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曉
摘 要:《計量經濟學》作為經濟類本科生的專業必修課,在經濟學課程體系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僅培養學生如何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培養學生如何對現實中的經濟問題建立計量模型并進行實證分析。本文以新疆工程學院為例,首先,梳理現有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其次,針對相應的問題提出解決對策。
關鍵詞:本科院校;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0.073
0 引言
《計量經濟學》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既包含經濟學的知識,又包含數學、統計學等方面的知識。不僅要求學生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還要求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具備解釋現實經濟問題的能力。例如,要求學生能夠根據現實中的經濟問題判斷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對具有因果關系的變量進行建模并通過計量軟件對模型求解,然后運用經濟學知識解釋現實中存在的經濟問題。《計量經濟學》課程于20世紀80年引入中國,成為經濟管理專業類學生的核心課程之一。雖然,通過國內學者幾十年的教學實踐和科研努力,《計量經濟學》取得了豐富的成果;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因此,筆者以新疆工程學院《計量經濟學》為例,分析其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為深入研究應用型本科院校《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教學現狀
《計量經濟學》是新疆工程學院針對能源經濟專業本科生開設的一門課程,總學時是48學時,包含38學時的理論課程和10學時的實驗課程。本課程以經濟現象和經濟關系為研究主體,以經濟理論與經濟數據為研究依據,運用數學和統計學的方法建立計量模型,研究經濟數量之間的關系。理論課程學習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計量經濟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針對實際問題進行建模,并學會運用經濟知識對現實世界中的經濟問題進行分析。實踐課程學習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熟練地運用計量軟件進行經濟計量分析,例如曲線擬合、普通最小二乘(OLS)估計、系統廣義矩(SGMM)估計等。《計量經濟學》課程主要分為6個章節:第一章導論,通過本章節的學習要求學生了解計量經濟學的發展歷程,厘清《計量經濟學》的學科性質、內容體系、基本概念等、掌握《計量經濟學》的建模步驟。第二章簡單線性回歸模型,通過本章節的學習要求學生掌握OLS估計的數學推導過程,掌握參數估計、擬合優度的度量、估計系數的假設檢驗等,并且通過計量分析理解計量模型背后的經濟意義。第三章多重線性回歸模型,通過本章節的學習要求學生掌握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的參數估計、假設檢驗、區間估計、模型預測等,讓學生能夠針對現實中的經濟問題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并解釋經濟模型背后的經濟意義。第四章多重共線性,通過本章節的學習讓學生理解什么是多重共線性、多重共線性的后果、識別并檢驗估計模型的多重共線性問題,并找出解決此問題的方法。第五章異方差,通過本章節的學習讓學生理解什么是異方差、異方差的后果、識別并檢驗估計模型中的異方差問題,并找出解決此問題的方法。第六章自相關。通過本章節的學習讓學生理解什么是自相關、自相關的后果、識別并檢驗估計模型中的自相關問題,并找出解決此問題的方法。
2 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提升對策
2.1 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1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差、學習興趣不高
新疆工程學院屬于工科類二本院校,部分學生功底薄弱,自主學習能力較差。在《計量經濟學》的學習過程中,大部分學生對于理論推導部分不能完全理解甚至排斥理論推導。該課程不僅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數學學習功底,更要求學生能夠靈活運用相關的計量軟件,針對性地進行科學研究。目前,《計量經濟學》方面的相關軟件比較多,每種軟件的優缺點各異。需要學生擁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并在科學研究過程中靈活運用各類計量工具軟件。比如,編程能力弱的學生建議使用Stata,Eviews等軟件;編程能力較好的同學可以適當掌握R、Python、Matlab等軟件。很多學生在學習計量經濟學課程時,不懂為什么,只懂怎么做,對里面涵蓋的純理論知識完全不懂,導致對經濟現象的解釋出現偏誤。
2.1.2 師資力量匱乏
首先,學校師資力量不足,能夠教授《計量經濟學》課程的教師比較少。授課教師自身對《計量經濟學》這門課程掌握有限,基本上按著教材的教學內容進行教授,缺乏實踐教學環節,對數理推導的部分掌握得不夠,不能靈活對公式進行推導。
其次,授課教師對計量軟件的掌握不夠熟練。目前,計量經濟學的發展比較迅猛,軟件的更新速度也比較快。學校的師資團隊固化,不能及時的根據計量經濟學的發展改變自身的學習能力。因此,在授課過程中不能隨機的給學生講解一些計量經濟方面的編程知識。教授課程的老師知識陳舊,實踐操作能力薄弱,導致授課效果不好,提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2.1.3 課程安排不足
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安排不協調。教學過程僅限于課堂上的理論教學,實踐教學比較匱乏。《計量經濟學》屬于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課程。但是由于課時的限制,授課老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只能盡量按著書本上的知識結構進行純理論的講解,沒有多余的時間帶領學生完成課程以外的實際經濟問題探索。
2.1.4 考核方式過于單一
《計量經濟學》的課程考核實行百分制,課堂表現占10%,階段測試占10%,課后習題占10%,上機實踐占20%,期末綜合占50%。雖然,這種考核方式較于之前的考核方式已經做了較大的完善,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由于課時安排較滿,課堂表現10%的成績基本是上按著學生的考勤打分,并不能及時了解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課后作業10%的成績也同樣存在此問題,并不能從作業中看出學生是否真的掌握了習題的內容。上機實踐部分相對可以幫助感興趣的學生掌握計量軟件的真實用途。期末閉卷考試不能完全體現出學生對《計量經濟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大多數學生只是為了考試而考試,成績合格就行,這就造成學生只重視考試成績,而忽視對計量經濟學知識的融會貫通,且在遇到實際的經濟學問題時不能進行很好的解釋。