企業組織對學校的社會服務能力缺乏信任。在這種情況下,即使部分旅游院校的教學科研成果具有重要的市場應用價值,也難以很快的被政府和企業采納,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同時,部分旅游院校在進行社會服務時考核指標不科學,對社會服務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平衡度把握不夠,也影響了社會服務的認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